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缺牙区牙槽骨的形态及质量是影响种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Ⅳ类骨的种植失败率较高。除此之外,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也决定了种植手术是否成功。进行性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loss,MBL)是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等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鲜有关于颌骨质量测量不同密度的颌骨类型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差异的研究。本实验测量缺牙区颌骨密度不同的患者在牙种植术后半年未负载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异,为临床术前预判术后修复效果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6年8月1日-2018年8月1日期间,于我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并接受牙种植术的单个后牙缺失患者70例。根据颌骨密度不同,将患者分为Ⅰ类骨组(23例,共24枚种植体),Ⅱ/Ⅲ类骨组(28例,共30枚种植体,)Ⅳ类骨组(23例,共25枚)。测量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半年的CBCT影像学资料,对比颌骨密度不同患者种植术后早期骨吸收量的差异。结果1.种植术后半年未负载时,Ⅰ类骨组近中、远中、颊侧、舌侧骨吸收量分别为(0.41±0.23)mm、(0.21±0.26)mm、(0.28±0.26)mm、(0.33±0.22)mm,Ⅱ/Ⅲ类骨组近中、远中、颊侧、舌侧骨吸收量分别为(0.52±0.29)mm、(0.43±0.34)mm、(0.36±0.36)mm、(0.33±0.34)mm,Ⅳ类骨组近中、远中、颊侧、舌侧骨吸收量分别为(0.63±0.31)mm、(0.80±0.40)mm、(0.80±0.44)mm、(0.57±0.23)mm2.种植术后半年未负载时,Ⅰ类骨组近远中、颊舌侧骨吸收均值量分别为(0.31±0.20)mm、(0.30±0.21)mm,Ⅱ/Ⅲ类骨组近远中、颊舌侧骨吸收均值量分别为(0.48±0.27)mm、(0.34±0.31)mm,Ⅳ类骨组近远中、颊舌侧骨吸收量均值分别为(0.71±0.29)mm、(0.68±0.24)mm。3.Ⅰ类骨组MBL为(0.31±0.16)mm,Ⅱ/Ⅲ类骨组MBL为(0.41±0.25)mm,Ⅳ类骨组MBL为(0.68±0.24)mm。结论Ⅳ类骨在种植术后半年未负载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显著大于Ⅰ类骨及Ⅱ/Ⅲ类骨,因此在临床上应于种植手术前及时分辨缺牙区骨质类型,对密度较低的Ⅳ类骨在种植术中应采取同期骨增量术以降低Ⅳ类骨种植手术失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