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病理生理基础及参苓白术散干预的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枢疲劳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躯体、神经及心理出现一系列的疲劳样表现。可由过度的脑力消耗及体力运动引起,也可由长期压力、失眠、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引发。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枢疲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当今社会人类身心健康,因此围绕中枢疲劳开展相关中医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探究中枢疲劳的中医理论内涵、证候特点及论治思路;并结合现代研究,基于平台水环境法探讨制备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大鼠动物模型的构建思路。实验研究中,构建并评价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评价参苓白术散干预中枢疲劳的药效及作用机理,为中枢疲劳的机制研究与药物干预提供思路与参考。方法理论研究:(1)通过查阅与分析中国古代文献,探讨中枢疲劳的中医理论内涵,并从病因、病机、症状方面探讨中枢疲劳的证候特点与论证思路。(2)检索国内外文献结合现代研究,探讨平台水环境法制备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大鼠动物模型的构建思路。实验研究:(1)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联合饮食失宜法构建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行为学实验评估模型,并评价参苓白术散干预中枢疲劳的药效。(2)检测各组大鼠7d、14d外周血清三磷酸腺苷(ATP),在实验结束后(21d)测量大鼠外周血清ATP、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乳酸(LAC)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I区线粒体超微结构,并通过RT-PCR检测大鼠海马mtDNA拷贝量,探讨参苓白术散干预中枢疲劳的能量代谢与线粒体功能的作用机制。(3)通过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各组大鼠SIRT1及PGC-1α的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SIRT1-PGC-1 α通路在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中的作用机制及参苓白术散干预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的分子作用靶点。结果理论研究:(1)“神劳”与“神疲”更符合中枢疲劳的中医理论内涵,从病因、病机及症状上探究,发现“脾虚”及“湿”在中枢疲劳的发生中起着核心作用,脾虚可生湿、湿盛则困脾,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脾虚湿盛证的形成。现代人过度劳神与忧思的精神状态、不良的饮食习性及少动多静的运动习惯导致脾虚湿盛证成为现代人中枢疲劳的主要证候,从脾虚湿盛论治中枢疲劳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2)平台水环境法可通过选用不同的造模方法及造模时间,建立多种疾病模型及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表明,选用平台水环境法中的MMPM不仅适用于中枢疲劳大鼠模型的构建,还可联合饮食不节造模法构建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大鼠模型。实验研究:(1)采用MMPM联合饮食失宜法造模21d后,行为学实验显示,旷场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运动总时间及运动平均速度增加(P<0.01,P<0.01,P<0.01);修饰次数与直立次数减少(P<0.01,P<0.0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模型组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与开放臂时间百分比(OT%)减少(P<0.01,P<0.05)。负重力竭游泳实验中,模型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减少(P<0.05),抓握力实验中,模型组大鼠抓握力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出现倦怠懒动,神态萎靡,毛色枯槁、易脱毛,大便溏稀,阴囊下坠等脾虚湿盛证表现,体重与正常组比明显降低(P<0.01),以《脾虚湿盛证模型宏观体征标准》判断均符合证候表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脾虚湿盛证指数升高(P<0.01)。(2)各给药组结果显示,旷场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减少了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P<0.05);并增加了大鼠的修饰次数与修饰时间(P<0.05,P<0.05);参苓白术散中剂量组增加了大鼠的修饰次数与修饰时间(P<0.01,P<0.05);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减少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运动总时间及运动平均速度(P<0.05,P<0.05,P<0.05)并增加了大鼠修饰次数与修饰时间(P<0.05,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与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增加了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P<0.01,P<0.05);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增加了 OT%(P<0.05,P<0.05)。负重力竭游泳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提高了大鼠力竭游泳时间(P<0.01,P<0.05,P<0.05,P<0.05)。抓握力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提高了大鼠平均抓握力(P<0.05,P<0.01,P<0.05,P<0.05)。各给药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一般状态上均有改善,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脾虚湿盛证指数降低(P<0.01,P<0.05,P<0.05)。(3)参苓白术散干预后各组大鼠血清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7d、14d及21d血清ATP含量均降低(P<0.05,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均提升了血清ATP含量(P<0.05,P<0.05,P<0.01),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分别在14d与21d提升了血清中ATP含量(P<0.05,P<0.01,P<0.01,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BUN、CK、LAC、LDH含量降低(P<0.01,P<0.01,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与参苓白术散高剂量提升了 BUN、CK、LAC、LDH 含量(P<0.05,P<0.05,P<0.01,P<0.05,P<0.01,P<0.05,P<0.01,P<0.05),参苓白术散低、中剂量组均提升了 BUN及LAC含量(P<0.01,P<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I区出现退行性病变,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结构紊乱,部分神经纤维髓鞘可见局部断裂、变薄,线粒体内嵴结构不清晰,排列紊乱,双侧膜结构被破坏。各给药组大鼠海马线粒体数量较模型组有所增加,结构清晰,线粒体出现水肿、空泡化、电子密度降低等现象得到改善,线粒体双侧膜结构有所恢复,线粒体脊结构更加清晰,且断裂情况较模型组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其中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海马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结构更为清晰,线粒体水肿及空泡化现象较少,形态更加完整。