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CTE常规CT征象判断CD肠腔狭窄性质的能力。2、探讨双能量CT增强动、静脉期CT值、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等定量参数对CD肠腔狭窄性质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外科住院,行CTE双能量双期腹部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和临床综合诊断为CD的患者34例,共53段狭窄肠段。以病理为金标准将53段病变肠段分为炎性狭窄为主肠段 30段、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23段。将远离病变,肠镜及CT表现均正常者作为正常肠段,共收集30段。对动脉期CTE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进行阅读,记录不同影像征象(肠壁分层强化、“梳征”、淋巴结肿大、周围纤维脂肪增生、瘘管、脓肿)在炎性狭窄为主与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中出现的概率;通过后处理工作站的双能软件处理得到动脉期、静脉期碘图、单能量图及能谱曲线图,测量和计算正常肠段、炎性狭窄为主肠段、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动脉期、静脉期CT值、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能谱曲线斜率值(K)。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x 2检验,分析各影像征象与炎性狭窄、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肠段、炎性狭窄为主肠段、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动脉期、静脉期各定量参数的差异,并用ROC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卡方检验动脉期CTE中肠壁分层强化(P=0.000)、“梳征”(P=0.000)和淋巴结肿大(P=0.004)影像征象在炎性狭窄为主肠段中更常见,周围纤维脂肪增生(P=0.586)、瘘管(P=0.573)、脓肿(P=0.313)在炎性狭窄与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中无统计学意义。2.炎性狭窄为主肠段与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动脉期CT值分别为93.12 ±8.57Hu、71.8±4.39Hu,静脉期CT值分别为85.34±7.96Hu、74.97±5.69Hu,二者动、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狭窄为主肠段动脉期碘浓度为2.22±0.17mgI/ml,静脉期为2.05±0.22mgI/ml,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动、静脉期碘浓度分别为1.74±0.14mgI/ml、1.94±0.25mgI/ml。炎性狭窄为主肠段动、静脉期NIC分为0.15±0.02mgI/ml、0.34±0.08,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动、静脉期NIC分别为0.13±0.03 mgI/ml、0.32±0.03 mgI/ml。炎性狭窄为主肠段动、静脉期K值分别为2.35±0.31、2.22±0.25,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动、静脉期K值分别为2.09±0.33,2.16±0.36。动脉期炎性狭窄为主肠段与纤维性狭窄为主肠段碘浓度、NIC及K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二者碘浓度、NIC及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动脉期碘浓度、NIC及K值判断CD肠腔炎性狭窄为主的AUC分别为0.776、0.616、0.729,最佳阂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碘浓度1.99 mgI/ml、69.7%、73.3%;NIC 0.12 mgI/ml、88%、52.2%;K 2.21、66.7%、77.3%。[结论]1、克罗恩病行CTE双能量双期增强检查不仅可获得常规影像学资料,还能得到双能量碘图、单能谱图及能谱曲线图等更多的影像学图像和定量指标,丰富了诊断信息。2、动脉期CTE影像征象中的肠壁分层强化、“梳征”、淋巴结肿大提示病变肠段以炎性狭窄为主,周围纤维脂肪增生、瘘管、脓肿征象在区分炎性及纤维性狭窄肠段不具有特征性。3、双能量CT动脉期碘浓度、NIC及K值对于判断肠道CD肠腔狭窄性质有一定的价值。其中动脉期碘浓度较动脉期NIC及K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