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1MT极简纳米平台用于化疗--免疫联合治疗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的癌症死亡率和发病率增长迅猛。目前,化疗和免疫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两种重要手段。化学疗法通过其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消除肿瘤,而免疫疗法中的细胞免疫则可以通过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清除肿瘤。化学疗法能够去除原发性肿瘤,但通常无法有效解决肿瘤转移问题。然而,临床上癌症患者死亡的关键点在于肿瘤转移。最近,免疫疗法被证明是根除转移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因此,化学疗法与免疫疗法相结合是治疗癌症的有效策略。
  某些化疗药物在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同时,还能触发免疫反应。然而,由于肿瘤组织具有严重免疫抑制的性质,在化学治疗的同时引起的这种潜在的免疫反应通常非常弱。因此设计一种可以激发化学疗法免疫治疗潜力的极简纳米药物平台,用以通过自我联合化学免疫极大地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髓源抑制细胞(MDSCs)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是引起免疫逃逸并导致肿瘤进展和转移的主要因素。MDSCs大量聚集在脾脏和肿瘤部位,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T细胞功能。IDO可以将色氨酸(Trp)降解为犬尿酸(Kyn),从而导致T细胞无能,并使幼稚的CD4+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Tregs)。IDO在肿瘤细胞和MDSCs中均过表达。因此,开发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逆转由MDSCs和IDO诱导的免疫逃逸的药物纳米平台,对于成功唤醒化学疗法潜在的免疫治疗能力至关重要。
  近年来,无载体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以其独特的优点而备受关注,例如高药物荷载量、高药物稳定性、肿瘤蓄积行为的改善、无载体诱导的毒副作用等。然而,很少有基于肿瘤微环境多重调节的无载体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免疫治疗。因此,本课题提出了一种自递送的双前药纳米平台策略,构建化疗药吉西他滨(GEM)以及IDO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T)两亲性双前药(GEM-1MT),通过清除MDSCs和抑制IDO作用,实现唤醒化学疗法潜在的免疫治疗能力,并检测了所构建的纳米平台的体内、外抑瘤效果及免疫效应:
  首先通过化学合成法,使用常用羟基、氨基保护基—(BOC)2O来保护GEM的3-羟基和4-氨基,用(BOC)2O保护1MT的氨基,随后将保护后的GEM上的剩余羟基和保护后的1MT上的剩余羧基进行酯化反应,最后脱保护基得到目标化合物GEM-1MT。1H-NMR验证特征峰以及质谱验证分子离子峰,表明GEM-1MT合成成功。纳米沉淀法制备GEM-1MT纳米粒(GEM-1MT NPs)并对其进行体外基础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片显示GEM-1MTNPs为均匀类球形,动态光散射(DLS)测定纳米粒粒径为104.73±0.57nm(PDI=0.168±0.005),满足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要求。溶血实验结果显示GEM-1MTNPs溶血率小于4%,表明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静脉注射要求。分别在pH=5.0和7.4以及pH=5.0+酶的PBS释放介质中验证制剂的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制剂在溶酶体酸性及酶环境下能够有效释放药物。
  在B16F10细胞中评价制剂的细胞摄取情况,激光共聚焦图片和流式细胞术结果共同说明了细胞对GEM-1MTNPs具有较高的摄取行为。且低温(4℃)和能量抑制(用NaN3预处理细胞)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GEM-1MTNPs通过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采用MTT法研究制剂对肿瘤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与原料药相比,GEM-1MTNPs可以导致更高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考察了GEM-1MTNPs或1MT培养后B16F10或MDSCs培养基中Kyn的含量,结果表明1MT和GEM-1MTNPs对Kyn的产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显示出高效的IDO抑制作用。通过细胞凋亡实验检测制剂对MDSC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EM-1MTNPs能有效消除MDSCs。通过荧光拍照实验检测钙网蛋白(CRT)的胞膜外翻情况,结果表明,GEM-1MTNPs可以有效地引起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考察了树突状细胞(DCs)表面CDS0和CD86的变化,验证了GEM-1MTNPs处理后的肿瘤细胞残渣对DCs成熟的刺激作用,结果证明了GEM-1MTNPs可以有效地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
  通过小鼠黑色素瘤模型,验证药物的体内分布、体内药效和系统毒性。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表明制剂能在肿瘤部位有效蓄积。体内抗肿瘤实验中,GEM-1MTNPs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抑制肺转移的能力。H&E染色结果表明制剂对各主要器官无明显影响,表明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法阐明制剂在增强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GEM-1MTNPs能高效上调肿瘤组织以及脾内CD4+T细胞、CD8+T细胞的数量,并且减少免疫抑制性Tregs、MDSCs的比例,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治疗活性。此外还考察了小鼠长期免疫记忆效应,结果显示制剂能有效引起免疫记忆的产生。
