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与个人支付意愿--基于我国生态补偿现实的探讨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补偿机制也初步建立。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的生态补偿模式仍存在过于依赖政府投入、来源渠道单一、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重要精神为指导,基于个体居民是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的本质问题,然后针对我国目前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构建中居民个人补偿问题尚待探索的现实,落脚于实证分析我国生态补偿中的个人支付意愿,通过明晰公众参与生态补偿的范围、标准及模式,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综观目前对于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集中于对政府为主体的生态补偿模式的研究,对于市场化机制的研究大多为理论分析和定性研究,未能进一步明晰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且对于个体居民为改善环境污染的支付意愿研究大多为单一环境维度的研究。基于完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理论和推进个体居民参与生态补偿市场运作机制实践两方面的原因,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从个体居民支付意愿角度研究我国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的完善。
  本文首先对生态补偿及其市场化机制进行理论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价值理论说明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资源,应该进行有偿使用;借助外部效应理论中的“庇古税”和“科斯定理”探索生态补偿运行机制;通过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说明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需结合政府干预和市场调配机制来解决公共产品问题;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和幸福感理论说明个体消费者为提升幸福感愿意为改善环境污染付费。
  继而利用描述性统计和案例分析,阐述我国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构建的现状及问题,将一般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证明完善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趋势的。基于目前已涉及以企业为主体的生态补偿实践,因此如何吸引公众参与生态补偿,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是健全我国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的关键。于是本文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调查数据,基于幸福感与环境污染的内在关系构建幸福感方程式,估算出受访者每年愿意为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污染降低一个档次支付3628.67元;2054.66元;1993.29元,且收入越高,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群对环境质量要求更高,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用于改善环境。
  最后,在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从确立政府-市场共同协力的生态补偿原则、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个体补偿方式和健全配套制度体系这三方面来为推进我国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的健全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其中个体居民可通过成为生态补偿项目的投资者、生态金融参与者、生态环境服务或生态资源的购买者等方式参与到生态补偿中,从而促进我国生态补偿市场化、多元化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自2000年以来,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增多,人口红利消失,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健康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老龄化背景下,提升中国健康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将有效地缓解高龄化与失能化并存带来的负面效应。“健康投资”作为提升健康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在中国当前老龄化背景下,研究健康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具有十
学位
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考验,高管作为企业的“中枢”是企业能否焕发生机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Hambrick和Mason于1984年提出了高阶管理理论,认为高管背景对经营决策和企业绩效都有显著影响。本文以2015—2018年A股上市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试图探究“高管年龄-企业绩效”和“高管年龄-关联交易-企业绩效”两条影响路径,实证研究了高管年龄、关联交易、企业绩效三者之
学位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将婚姻市场和家庭内部资源分配联系起来,分析了性别比和教育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劳动参与决策的。婚姻市场上男性和女性的相对人口数量以及对伴侣特征的偏好都会影响人们对婚姻的价值的感受。当性别比大于1时,男性在婚姻市场上面临激烈的竞争。为了获得自己偏好的伴侣,男性会选择放弃一部分从家庭资源分配中获得的经济效用,从而增加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当教育同质婚占婚姻市场匹配类型的大多数时,
随着生产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的提升以及关税、交通运输等贸易成本的下降,国际分工已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渐转变为产品内分工,追求成本最小化的跨国公司将分散的生产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传统的“一国生产、全球销售”贸易模式转变为“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新模式。产品多次跨越边界使得总量统计数据难以真实刻画各经济体的实际生产活动,而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全球价值链数据相较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从全球价值链视
基于对全球市场扎根于国际体系的认识,本文首先论证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双重属性:在生产力层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商品及服务的跨境流动,这是由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推动而形成,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内在必然性;在生产关系层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影响和规范这种跨境流动的规则、国际秩序和社会结构,这是由主权国家之间的竞合状态以及一国内部的政治博弈结果所决定。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规则及秩序
基于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USBEA)的界定,本文将数字贸易界定为“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近年来数字贸易发展迅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同时也给传统贸易规则带来了巨大挑战。多边贸易体制迄今仍难以适应数字贸易的发展变化。美国是数字贸易大国。由于在数字产业上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美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数字贸易规则体系的构建,希望能为美国数字产品及服务对外输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自里根政府以来美
近年来,针对中国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大量积压的情况,各地政府出台系列政策不断推进房地产市场去库存进程,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利率政策、棚改货币化安置等政策多管齐下,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长效稳定发展打下夯实基础,为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借此来拉动整体经济的增长,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日益凸显。2010年-2013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重要的产权制度,研究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本文根据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制度演进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创新驱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基于该理论框架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构建VAR模型,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长期关系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尤其瞩目,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距日渐拉开,“马太效应”严重,具体表现在:一线城市与中小城市住房市场发展的不均衡不断加剧,不同城市间的住房价格分化也越来越明显;一线城市的拥有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公共资源,这些优质但稀缺的资源加速当地人口流动和城镇化,推动了当地住房的需求,随着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
学位
当前,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中就包括了对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过去依靠较高的农药和化肥的投入来获得足够的产量,向绿色农业转型。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仅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不利于农业绿色发展。因此,探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发展现状,并且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农村生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