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神迹”是休谟庞大著述中很短的一篇,但这篇短文却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安东尼·傅禄所说的:“‘论神迹’在休谟的有生之年所激起的反对和争论比其他所有作品加在一起还多”。(See,R.Douglas Geivett and Gary R.Habermas,eds,In defense of Miracles,Inter Varsity Press,1997.p.45.)不仅如此,休谟离世以后对它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时至今日,英美学者们对“神迹”问题的讨论仍然以休谟的“论神迹”为基本背景。这篇短文之所以激起如此大的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负载的丰富的哲学论辩。“论神迹”集中体现了休谟的经验推理方法和作为这种方法之基础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立场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休谟哲学的一个缩影。休谟论证的内在问题为后世对神迹问题的讨论留下了广泛的空间,本文的目的是揭示休谟论证的内在问题,并借鉴当代哲学家应对这些困难的主要思路提出对这些问题的普遍的解决之道。
本文将休谟的“论神迹”解读为“一个论证,一个定义”。即,一方面,认为休谟在“论神迹”只构造了一个反对神迹的论证——经验论证,而没有先天论证与经验论证之分;另一方面,认为休谟在“论神迹”中为神迹所提供的定义是正文中的定义,这个定义仅仅强调了“违反自然律”这个要素,而没有涉及“神圣者的干涉”这个要素。明确了休谟的论证思路,本文用“以史带论”的方式指出了休谟的论证所必需解决的问题:经验推理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什么?在对休谟哲学的宏观理解的前提下,本文采纳肯普·斯密斯对休谟的自然主义解读,并认为,在自然主义立场下,休谟会为上述问题提供这样的解释:经验推理的形而上学基础是出于人的本性的基本情感。基于对理性对情感的不可避免的“越界使用”的洞察,本文接着指出,休谟的自然主义并不能为其经验推理提供恰当的形而上学解释,休谟的经验推理仍然面临着形而上学基础迷失的困难,本文把这个迷失称为“休谟的迷局”。“休谟的迷局”的实质是休谟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立场与其内在主义认识论的相互冲突,这个冲突的根源在于:休谟的形而上学立场的宣布者与认识论的认知者的身份重叠所导致的自我指涉。当代英美哲学界对休谟的论证有三种主要回应:“休谟传统”对休谟论证的捍卫、斯文伯恩和普兰丁格对休谟论证的批评。“休谟传统”的哲学家们试图以“科学的自然主义”与认识论的内在主义相组合来捍卫休谟的论证,但是这对组合并不能避免休谟的组合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休谟传统”并没有成功地捍卫休谟的论证。斯文伯恩以有神论与内在主义的组合讨论神迹问题,斯文伯恩的组合有效地避免了休谟的组合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走出了“休谟的迷局”,在此意义上,斯文伯恩提出了一个比休谟更强的论证。普兰丁格以有神论与外在主义的组合讨论神迹问题,普兰丁格的组合也有效地避免了休谟的组合的问题,因而也走出了“休谟的迷局”,在此意义上,普兰丁格也提出了一个比休谟更强的论证。本文的结论是:关于神迹的论证必须在走出“休谟的迷局”的条件下才能更加有力,而走出“休谟的迷局”的根本途径是避免因为形而上学立场的宣布者与认识论的认知者的身份重叠所引发的自我指涉。
本文采用分析哲学一贯坚持的语言分析与逻辑分析方法,行文力求用语的清晰和论证的严密。本文的成果在于,以形而上学立场与认识论之间“有效组合”的观念发现了休谟反对神迹的论证的内在问题,并以此观念为尺度成功地提出了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休谟的“论神迹”解读为“一个论证,一个定义”。即,一方面,认为休谟在“论神迹”只构造了一个反对神迹的论证——经验论证,而没有先天论证与经验论证之分;另一方面,认为休谟在“论神迹”中为神迹所提供的定义是正文中的定义,这个定义仅仅强调了“违反自然律”这个要素,而没有涉及“神圣者的干涉”这个要素。明确了休谟的论证思路,本文用“以史带论”的方式指出了休谟的论证所必需解决的问题:经验推理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什么?在对休谟哲学的宏观理解的前提下,本文采纳肯普·斯密斯对休谟的自然主义解读,并认为,在自然主义立场下,休谟会为上述问题提供这样的解释:经验推理的形而上学基础是出于人的本性的基本情感。基于对理性对情感的不可避免的“越界使用”的洞察,本文接着指出,休谟的自然主义并不能为其经验推理提供恰当的形而上学解释,休谟的经验推理仍然面临着形而上学基础迷失的困难,本文把这个迷失称为“休谟的迷局”。“休谟的迷局”的实质是休谟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立场与其内在主义认识论的相互冲突,这个冲突的根源在于:休谟的形而上学立场的宣布者与认识论的认知者的身份重叠所导致的自我指涉。当代英美哲学界对休谟的论证有三种主要回应:“休谟传统”对休谟论证的捍卫、斯文伯恩和普兰丁格对休谟论证的批评。“休谟传统”的哲学家们试图以“科学的自然主义”与认识论的内在主义相组合来捍卫休谟的论证,但是这对组合并不能避免休谟的组合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休谟传统”并没有成功地捍卫休谟的论证。斯文伯恩以有神论与内在主义的组合讨论神迹问题,斯文伯恩的组合有效地避免了休谟的组合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走出了“休谟的迷局”,在此意义上,斯文伯恩提出了一个比休谟更强的论证。普兰丁格以有神论与外在主义的组合讨论神迹问题,普兰丁格的组合也有效地避免了休谟的组合的问题,因而也走出了“休谟的迷局”,在此意义上,普兰丁格也提出了一个比休谟更强的论证。本文的结论是:关于神迹的论证必须在走出“休谟的迷局”的条件下才能更加有力,而走出“休谟的迷局”的根本途径是避免因为形而上学立场的宣布者与认识论的认知者的身份重叠所引发的自我指涉。
本文采用分析哲学一贯坚持的语言分析与逻辑分析方法,行文力求用语的清晰和论证的严密。本文的成果在于,以形而上学立场与认识论之间“有效组合”的观念发现了休谟反对神迹的论证的内在问题,并以此观念为尺度成功地提出了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