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rf194基因敲除小鼠导致腓骨肌萎缩症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u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是指以慢性运动和感觉发型神经病变为特征的常见遗传疾病,故也被称为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变。CMT发现已有130年,已报道的致病基因有90多个,统计发现仍有近30%的CMT患者未能找到致病基因。发病率约为1/2500,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家系资料等。通常的临床表征是十到三十岁发生进行性的远端运动神经病变,导致脚和手肌肉的无力和萎缩。受影响的个体通常症状为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踝关节背屈无力,肌腱反射凹陷,伴有脚部畸形,偶见听力缺失。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两个来自江苏和湖南的腓骨肌萎缩症家系分析,定位克隆了一个新的腓骨肌萎缩症致病基因C1ORF194。我们在细胞水平研究了C1ORF194蛋白在体外细胞的表达、降解、定位等功能性特征,同时构建了基因敲入小鼠模型,表型分析发现其运动和感觉能力受到明显影响,各项行为学、生理学指标下降,组织学形态学观察也提示其产生了腓骨肌萎缩症。此外,我们还对该基因在小鼠神经细胞的功能及致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本课题为了进一步研究C1ORF194的功能及其与腓骨肌萎缩症疾病的关系,我们构建基因敲除C1orf194小鼠,通过对比野生型、杂合子及纯合子小鼠的行为学、生理学指标,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探究C1orf194缺失对小鼠个体的发育、行为、运动和感觉能力影响。另外,通过原代培养小鼠运动神经元初步探究C1orf194缺失对小鼠神经元细胞的影响,探究其缺失导致外周神经病变产生腓骨肌萎缩症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运用CRISPR-Cas9和Cre-loxp技术构建了C1orf194基因敲除小鼠;2.提取鼠尾gDNA进行PCR和Sanger测序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小鼠基因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验证基因表达变化;3.行为学实验检测运动和感觉能力;4.电生理实验检测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幅度和神经传导速度变化;5.坐骨神经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轴突,髓鞘和施旺细胞线粒体的变化;6.石蜡切片,尼氏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HE染色)观察腓肠肌的组织形态学变化;7.单根坐骨神经分离,制作切片,染色,观察神经纤维结构变化;8.分离,纯化,培养,得到原代培养的小鼠施旺细胞,检测其细胞器形态;9.孕鼠子宫解剖,观察E7.5-10.5天胚胎晚期内体室,胚胎与胎盘形态。研究结果成功构建了C1orf1 94+/-小鼠,繁育扩大得到了野生型,中间型,纯合突变型小鼠。行为学实验中步态、滚轴、抓力、痛阈等指标都显著下降,突变型小鼠的运动和感觉能力下降,出现了与腓骨肌萎缩症病人相似表型,其中纯合突变型于四月龄左右起发病,中间型于六月龄左右发病。电生理测定发现突变型小鼠的复合动作电位幅度下降,神经传导速度也下降。透射电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出现了轴突退化,脱髓鞘现象,轴突内线粒体出现肿胀,内容质嵴减少等异常。尼氏染色的脊髓前角中运动神经元数量下降。HE染色的腓肠肌纤维出现萎缩现象。单根坐骨神经分离染色观察发现郎飞氏结间距离变短,施兰切迹间距变短,施旺细胞出现多核现象。原代培养小鼠施旺细胞成功,线粒体形态存在异常。结论1.本研究成功的构建了C1orf194基因敲除小鼠,纯合突变小鼠坐骨,脊髓,腓肠肌组织无Clorf194蛋白表达。2.我们在行为学实验中发现了突变型小鼠的运动和感觉能力缺陷;电生理指标下降提示神经传导能力缺陷;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进一步提示小鼠的运动能力受损,腓肠肌纤维萎缩说明肌肉受累;坐骨神经结构也发生异常,g-ratio显著下降,轴突出现退化;脱髓鞘比例大幅上升;坐骨神经郎飞氏结,施兰切迹,施旺细胞的变化验证了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事实;纯合突变型小鼠的病症较中间型更重,发病时间也更早,提示该蛋白对维持外周神经细胞有重要意义。3.原代培养小鼠施旺细胞成功后,检测到突变型施旺细胞的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存在异常。提示其致病机制可能线粒体能量代谢与膜融合异常有关。4.C1ORF194基因为CMT疾病的显性致病基因,其突变将导致DI-CMT,遗传机制主要为单倍型不足,但某些点突变产生的某些异常结构蛋白也可致病。
其他文献
糖尿病是一种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慢性疾病,其病变范围广泛、病变特征复杂多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其中,糖尿病导致的肝脏和肾脏病变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尽管目前针对糖尿病的治疗多种多样,但是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完全逆转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因此深入探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
学位
