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膜负载铜基催化剂电极的制备及其对CO2还原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化学还原CO2(ECR-CO2)由于其温和的反应条件,近年来受到研究界广泛关注。特别是电化学还原过程可以直接利用季节性、地理和间歇性能源(潮汐、风能、太阳能等),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通过电化学还原,CO2可以被转化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有机分子,例如一氧化碳(CO)、甲酸(HCOOH)等高附加值的能源燃料和有用化学品。作为其中典型C1产品,HCOOH可被广泛用于皮革中的中和剂以及农药等领域。同时HCOOH具有高能量密度,还可以作为燃料用于燃料电池。CO是合成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产生合成石油和烃类燃料。然而高过电位和高的热力学屏障以及低的能量效率成为当前电化学还原CO2反应的瓶颈。制约CO2电还原的主要挑战是开发用于该反应的高选择性催化剂。特别是需要在低过电势下还原CO2,有效且连续地生成所需产物而又不形成有害副产物的催化剂。目前,Sn、Pb、In、Bi等金属催化剂能产生很高的HCOOH法拉第效率;Au、Ag、Zn和Pt电极则主要电化学还原CO2为CO。其中,Cu基催化剂由于对CO2还原显示出很高的活性,并可产生高附加值的碳基化合物而被广泛研究,而具有大比表面积和亲水表面性质的细菌纤维素(BC)被认为是用于沉积催化活性材料的良好的潜在多孔基质。
  本文利用原位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基于BC自支撑的、高度分散的Cu和CuO纳米复合材料的催化剂电极(CuO/Cu@BC),用于电化学还原CO2高效转化为CO。通过采用XRD、XPS、SEM和TEM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运用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法(LSV)、计时安培法(i-t)以及离子色谱和气相色谱等分析CuO/Cu@BC电极的CO2电化学还原性能。通过改变反应物即硼氢化钠和硫酸铜的比例,成功制备了粒径为50-70nm的3D球形结构的CuO/Cu@BC电极(CuO/Cu4∶3@BC)。为了探究BC作为载体的独特性,将制备的CuO/Cu@BC电极与常规的碳纸负载的CuO/Cu复合催化剂(CuO/Cu@GDE)进行对比研究。同时探究了制备条件(BC膜的浸渍时间、铜离子的浓度、乙醇的比例以及稳定剂)对CuO/Cu@BC电极对电化学还原CO2的选择性影响。以下是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论:
  (1)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法,将具有3D网状结构的细菌纤维素膜(BC)作为催化剂载体,成功制备了负载Cu和CuO纳米复合材料的催化剂电极(CuO/Cu@BC),通过改变反应物硫酸铜与硼氢化钠的比例以及与碳纸作为载体负载CuO/Cu复合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硫酸铜与硼氢化钠的物质的量比为4∶3时,所制备的CuO/Cu4∶3@BC电极由50-70nm的球形结构均匀负载在BC膜上构成,同时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与常规的碳纸负载的CuO/Cu复合催化剂电极相比,CuO/Cu4∶3@BC电极具有优异的电荷传输性能和更高的CO2还原电流密度。这是因为BC基质的网状多孔结构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因此,结构上排列紧密的CuO/Cu4∶3@BC电极具有良好的离子和电荷传输的独特结构优势,促进了将CO2转化为CO的催化动力学。在-0.6V vs.RHE时,CO的法拉第效率为53%,并且在40小时内具有持久活性。
  (2)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法,将具有3D网状结构的细菌纤维素膜(BC)作为催化剂的载体,通过改变BC膜的浸渍时间以及铜离子的浓度制备了不同的负载Cu和CuO纳米复合材料的催化剂电极(CuO/Cu4∶3-24h@BC、CuO/Cu4∶3-16h@BC、CuO/Cu4∶3-8h@BC、CuO/Cu4∶3@BC(0.1M Cu2+)、CuO/Cu4∶3@BC(0.2M Cu2+)、CuO/Cu4∶3@BC(0.4M Cu2+)、CuO/Cu4∶3@BC(0.6M Cu2+)电极)。结果表明:当BC膜浸渍时间为24h时,催化剂电极对于CO2还原表现出较好的电子传输性能和更高的电流密度,且产生CO的法拉第效率最高。当铜离子浓度从0.1M、0.2M、0.4M增大至0.6M时,催化剂电极的电流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同时,界面电荷转移电阻以及电化学比表面积也呈现同样变化趋势,其中CuO/Cu4∶3@BC(0.4M Cu2+)电极对CO2还原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生成CO的法拉第效率最大。
  (3)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法,将具有3D网状结构的细菌纤维素膜(BC)作为催化剂的载体,通过改变稳定剂(乙醇、柠檬酸、维生素C)以及乙醇的比例(70%乙醇、80%乙醇、90%乙醇)等条件制备了不同CuO/Cu4∶3-24h@BC电极。结果表明:乙醇添加对所制备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乙醇比例的不断增加,所制备电极的电解电流密度逐渐减小,电化学比表面积也逐渐减小,而界面电荷转移阻力逐渐增大。因此,70%乙醇添加制备的CuO/Cu4∶3-24h@BC电极的催化活性最好。
其他文献
2,4-二氯苯氧乙酸和溴酸盐分别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和常见的消毒副产物,其在水中的残留会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液相催化加氢是一种低能耗且绿色环保的技术,可有效还原水体中氯代有机污染物和高价无机离子,减轻污染物毒性。此外,基于活化过一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也常被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本文分别以溴酸盐和2,4-二氯苯氧乙酸为目标污染物,制备了不同的负载型Pd基催化剂,用于溴酸盐和2,4-二氯苯氧乙酸