海马mtDNA检测中,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mtDNA拷贝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与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mtDNA拷贝量提升(P<0.05,P<0.05)。(4)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SIRT1、PGC-1α的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P<0.01,P<0.05,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提升了 SIRT1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P<0.01,P<0.01)及PGC-1α的基因表达量(P<0.05);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提升了 SIRT1、PGC-1 α的基因与蛋白表达量(P<0.05,P<0.05,P<0.05,P<0.05);参苓白术散中剂量组提升了 SIRT1蛋白表达量(P<0.05)及PGC-1α基因与蛋白表达量(P<0.05,P<0.05)。结论(1)中枢疲劳属于中医“神疲”、“神劳”的范畴,脾虚湿盛证已成为中枢疲劳的主要证型,从脾虚湿盛论治中枢疲劳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与习惯。(2)根据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的特点采用MMPM联合饮食不节法建立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大鼠模型是可行的、科学的,并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3)MMPM联合饮食不节造模法可用于构建中枢疲劳脾虚湿盛证大鼠模型,经一般状态、行为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超微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证实了模型的表观效度、构建效度及预测效度。通过“健脾祛湿”为治则的参苓白术散可有效改善大鼠中枢疲劳表现,明确了其通过上调SIRT1-PCG1-α通路基因与蛋白表达从而改善线粒体功能,进而提高外周能量代谢水平的抗中枢疲劳机制。
其他文献
《黄帝内经》重视“天人合一”思想。天地气化导致气候、物候及人体生命发生变化,同时影响着疫病发生的规律,而五运六气理论总结了天地之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黄帝内经》七篇大论多处描述了不同干支运气影响下疫病的发生,表明疫病与五运六气的周期变动存在密切关联。手足口病为天行时疫的一种,中医视之为温疫或疮疹。手足口病发病率在传染病中相对较高,2020年居我国丙类传染病发病上报率第
学位
研究目的:中药连翘是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是抗击疫病要药之一,临床疗效好。青翘作为主要流通品种,市场需求量逐年提高,由此促发产地大面积扩种,推动了产业的发展。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公布了连翘新的标准,但还存在当前市场及产地青翘质量情况不明朗,质量评价方法相对单一,质量等级划分不完善,质量影响因素复杂,质量控制规范缺失等问题。
学位
背景望诊是四诊之首,通过收集神情、色泽、形貌、动态资料,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眼、眉部望诊是头面局部望诊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观察眼球、眼睑、内外眦及眉毛整体轮廓、长短、粗细等特征以进行诊断。当前对眼、眉部望诊的研究多为探讨眼球内部络脉、斑块、纹理等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对眼、眉部外在形貌的探索较少,更少有研究眼、眉部形貌与体质的关系。体质是个体在先后天基础上形成的结构、生理和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
学位
目的:考察“心脾相关、火土并重”思想在金元以前医籍中的源流和张元素“心脾相关、火土并重”思想的主治特点、用药规律、临床应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而探讨张元素“心脾相关、火土并重”思想的内容特点及发展脉络。方法:以文献研究、理论探析为主,以数据统计、寻找用药规律为辅。在文献研究方面,广泛阅读从汉至金元时期代表性著作及影响力较大的医籍,根据其理论内涵发展的特点,选取与“心脾相关、火土并重”思想联系密切且
学位
“脾应长夏”是指长夏季节,脾藏象处于机体气机升降的支配地位,调控人体气机完成由“升”转“降”的变化,维持机体各个功能系统的正常运行。病理上,脾虚证是导致“脾应长夏”季节性变化规律紊乱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诸多疾病在长夏季节高发的根本原因。脾虚泄泻作为长夏季节高发的疾病之一,目前关于其季节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课题拟将“脾应长夏”理论与泄泻发病机制研究成果相结合,探讨长夏环境中脾虚型泄泻发病
学位
[背景]抑郁症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性疾病,以持续性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对人类心神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当下抑郁症的发病率一直处于往上攀升的状态,被预测为到2030年它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健康杀手。尽管如此至今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加之临床上一线抗抑郁药仍存在药效不佳、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停药综合征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许多研究表明植物药及其活性成分可
学位
少弱精子症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该病病因复杂,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在治疗少弱精子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益肾生精方来源于全国名老中医秦月好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方,治疗少弱精子症临床疗效确切,但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益肾生精方的主要化学成分,并从整体动物水平上研究其治疗少弱精子症的药效和作用机制,为益肾生精方的临
学位
失眠已经成为当前困扰现代人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它可以伴发肥胖、焦虑、抑郁、自杀等各种问题,引发学术界的重视,而西医治疗失眠的药物具有戒断反应、成瘾性及一些肝肾毒副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法和方药成为当前学术界的共识。目的观察自拟安神方对大鼠心肾不交证失眠的影响,并基于HPA轴和神经递质及其信号通路的变化探索自拟安神方治疗心肾不交证失眠的机制,为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
学位
目的:通过调查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中医证型、中医体质及五态人格分布情况,探究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五态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上从辨“体”论治、辨“态”论治、心身同治角度出发防治功能性便秘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病例来源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于本院门诊或收治本科病房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共计133例。对其一般情况(主要为排便情况)、中医
学位
研究背景结直肠腺瘤作为一种癌前疾病,潜在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腺瘤—癌”途径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发病的主要途径,因此发现并治疗结直肠腺瘤以期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切除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首选方法,但腺瘤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因而在腺瘤切除后予以确有疗效、简便易行的中医药治疗对于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复发及预防结直肠癌发病意义重大。中医讲求整体观念,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