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种蜻科常见昆虫及黄蜻和红蜻种群翅的几何形态学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i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蜻科Libellulidae属于蜻蜓目Odonata差翅亚目Anisoptera,全球范围分布广泛,常栖息于河流和池塘等生活环境中,数量较多的广布种有黄蜻和红蜻等。蜻蜓的翅易于收集且翅型特征稳定,是物种鉴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部分蜻科昆虫可以借助少量翅脉特征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然而大量的表型和环境因素影响增加了物种识别的难度,传统分类操作时存在鉴定困难。几何形态学是一种分析生物形态的有力工具,可以量化形态特征,以少数信息揭示生物间微小的变异。本研究借助几何形态学方法,先后对37种蜻科昆虫、42个黄蜻种群和29个红蜻种群的前后翅进行翅大小和翅形态分析,尝试阐明不同研究中前翅和后翅的翅形态变化规律,探讨基于蜻蜓翅形态的几何形态学方法在物种鉴定和种群鉴别中的作用,为后期开展同类型研究提供参考。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分析37种蜻科昆虫共1,030只标本的前后翅翅大小和翅形态,其结果表明:37个物种的前后翅质心值(前翅:F=28.45,df=36,P<0.001;后翅:F=29.61,df=36,P<0.001)和翅形态(前翅:F=36.96,df=1224,P<0.001;后翅:F=27.89,df=1152,P<0.001)均存在差异。同属内物种翅形态相似度比较高,其中灰蜻属物种翅形态差异最小。物种中,黄蜻在种水平上翅形态差异最大,其拥有较大的前后翅,翅型较长,适合迁徙。结合翅大小分析和翅形态分析更加明确了基于前后翅的几何形态学方法在蜻科物种鉴定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中前翅得到的结果较优于后翅,前翅可以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进一步比较形态变异与条形码数据可知,部分翅形态变异可能伴随遗传结构的改变,但是局部依据翅形态特征构建的种间关系不完全可信。(2)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分析42个黄蜻种群494只标本的前后翅翅大小和翅形态,其结果表明:42个种群的前后翅质心值(前翅:F=21.48,df=41,P<0.001;后翅:F=19.82,df=41,P<0.001)和翅形态(前翅:F=7.42,df=1394,P<0.001;后翅:F=4.93,df=1312,P<0.001)均存在差异。在翅形态变化方面,绝大部分黄蜻种群间翅型相似度较高,同一种群的前翅翅型变化信息与后翅翅形变化信息具有同步性。青海海西种群、甘肃酒泉种群和内蒙古巴彦淖尔种群不论是在前翅中还是在后翅分析中均聚集较近。结合翅形态和翅大小分析可知,基于前后翅的几何形态学方法在黄蜻种群划分时效果不理想。(3)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分析29个红蜻种群289只标本的前后翅翅大小和翅形态,其结果表明:29个种群的前后翅质心值(前翅:F=36.71,df=28,P<0.001;后翅:F=34.15,df=28,P<0.001)和翅形态(前翅:F=38.38,df=952,P<0.001;后翅:F=26.67,df=896,P<0.001)均存在差异。在翅形态变化方面,绝大部分红蜻种群翅形态差异较小。与大部分红蜻种群相比,福建厦门种群、江西上饶种群、山东东营种群和辽宁大连种群均拥有较大的臀区和较长较大的翅型。结合翅形态与翅大小分析可知,绝大部分红蜻种群无法凭借翅的几何形态学方法实现有效的种群划分。综上所述,基于前后翅的几何形态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蜻科昆虫物种间的翅形态差异变化,在蜻科昆虫物种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按照不同样地进行翅形态分析中,绝大部分黄蜻和红蜻样地间翅型相似度较高,仅少数中亚西亚区系高纬度样地黄蜻、沿海样地红蜻翅型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均无法借助该方法实现有效的地理种群划分。
其他文献
花是被子植物(angiosperms)特有的繁殖器官,是植物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关键性状。花瓣(petal)作为花中由外向内的第二轮花器官,具有吸引传粉者的重要作用,其在形态结构、表皮微形态和蜜腺结构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距(spur)是花被器官向后延伸的管状结构,可以与传粉者相互适应从而促进物种的快速演化。小檗科(Berberidaceae)花瓣多样性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其数量、大小、形态和蜜腺的
学位
鸟类羽色一直是演化生物学研究关注的性状。在由达尔文首先提出的性选择理论中,鲜艳羽色是一种不利于生存、应被自然选择淘汰、但性选择中占优势的性状。于是,性资源竞争激烈的性别(鸟类中多为雄性)容易进化出夸张醒目的羽色。教科书中往往用一些鸟类物种夸张的羽色作为性选择的例子。除性选择外,羽色同时也受自然选择作用—羽色有保护、伪装等功能。通过探究鸟类羽色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如雌雄二色性)的形成和维持,演化生物