学位
四环素作为一种广泛用于动物促生长和感染治疗的抗生素,未吸收的过量抗生素将会进入污水。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持续低浓度的四环素压力促进了四环素耐药菌(TRB)和四环素耐药基因(TRGs)的转移和扩增,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迄今为止,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往往无法有效降低污水中耐药性,亟待研究新的高效去除抗生素耐药性的技术。近年来,由于可以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分离等优点,膜处理方法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去除
学位
在人类合成杀虫剂、药物,染料等生产活动过程中,多余的中间体卤代苯酚被大量地排入污水管道中,造成了水体中这类毒性污染物含量的急剧升高。传统的生化水处理方法效率低,只能去除小部分的污染物,无法满足当前水处理要求。基于单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能够快速降解水体中污染物,对卤代苯酚废水的处理效果显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水体中的无机氯离子或溴离子会1)和单过硫酸盐(PMS)直接反应生成活性氯或活
学位
中国锑(Sb)储量与产量均居世界之首,是一个“锑大国”,黄浦江上游的太浦河流域集聚了众多纺织印染企业,Sb和镉(Cd)作为纺织印染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对太浦河流域的土壤和沉积物带来了严重的潜在危害,土壤锑镉污染的修复关乎环境生态安全。本研究以Sb、Cd污染土壤、桑树(Morus albaL.)、蚕(Bombyx mori)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法,探究不同价态的锑与锑镉复合污染对桑树的毒害机理以及锑在土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新型旱涝事件——旱涝急转事件呈广发频发态势,如何应对这种极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对农田系统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胁迫及旱后复水方向,而旱涝急转则是干旱和洪涝短时间共存,对作物的影响不同于其他胁迫事件,因此,旱涝急转对农田系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基于安徽省蚌埠市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通过分析皖北地区的旱涝
学位
近年来,在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饮用水中频繁检测出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TCs)抗生素(浓度通常在ng/L到μg/L之间),消除或减轻抗生素微污染是环境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四环素(Tetracycline,TC)作为TCs中最普遍和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抗生素,在水体中并不稳定且极易发生异构化,生成半衰期较长且仍具有生物毒性的差相异构体4-差向四环素(4-epi-tetracyclin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江河水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泥不仅是水中各类污染物的主要聚集地,而且底泥中的污染物大多沉积在表层,故水体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其极易重新释放,造成二次污染。传统的底泥处理手段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水热处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处理技术,不仅能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稳定化及资源化,而且能耗低,安全性高,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水热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剩余污泥等,
学位
卤乙酸(Haloacetic acid,HAAs)是一类在羧酸上有一到三个卤素原子替代的化学物质,其主要形成于水和废水的氯消毒过程。在所有HAAs中,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由于其高稳定性、分布广泛、环境毒性和致癌性而成为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二氯乙酸除了在消毒过程中产生,因其是药物、染料、化学品和除草剂的化工制造中间体,也会在上述化学物质的生产过程中产生泄漏和污染。
学位
聚乙烯醇(PVA)废水具有COD浓度高,难生物降解等特点。厌氧生物法可提高难降解废水的可生化性但处理效能低,铁炭微电解法作为单独预处理单元存在易锈蚀板结等弊端,因此,本实验构建了用于处理PVA退浆废水的铁炭微电解强化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将微电解技术与厌氧消化技术相结合,分别考察了添加不同微电解材料(铁-活性炭、铁屑)的水解酸化反应器、厌氧反应器处理PVA退浆废水的效果,以及各反应器颗粒污泥特性(胞外
学位
电动修复是一项治理土壤污染的电化学技术,能够短时间内高效修复土壤。其既可原位修复又可异位修复,原位修复不会扰动土层,对原有土壤结构影响较小。电动修复主要运用于有机、无机及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但该技术电能消耗大,重金属修复中普通的化学电解液可能造成土壤二次污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大范围的推广。通过对电动修复条件的优化和选取高效绿色阴极电解液及强化剂强化,能够提高其修复效果,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