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王道论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358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政治哲学的关注并通过政治哲学的探究而牵动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中国古代哲人思维的一大特征,其中,王霸之辩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最为突出的话题。对董仲舒王道论系统、全面的探讨,目的不仅在于阐述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具体内容,更在于通过梳理自先秦至汉代王霸之辩的演变轨迹,客观评价董仲舒在儒学和中国政治哲学史上的应有地位,并作为对当今兴起的新一轮王霸之辩的回应。
  董仲舒的王道论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状况的反思以及对前世各代有关思想成果的继承而构建的政治哲学体系。自春秋时期开始,面对“天下无道”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冲突,思想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寻求达到“天下有道”的有效途径,王道和霸道即成为两种不同的政治倾向,并以此游说各诸侯国,寻求学术理论与实际政权的联姻。因此,王霸之辩成为当时政治哲学的主题。孟子所谓王道“以德行仁”和霸道“以力假仁”的基本定义,被后世儒家奉为典要。诸子各家或尊奉王道论,或推崇霸道论,在这一问题上也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局面。秦采纳法家主张而富国强兵,最终战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宣告了霸道主张在国家政治实践中的胜利,而秦的速亡却使霸道论成为秦后各派学者批判的对象。可以说,王道、霸道之论以秦的兴亡为交替盛衰的转折点。董仲舒立足于对汉初社会冲突的敏锐观察,顺应政治上从分封到集权、经济上从崩溃到繁荣、思想文化上从并存到主尊的趋势,冷静地分析了传统霸道和王道的得失,以“王道通三”作为王道范畴的核心涵义,展开了他的王道政治哲学体系。董仲舒在“权力”的基本意义之上,加入了“天”与“地”两个因素,“王”从原初的具体指代进入了神圣性和必然性的意义领域,并以“天”的代言人形式出现在现实社会中。董仲舒的“王道”既指各种社会现象或政治行为的方式、方法或路径,也是其应遵循的法则,还是现实政治的本原性依据,又是社会运行的理想形态。
  董仲舒王道论思想的核心是由“天道”推“人道”,并因为“天”范畴的引入而成为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也是董仲舒王道论不同于先秦儒家的最重要的特征。董仲舒的王道论不仅是对政治手段的表象探究,更是深入到对王道之本的追问。他以“元”训“本”、以天为“元”,将至高无上的“天”作为其政治思想的最高依据。从先秦到汉代,“天”的观念及作为哲学范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董仲舒通过对历史上“天”的思想的总结并结合汉代人们对“天”的迷信和信仰,赋予了“天”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董仲舒的“天”是通过自然现象表征呈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具有创生性和主宰性的神圣信仰对象,并在其王道政治哲学中具有本体意义。董仲舒“天”的基本结构中包含了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和人,也就是万物和人都在这个“天”的体系中,“天”是“人”与其他九个要素和合而成的整体,且“人道”必须服从于“天道”。董仲舒复杂的天道论,目的不仅在于阐明其对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看法,而是要推天道以明人事,最终指向王道政治。董仲舒通过“天赋王权”完成了对王道政治的正义性论证,使王道政治以一种神圣性和主导性的面目操控着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董仲舒借助于汉代对“天”的信仰,将“天”提升为其全部理论的本体性依据,通过天人感应的方式,以王者法天立道为原则,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融合。在董仲舒的王道论中,“天”既是君主集权政治的庇佑和指导,也是对王权的最高制约力量,正是这种对王权的保障和制约的二重性,使得王道政治更加具有现实性,可以说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长久实际是对君权的保障和制约这二重性而不是单纯对君权的维护造成的。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从天道出发,经王者立道、行道,最终又复归于天道。
