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湿地保护规划中湿地分类的景观方法探索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划是一个“调查-分析-规划”的过程,调查是规划决策的基础。调查分类作为调查的基本工具,决定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进而影响规划决策的合理性。对于湿地保护规划而言,湿地调查分类是界定湿地保护对象的基础工具。然而,由于我国湿地“二调”与国土“三调”分别采用不同的湿地调查分类标准,造成了两次调查湿地统计结果的巨大差异。如何确立“湿地”这个类别的总量作为湿地保护规划的基线,是实践中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湿地保护的风险来源于所处的区域的变化,湿地保护与管理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湿地所处的整体区域背景。因此,本文关注的湿地调查分类包含两个方面:湿地本体的调查分类和湿地所处空间区域的调查分类。第一,面向省域尺度的湿地保护要求,本文关注的湿地本体的调查分类,主要回应“某个调查斑块是不是湿地”的归类问题,即关注调查区域的湿地总量基线问题。第二,本文的重点研究,湿地斑块所处的空间区域的调查分类,关注的是湿地所处的景观区域,即湿地景观区域化问题,诸如城镇景观地区的湿地、农业景观地区的湿地等,将湿地斑块与其坐落的场地背景视为一个整体,基于特定的景观区域建立针对性的空间政策。在《广东省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与修复策略研究》中,采用遥感影像成功校核了广东省湿地总类及其保护总量基线,采用景观特征评估实现了广东省湿地景观区域化,两层级的景观方法为项目规划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在该项目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论证广东省湿地保护实践中运用的湿地景观区域化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推广价值,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一是辨析我国湿地“二调”与国土“三调”湿地分类和归类的本质差异及其问题。梳理国外内对于湿地本体的调查分类体系和湿地调查区域化方法,从分类范畴、构建逻辑和体系结构三个维度阐明我国湿地“二调”和国土“三调”湿地分类的本质差异。并以国外湿地调查分类方法为参照,总结和反思我国湿地调查分类差异给湿地类别统计带来的总量问题,以及湿地分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问题。二是解释和说明景观方法在广东省湿地保护规划中的实践应用。对于广东省湿地“二调”与国土“三调”湿地类的统计总量的巨大差异,课题研究中尝试利用客观真实的遥感影像弥合了两个调查体系的断裂,核准两个统计数据,并据此建立省域尺度湿地总量的管控基线;并以此为基础,重点探索了景观特征评估对于省域尺度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的价值与意义,利用景观特征分类方法实现了湿地区位与景观背景的系统调查与区域化。三是分析论证广东省保护规划中景观特征评估工具的普适性和科学性。以国际层面具代表性的亚洲湿地清单、美国国家湿地清单的湿地调查分类体系及湿地景观区域化方法为参照,与景观特征评估方法进行比较与阐释,论证景观特征评估工具不仅与国际上湿地调查分类方法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且还有更强的综合性,可以作为湿地保护规划的一般性方法。本文以景观方法在广东省湿地保护规划中的实践为基础,通过与国际代表性湿地调查分类方法的比较论证,将广东省地方性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普遍性的理论方法。景观特征评估与国际湿地调查分类方法具有兼容性,不仅可以提供区域性的湿地景观区域化框架,同时也支持在湿地本体尺度上进一步开展湿地特征类型的分类,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空间尺度的湿地调查分类。
其他文献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章分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和其建设的五个基本点,指出强化基础条件建设、公共服务便民、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有效治理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领域;在研究谋划、统筹推进、政策下沉、发动群众上下功夫,确保乡村建设不走偏不变样、各项举措落细落实落到位等是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根据上述内容,提出
期刊
在增量向存量发展转变时期,复杂的存量条件使城市更新面临更多的挑战:部分项目在建设中未能尊重所在的存量环境,造成地区风貌被破坏;另一方面在“保护风貌”的舆论压力下,部分地区正常的拆改诉求被搁置——因此加强对城市形态的发展管控、形成具有公信力的管控手段极具重要性。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详细规划是针对地块建设强度和用途管控的实施依据,是土地利用和开发行为的最直接管控工具,因此在存量发展时期,详细规划应针
学位
资源枯竭型城市曾为我国工业体系建立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呈现出主体资源殆尽、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破坏严重、失业人口增多等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推动该类城市转型升级、走出困境成为现实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其兴衰与工业密不可分,新增工业用地作为工业升级和空间重构的重要载体,科学认知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从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城市环境问题突出,人居环境水平下降。住区室外活动场地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是满足居民对健康生活需求的住区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对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性需求使得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的布局规划研究受到重视。研究基于不同年龄段居民活动行为下的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环境指标,可为科学合理布局室外活动场地提供量化依据,研究基于量化指标的场地布局评价方法,可为住区整体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首先调研
学位
快速城镇化带来空间和人口的增长,也出现了交通拥堵、住宅空置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降低了城市结构的稳定。越来越多研究利用人群集聚来理解城市背后错综复杂的秩序,如何在“以人为本”趋势下从人的视角探究空间影响机制、促进人群集聚、塑造活力空间,是引导城市健康发展重要方向。大数据为人群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广州加快“老城市新活力”,打造活力全球城市,为中心城区带来新机遇。当前研究鲜有考虑人群分
学位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物理学对于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从中学到大学,物理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阶段间的衔接不仅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更直接影响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实际上,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由于高中物理教学往
学位
移动信息通讯技术高速发展下,以在线消费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持续迅猛发力,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之一,也推动城市零售空间布局的重组。目前,学界针对在线消费的研究内容从网上购物逐步扩展为在线消费行为与意愿,从在线消费行为本身延伸至其空间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层次从区域逐步细化到个体研究。然而,由于研究视角和方法的不同,在线消费行为特征及其空间差异在测度与结论等方面呈现较大差异,技术、空间等要素对居民在线消
学位
窗是建筑的基本元素,它的重要性在于打破围合,建立开口,让建筑内外产生关系。窗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调节光、风、热、景等实用功能,又能构筑建筑造型和营造空间氛围,还主动回应地方风土气候、社会习俗、文化礼仪等。然而由于工业化生产中对标准和效率的追求,窗成为产品化率最高的建筑部件,逐渐去差异化、去手工化和去“人”化,原本诸多丰富的意义和设计妙想逐渐消解。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窗的讨论,重新挖掘窗的设计价值。
学位
在过往对历史民居的研究中,往往集中于对传统类型的挖掘,对其近现代转型过程涉猎较少,民国时期作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短暂却突变的重要时期,对包括居住建筑在内的城市空间影响深远,产生了集合住宅这一新建筑类型。集合住宅作为民国时期产生的居住建筑的新类型,有其形态类型的独特价值,对其形态类型特征的解析,一方面能反映住宅发展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能作为切入民国时期城市发展进程的窗口。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广州集合住宅为
学位
<正>Mayer-Rokitanskyl-Kuster-Hauser (MRKH)综合征的发生率在出生女婴中约为1/4 500~1/5 000,她们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卵巢功能和第二性征发育正常,是由于胚胎时期苗勒氏管发育异常导致的阴道和(或)子宫缺失或闭锁而导致的缺陷,成年后需要进行阴道重建以完成性生活和性角色的转换。阴道重建的方法包括手术和非手术两大类,虽然非手术治疗是美国妇产科学会(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