  综上,本课题提出了一种自递送的双前药纳米药物策略,该策略可以唤醒化学疗法潜在的免疫治疗能力,通过消除MDSCs和抑制IDO,增强化学免疫联合疗法的整体治疗效果。本研究为设计先进的极简化学免疫联合疗法纳米平台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脑干出血作为脑出血的一个亚型,临床症状严重,预后差。其导致的昏迷是由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受损所致,是脑干出血后常见的症状,也是脑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之一。目前对于脑干出血后的临床治疗日益完善,但对于其昏迷的促醒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根据中医理论研究,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可以治疗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本次实验主要研究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对脑干出血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和机制,通过观察
学位
目的:评估华蟾素注射液肝动脉给药联合碘油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生存和安全性。  方法:按照前瞻性随机单盲阳性对照设计方案,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收集长海医院住院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华蟾素组(华蟾素注射液60ml+碘油肝动脉远端栓塞)和表阿霉素组(表阿霉素40mg+碘油肝动脉远端栓塞)。治疗结束后第6-8周评价肿瘤近期疗效评价。主要指标为按照mRECIST实体瘤标准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
学位
背景近年来,伴随着癌症患者放疗和化疗次数的增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增长,艾滋病的传播等,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也显著增加。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lbicans,CA)属于条件致病菌,能造成深部真菌感染。目前临床上可供选择使用的抗真菌药物有限,其中唑类药物低毒、高效,被广泛用于抗真菌感染,但也因此导致耐药念珠菌的分离率不断增加。为对抗真菌耐药性,药物
背景  近年来,因肺炎造成的儿童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是肺炎仍然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绝大部分的肺炎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多为细菌感染或混合感染,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抗感染治疗通常通过药物浓度与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的关系来预测药物治疗效果,其药物浓度主要指血液中的浓度。目前,研究表明药物的组织浓度对抗感染治疗更有意义。理论上,肺组织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多数抗菌药物
学位
研究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新生儿群体已经成为超说明书用药的“重灾区”,大多数研究表明住院新生儿至少有一次超说明书用药的比例超过90%。抗感染药物是临床最常见的处方,70%以上的住院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接受了抗感染药物治疗,同时抗感染药物也是最容易发生超说明书用药的品种。败血症是新生儿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主要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然而超说明用药不仅无法保证药物疗效,更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各类肿瘤中的第三位,五年生存率低于18%,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水平。因此,提高HCC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至关重要。手术治疗是HC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HCC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在被确诊时已经发展为HCC晚期或发生转移,只有20~30%患者适合手术治疗。此外,由于循环肿瘤细胞(Circu
学位
研究目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高发生率及高死亡率的原发性肝癌。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数目超过80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死亡率位居第一。目前,临床上除手术切除病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肝移植等治疗手段外,索拉非尼和乐伐替尼是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HCC的一线化学药物。临床仅不足30%的患者可以手术治疗,而索拉非尼对患者生存期的延长
学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诱导终末期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致病因素,可引起肾小球足细胞损伤进而造成肾脏功能受损。足细胞,参与构成肾小球滤过屏障,并且是整个肾小球组织结构中最易受损的组成部分。当足细胞受损时,足突会发生融合与消除,进一步导致足细胞的凋亡和脱落,从而产生蛋白尿。然而,目前关于hHcys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得到明确,因此仍需进行深入探究。近些年,表观遗传学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日益
学位
研究背景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和肿瘤靶向药物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通常提示立即进行住院评估并需要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由于感染和脓毒症等并发症,与FN相关的死亡风险仍然相对较高。FN发生后的化疗药物剂量降低、化疗周期延迟或者取消,患者因无法接受足够剂量和疗程的化疗,其临床疗效受到影响,导致对治疗反应良好和潜
研究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上,结直肠癌具有难发现、易转移的特点,早期结直肠癌通常可以得到治愈,然而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进展至晚期,并伴随远处转移。目前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5-FU)等常见以细胞毒作用为主,无法有效抑制晚期结直肠癌的转移,且副作用多,毒性较大,这无疑加大了结直肠癌的治疗难度。缺氧是促进结直肠癌转移的关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