背景及目的:肝细胞癌是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易于复发和转移,对现有的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易产生抵抗性和耐药性,故药物治疗尚难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因此,从中药和天然产物中寻找特异性低毒药物,以及寻找新的药物靶标,是肝癌药物治疗的新策略。临床上将苦参碱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用于肝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拟从体内外对苦参碱抗肝细胞癌转移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学位
1.研究意义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TKA的目标是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和稳定性,延长植入假体的生存寿命,提高患者整体满意度。最佳的下肢力线校准是影响临床疗效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力线校准异常可导致假体松动、关节不稳定和过早翻修。已有大量文献证实,术后最理想的下肢机械轴线应置于中立位0°±3°。然而,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胫骨髓外定位工具和股骨
学位
SET结构域(domain)是在果蝇三个调节因子Su(var)3-9、Enhancer of zeste、Trithorax羧基末端的一段共同序列,含有SET domain的蛋白同属于SET家族蛋白。已有研究表明SET家族蛋白通过甲基化修饰组蛋白或者非组蛋白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并参与到胚胎发育、肿瘤和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SETD4是课题组前期在研究内毒素休克的发生机制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
学位
对于人和动物,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在情感、交流、工作记忆、思维、目标导向行为和社会认知等许多重要的功能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这些高级的认知活动都依赖于PFC对庞大信号网络的识别与整合,进而形成连贯、统一的知觉体验的过程。PFC也被认为参与了多感觉信息的加工处理,主要的证据来自于其与各感觉皮层、感觉丘脑及高级联合皮层等的解剖联系和对多感觉相关的神经影像学及
学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当前精神疾病中分布最广、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最大的精神疾病之一1,2。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往往存在副作用大、起效慢、缓解率不足等天然缺陷,尤其对重症且有自杀倾向抑郁症患者无能为力。因此对快速抗抑郁药物研究早已成为社会迫切需求3。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
学位
研究背景认知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中常见的非运动症状,甚至可能早于肌肉僵直、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等运动症状的出现,最终可能发展成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PDD),但目前PD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海马区的突触可塑性变化是调节认知功能的重要生物学基础。小G蛋白Rho GTPase家族Rac1分子在调控
学位
研究背景:脓毒症(Sepsis)是机体由感染所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在脓毒症发生过程中出现最早,通过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肺脏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脓毒症发生时,炎性介质高迁移率组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HMGB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在全球的肿瘤发病率当中高居第三,死亡率高居第二,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结直肠癌的发生往往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大部分都经过从正常粘膜-腺瘤-腺癌这样一个过程。近年来,一大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骨髓来源细胞-MDSCs在各种疾病当中得到了广泛研究。MDSCs是一群未成熟的异质性的髓系细胞,具有抑制机体免疫的功能,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见MDSCs的浸润,而G-CSF是MDSC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的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全球女性的健康。侵袭和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目前乳腺癌是以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研究乳腺癌的分子机制对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MYG1是黑色素细胞增殖基因1,定位于12号染色体,由7个外显子组成,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42KD,定位于细胞核和线粒体。MYG1含有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