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核桃品种内种皮苦涩味物质差异研究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q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桃是“世界四大坚果”之一,营养价值很高,其内种皮富含多酚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但往往造成核桃仁具有苦涩味,在食用和加工过程中常需经脱苦涩处理或直接被丢弃而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确定影响核桃内种皮苦涩味的关键物质,掌握苦涩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筛选出低苦涩味的核桃新品种等对核桃育种工作者来说是亟待解决的任务。本研究以‘农核1号’、‘汾核2号’、‘汾核4号’、‘京861’、‘薄壳香’和‘金薄香8号’6个核桃品种的去皮种仁和内种皮为试验材料,通过感官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对核桃内种皮的苦涩程度进行评价,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UPLC对总单宁、总酚、总黄酮、酚酸类组分、黄酮类组分和生物碱组分等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聚类、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核桃种仁不同部位的酚类物质含量进行分析发现,核桃内种皮的酚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去皮种仁,不同品种核桃内种皮的总单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是去皮种仁的384.61~621.92倍、793.07~1772.46倍和74.42~111.11倍。因此,核桃内种皮是核桃种仁中引起苦涩味的关键部位。2.通过核桃内种皮苦涩味程度的感官评价发现,苦味和涩味得分最高的均为‘汾核4号’(8.25、8.20),最低的均为‘农核1号’(3.50、4.00)。电子舌检测结果中‘汾核4号’和‘汾核2号’的苦涩味程度较重,与感官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电子舌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表明,电子舌技术可以对不同苦涩味程度的核桃内种皮进行有效区分。单宁、总酚和黄酮含量与感官评价的苦味和涩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电子舌响应值中的苦味回味和涩味回味呈正相关,而与电子舌响应值中的苦味和涩味呈负相关。3.通过对不同核桃品种内种皮苦涩味物质组分的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农核1号’的苦涩味物质组分总量最低(2484.37 mg·100g-1),‘金薄香8号’最高(4460.82 mg·100g-1);相关性分析发现鞣花酸与苦味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5),与涩味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0);主成分分析表明酚酸类组分中的对香豆酸、阿魏酸和绿原酸,黄酮类组分中的没食子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物质对核桃内种皮的苦涩味贡献较大;聚类分析发现6个核桃品种可聚为三大类,‘农核1号’和‘薄壳香’为一类,‘金薄香8号’单独为一类,其余品种为一类。4.通过对不同品种核桃果实发育期内种皮苦涩味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不同品种核桃内种皮中总单宁、总酚、阿魏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总黄酮、没食子儿茶素呈持续升高趋势,绿原酸和鞣花酸呈下降趋势,对香豆酸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综上,‘农核1号’是苦涩味最轻的核桃品种;对香豆酸、阿魏酸、绿原酸、鞣花酸、没食子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是引起核桃内种皮苦涩味的主要物质,这为改善核桃内种皮口感品质和筛选低苦涩味的核桃品种等研究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以‘早黑宝’葡萄新梢叶片为试材,采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分别沉默VvANR、VvLAR2、VvMYBPA1、VvMYBPA2及VvMYBPA1和VvMYBPA2,并于沉默后进行SA孵育,探究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诱导葡萄叶片黄烷-3-醇积累规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0.5 mmol·L-1外源SA
学位
本文以‘极早蜜’葡萄为试材,于幼果期、转色期、成熟期喷施不同次数的100 mg/L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分析了葡萄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黄烷-3-醇合成相关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探究外源SA对葡萄果实多酚积累及黄烷-3-醇合成相关酶表达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100 mg/L SA提高了葡萄果实中游离态SA和结合态SA的含量,其中幼果期的影响最明显,转色期、成熟期次之。
学位
赵朴初是19世纪以来中国人间佛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人间佛教”思想,上承佛陀本怀,下契时代要求,代表了20世纪中国佛教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流和趋势,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五个方面剖析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即从渊源上探溯赵朴初人间佛教理论的背景,从生平上探析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奠立时期,从政教关系上探讨佛教思想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从文化背景上探寻
学位
<正>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并将其融入新课改之中。在这一形势下,对初中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理念,产生更对积极方面的影响。对此,广大初中学校,就应该聚焦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中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期刊
报纸
谷子,是我国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农作物之一,作为山西的特色小杂粮,具有耐干旱、易储藏等优点,在旱作条件下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作物。在发展精准农业的过程中,作物生长模型构建能够精确模拟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植物功能-结构模型中生理生态与形态结构相互反馈的机制,以晋谷21号为研究对象,生长周期为时间步长,叶元为基本结构单元,定量研究了谷子生长与外界环境之间
学位
土壤中铁(Fe)的生物有效性较低,易导致植物缺Fe,为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胁迫之一。通过生物学途径改善作物对Fe的吸收利用及减轻低Fe胁迫对作物的伤害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硅(Si)是植物生长的有益元素,可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然而,低Fe胁迫下外源Si对番茄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和机理尚不清楚。为此,本试验以‘Micro-tom’番茄为材料,采用水培法,设置3个Fe浓度100、10和1μ
学位
本文以甲醇为萃取液对纺织品中的2,3,5,6-四氯酚和五氯酚进行超声波萃取,萃取液经有机滤膜过滤后用GC-MS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mg/L~2mg/L范围内,2,3,5,6-四氯酚和五氯酚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6、0.9957,在很宽的质量浓度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73mg/kg、0.081mg/kg。在0.5mg/kg、5mg/kg、10mg
期刊
“经权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著名辩题,一般而言,“经”表示规范性,“权”表示灵活性,纯粹强调规范性会陷入教条主义,反之则又会陷入机会主义,两者皆不是儒家所认可的原则,儒家强调“经”与“权”的统一。朱子说:“至于权,则非圣贤不能行。”本文通过对《论语》中有“经权之辩”色彩的章节进行分析,参考历代注疏,结合“反经合道”和“权即是经”两种“权说”,尝试说明“圣人之权”。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若圣人则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