学位
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俗称南方大斑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录的药用昆虫之一。本研究采用第三代测序技术(Pac Bio)和染色体测序技术(Hi-C),获得了大斑芫菁的染色体级别的参考基因组;测定了其头、胸、腹三个部分的转录组;并分析了其斑蝥素合成相关通路和基因的演化,以便为后续深入挖掘斑蝥素的合成和演化机制提供了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获得了一个129.79M
学位
氧气缺乏会使组织代谢、形态结构和机能异常变化,面对低氧,动物生存的关键是维持机体代谢需求与能量供应的相对平衡。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产能器官,其数量决定着细胞的能量供应,线粒体自噬与生物合成是控制线粒体数量平衡的关键。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地下啮齿动物,已适应洞道低氧环境,是研究低氧耐受的极好动物模型。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甘肃鼢鼠与SD大鼠相比,在常氧中维持着较高的骨
学位
麝(Moschus berezovskii)、麝鼠(Ondatra zibethicus)、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等物种都能分泌含有香味的物质,这些分泌物被用于制香和制药。近年来,由于林麝遭到大量捕杀,再加上自身产香量低的原因,导致其数量减少,而麝鼠分泌的麝鼠香和林麝分泌的天然麝香在成分和功能上相似,因此麝鼠就成了代替林麝产香的最佳物种。麝鼠是一种季节性繁殖的动物,其名字来
学位
核糖体DNA(rDNA)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的基因组,成为适用于所有生物的通用分子标志,而rDNA中的18S rRNA、5.8S rRNA、28S rRNA、ITS1和ITS2等组分的进化速率各不相同,适合于不同层次系统发育分析对分子标志的不同变异程度的需求。因此,rDNA作为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蝗总科是直翅目中的第二大总科,虽然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蝗总科系统发育关系等方面
学位
重金属铅作为有毒的环境污染物在全世界广泛存在。铅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对鸟类的生存也带来了严重挑战。铅对鸟类各个器官、系统都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鸟类的免疫系统也是铅的靶点之一。法氏囊和胸腺是鸟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是B细胞生长、分化和成熟的场所,介导体液免疫,胸腺是T细胞生长、分化和成熟的场所,介导细胞免疫。关于铅对鸟类法氏囊和胸腺的毒理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因此,
学位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的表义偏旁具有提示汉字字义的功能。因此,溯源认识表义偏旁,了解该偏旁系统代表的意思,进而以一个表义偏旁串联起一串字,能帮助学生系统化识记汉字。在教学中,教师可将表义偏旁与微课有机融合,助力学生系统化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具体做法为:以微课的"变形计"寻根溯源,揭示偏旁之秘;以微课的"形声色"设置多维链接,助力系统识字;以微课的灵活性巧设机关,拓展学习空间。
期刊
在昆虫与植物长期的协同进化历程中,被子植物多样化与传粉昆虫的出现有着紧密的联系,蜜蜂总科昆虫作为一类最重要的传粉昆虫,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的分类群,已知有两万余种,其生存环境复杂多样。受地理环境约束,不同蜜蜂的蜜源植物亦多种多样,而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蜜蜂则演化出多种适应性特征及性状以更好地生存。α-葡萄糖苷酶基因家族在昆虫糖代谢、糖蛋白修饰、氨基酸转运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α-葡萄糖
学位
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转“存量”更新,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对原有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空间要素推倒重建往往是最为快捷产生经济效益的方式,但这也伴随着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忽视。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这类具有突出普遍历史价值的城市,相关研究学者、城市决策者们对其文化保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然而面对更为普遍存在的一般历史城市,它们具有历史遗存较少、文化特色不够突出的特点,其建设发展往往采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