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自然意象的隐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Lakoff与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与思维的基本方式和人类认知的基本工具。隐喻是诗歌最显著的特色之一,诗歌通过隐喻来简化语言、深化内涵、美化意境。因此,对隐喻的理解是解读诗歌最关键的环节。中国古诗词基本符合最初来源于英文语言证据的概念映射。本文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苏轼诗词的自然意象分析中,构建了系统的隐喻映射模式。笔者根据苏轼诗词中自然意象隐喻中源域的特点,将其中的隐喻系统分类成五个子系统,即植物子系统,动物子系统,山水子系统,天气子系统和月亮子系统。在每个子系统中以苏轼的部分诗词为例,考察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特点,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苏轼是如何在自然意象中创造出了一系列隐喻。在植物子系统中,笔者引用了三首词来展现诗人怎样建立从植物到人的概念映射,发现植物和女人之间诸多的相似点。在动物子系统中,文章引用了三篇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从中发现用动物可以指代某一类人,包括诗人自己。同时,一些动物器官的特点也与名利具有相似的特性。苏轼在山水的欣赏中运用隐喻,用智慧的眼光探索生命。在天气子系统里,诗人基于云和墨水、雨点和珍珠、变化的天气和不同的人生状态之间的相似性构建了不同的隐喻映射。对于月亮子系统,在月亮和诗人,月亮和人生之间相似性的基础上,作者创造了全新的隐喻。文章重点分析了诗人是怎样从自然意象中得到灵感并创造了隐喻,读者又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建构这些隐喻的映射关系。读者可以从中理解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诗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中国古诗词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研究也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丰富并发展了概念隐喻理论。
其他文献
曾几,我国南北宋之交著名诗人,可谓江西诗派的“后起之秀”。21世纪,学界在曾几研究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学术视野、扩大研究范围,研究角度、方法也更加多样,曾几研究呈逐渐深化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产量一直是小麦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小麦穗部性状对其产量起决定性作用,而在转录组水平对小麦穗部基因大范围表达谱的研究尚不深入。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序列的发布为小麦转录组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小麦精细基因组图谱进行转录组图谱的研究,从而筛选和穗部发育相关的基因,对小麦相关分子育种是极其重要的。除了转录调控外,可变剪接(A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愈渐激烈,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服务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增长的关键,制造业和服务业出现互动融合、相互
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皮肤癣菌,主要感染皮肤、毛发和甲等角化组织,引起浅部真菌病。在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中,锌是一种必须微量元素,参与许多生物
新形势下,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由于关口前移,小城镇社区党建与社区发展关系更加密切,小城镇社区党建统筹社区管理和社会发展,并且小城镇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发展的主心骨、政治
工作在甚高频或超高频(VHF/UHF)的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Ultra-Wide-BandSynthetic Aperture Radar,UWB-SAR)能够穿透树林和浅地表,探测隐蔽在树林中的目标和浅地表下的埋设物,具有重
低温敏感型叶色突变体是研究低温条件下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生物合成机制的理想材料。本课题组利用小麦紫条纹叶色突变体PSL1后代群体中的一紫条纹叶色单株,对其连续6代自交并定向单株选择,育成一对低温敏感/不敏感叶色近等基因系,即:对低温敏感的紫叶色系pur1和对低温不敏感的正常绿叶色系gre1。为揭示低温敏感型紫叶突变系pur1叶色变异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近等基因系pur1和gre1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
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具有无需人为干预、全天候监控、检测率高及实时报警等多方面优点,已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前沿课题,在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的今天,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女性形象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如今活跃在政坛的各国领导夫人更是成为了外交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优雅、大气的女性形象,在国家形象的塑造
紫杉醇(Taxol)具有独特的抗肿瘤机理:通过与肿瘤细胞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稳定微管并抑制其解聚,破坏细胞正常有丝分裂循环周期,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凋亡。多烯紫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