  董仲舒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阴阳五行思想的吸取。董仲舒的王道论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他构建政治权力体系和社会秩序的理论依据。将阴阳五行思想与儒学相结合加以系统化是董仲舒儒学的突出特点。自先秦至汉代,阴阳五行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董仲舒则将阴阳五行提升到了一般性普遍规律的高度。董仲舒以五行推阴阳而融为一个系统,并将阴阳五行之序作为宇宙万事万物秩序及其运行的基本法则。董仲舒把阴阳五行有机结合,建立起了一个从天到人、从自然到社会的思想体系。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阴阳五行是天、人互通的关键环节,也是论证政治权力体系、社会秩序与伦理体系的理论前提。董仲舒阴阳五行观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其以“王道三纲”为主线的政治权力体系和社会秩序。他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提取出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主轴,同时,将传统儒家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之道”,为这个政治权力体系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提供保障。董仲舒并非“三纲”、“五常”的创造者,但却是至前汉三纲五常最为系统的论证者。
  从人性论出发对政治手段取舍的判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哲学的特点之一。先秦儒家对政治哲学的阐述多基于对人性问题的探讨,而董仲舒关于人性的学说已经不同于先秦儒家性善性恶之论,他在“天质之朴”之谓“性”的定义下,区分了“性”、“情”概念,认为“性非教化不成,情非度制不节,”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教化德治传统,而且赋予了法家的制度刑罚在政治领域中以重要意义。董仲舒以阴阳关系对应刑德关系,以阳主阴辅的原则推出德主刑辅,初步解决了极端王道论和极端霸道论的德刑对立状态,在推崇传统儒家王道教化的同时,辅之以刑罚手段,这也是在政治手段层面上对王道和霸道的融合。
  董仲舒王道政治哲学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大一统。本文系统考察了先秦大一统观念的流变,论述了董仲舒对大一统概念的界定,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对于君主地位的强调。起于《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在董仲舒这里,从具体的历法统一上升为一个一般性的范畴,成为伴随天地终始、古今往来的普遍法则。在董仲舒的王道论中,大一统不再是一个笼统的观念,而是包含了国家统一、君主集权和文化集中等内容的具体规划。在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体系中,特别强调了思想文化的一统,即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建立。在董仲舒所规划的国家意识形态中,儒学居于至尊。通过大一统的整体框架使儒学不仅居于汉代国家意识形态的特殊地位,而且为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董仲舒王道论政治哲学是先秦至汉代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体系。首先,董仲舒将中国思想史上传统的“天”提升为一个神圣性和本体性范畴,赋予了王道政治以超越性意义,为其所主张的王道政治嵌入了信仰体系并提供了形上依据。其次,董仲舒王道政治哲学直接指向建立和维护君主专制,极力主张“屈民而伸君”。虽然在尊君的同时还强调爱民。但不可否认的是,尊君是其主导思想,尊君与爱民表现出董仲舒在君主专制主义阴影下的民本主张。另外,董仲舒的王道论通过王霸和合使王道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并借助于现实政治使儒学真正登上了社会历史舞台。
  通过对董仲舒王道论政治哲学的研究,可以看到,王道与霸道存在着目标的一致性、价值取向的冲突性、手段的互补性和实践中的融合性四个基本的特征,这也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的王霸问题做出的初步总结。对董仲舒王道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把握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王霸之辩,更在于澄清当今国际政治领域就王道与霸道所提出的所谓民主与霸权问题的论争,认为王道与民主、霸道与霸权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实现王霸融合,才是化解多方冲突,实现人类和谐共荣的根本途径。
其他文献
以1920年前后为界,胡塞尔现象学可以划分为二个阶段:前期的静态现象学阶段和后期的发生现象学阶段。其中,静态现象学阶段包括旨在揭示关于普遍的意识结构的普全现象学和旨在揭示意识诸本质类型或诸统觉系统的功能方式的构造现象学阶段。发生现象学阶段则是指埃德蒙多·胡塞尔在1920年前后旨在追溯这种“现成的”统觉的历史所开显出来的现象学阶段。发生和历史是一对既紧密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一对概念。在1931年“圣诞手
学位
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对近代哲学的哲学革命,这场革命首先应该在存在论上得到巩固和澄清。从这场革命的结果看,马克思哲学和近代哲学有一个基本的划界,它无可置疑地归属于当代哲学的范围。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拥有一个共同的大背景,二者都是把人的现实生存放在第一位,从而开辟出和近代哲学的知识论路不同的生存论新路向。二者在存在论的变革上处在同一视域,在方法论上也可以相互借鉴和对话。这是对二者
古典和现代政治哲学所争论的问题在当代集中地表现为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争论。霍耐特将其承认的社会哲学置于这两个传统之间,作为这一争论的一个可能的解决路径。承认哲学以“自信”、“自尊”和“自重”作为构成社会成员“成功生活的一般结构”的基本条件,并且这些条件既有伦理性的意义,同时又能满足形式性的要求,因此并不是对某一具体伦理信念的肯定。霍耐特他的这种承认的社会哲学称为“一种伦理生活的形式观念”。  从个
学位
自古以来,朋友关系就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传统文化中,朋友关系是五伦之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经历的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时至今日,传统文化赖以维系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存在,其他伦常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惟独朋友之伦风采依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朋友之伦始见于先秦儒家的“五伦”说。先秦儒家的朋友观为后来整个儒家朋友之伦的发展定了基调,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朋友之交。甚至是在现代化的今天,其所内含的
学位
科学技术论(STS)的实验室研究已日益陷入社会建构论的困境,尤其体现在解决科学客观性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分布式认知的兴起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分布式认知研究中,认知与社会(文化)这两个分析模式是兼容的,这为科学客观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维度。  休钦斯的分布式认知理论是一种对包含认知主体、人工制品和环境的认知系统(活动)进行人类学式描述和分析的理论框架,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
人类对生命问题的追问可追溯久远,但对生命问题的科学理解则开始于近代科学的诞生。伴随近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对“什么是生命”这一核心问题的不同解答,这些解答呈现为不同的生命观念。人类对生命的理解与解释也相应发生改变和趋于丰富。  本论文从观念史的视角切入,认为自现代科学诞生以来,有四种生命观念具有很大代表性:机械还原论生命观、目的论生命观、系统论生命观和机制论生命观。机械还原论生命观是在经典
学位
逻辑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的认识、实践和论辩活动等。但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来说,数学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亚里士多德逻辑与古希腊数学的关系入手,揭示出古希腊数学的影响是亚里士多德逻辑能够具备形式特征和公理化思想的必要条件。没有古希腊的数学思想,虽然也会产生逻辑,但产生不出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  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主要表现为它所具备的形式特征和公理化思想。这些思想主要体现于三段
学位
应用伦理学是以探索和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当代伦理学形态。动物权利问题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道德难题之一,它是当代社会对传统伦理学中人与动物关系的考察与反思。回首动物权利论的发展过程,动物权利的赞成者和反对者争论不休,各执一词。西方传统伦理学赖以维系的基础可以表述为:只有人才拥有内在价值,只有人才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而动物权利论则主张把权利赋予动物,将动物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之内,这无疑是对西方传统伦理学
学位
《人间世》整篇文章都描绘了一幅战国后期战争的灾难、政治的暴虐和人民生活朝不保夕的凄惨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势力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纷争纠结的阴暗面,特别是个人在面对统治势力的关系上的艰难性。  在这样一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就连士人阶层都面临生存的困难,“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障,更别说是要实现救世的理想了。因此,《人间世》首先所考虑的是要保全生命的问题。  《人间
朱子门人是朱子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朱子门人与朱子学”为题,旨在通过考察朱子门人群体的学术思想活动,以彰显其在朱子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学术贡献与历史地位。论文分为前言、五章与结语共七个部分。  前言:主要介绍了朱子门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价值与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难点及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认为对朱子门人的研究应该成为朱子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章朱子门人群体概况  首先,结合朱熹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