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黄河三角洲人地协调度时空演变与驱动因子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kh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区域人地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然环境是人地关系的基底,也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的场所。20世纪60年代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步显现。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对人地关系的内涵认知不够全面,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手段不够科学。因此研究区域人地关系的演变与调控对区域经济与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人口激增与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约束也日益严峻。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四大河口三角洲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能源基地,地处黄河入海口,受海陆交互作用强烈。同时,区域内富含新生湿地等珍惜资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受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强烈,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人地矛盾不断突出。在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修复等战略的要求下,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已成为黄河三角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探究人地协调度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对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保持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应用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承载力定量分析黄河三角洲1990-2018年人地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同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评估自然、社会经济指标对人地协调度的驱动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选取建设用地当量法,结合1990年至2018年黄河三角洲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其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借助Arc GIS平台,将人类活动强度分为低强度(0%-10%)、较低强度(10%-20%)、中等强度(20%-40%)、较高强度(40%-60%)、高强度(>60%)5个强度等级,结果表明:2018年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达35.24%,研究时段内,人类活动强度整体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其增长幅度变化趋势大致以2004-2011时段为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人类活动强度大致呈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特征,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类活动高等级强度带(>40%)逐渐向东北部沿海方向延伸,等级较低的人类活动强度带逐步自内陆向沿海方向缩退,最终稳定在区域自然保护区分区处。在1990-2004年间,低强度、中等强度和较高强度为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的主导类型,2004年后逐步转变为较高强度和高强度主导,至2018年较高强度带和高强度的面积分别达2474.20 km~2和2147.11km~2。(2)应用产量均衡因子法,测算1990年至2018年黄河三角洲生态承载力,以10%、20%、40%、60%为界分为低级、较低级、中等级、较高级、高级承载力五个等级类型,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至2018年黄河三角洲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研究时段内,黄河三角洲生态承载力以低级和高级承载力类型为主,其余等级生态承载力区域面积所占比例较小。其中,高级承载力区域面积波动上升,低级承载力区域面积大幅下降,变化面积分别为682.06 km~2和799.32 km~2,其余等级类型承载力区域变化幅度不显著。从空间格局上看,1990至2018年间黄河三角洲生态承载力主要呈西南内陆高东北沿海区域低的特征,随时间的变化高等级生态承载力区域逐渐向东北沿海地区推进。(3)黄河三角洲人地协调度的评估是基于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承载力,经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得出,同时将其分为严重失调、相对失调、低等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五个类型,计算结果表明:1990-2018年间黄河三角洲人地协调度逐步上升,自沿海向内陆递增。协调类型面积逐步上升,失调区域逐渐下降,人地矛盾逐渐缓和。各乡镇人地协调度差异显著,协调水平差距不断减少。研究区人地协调指数大致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0.4-0.6和0.6-0.8区域为人地协调指数主导类型。其中,仅0-0.2指数区域面积呈下降趋势,面积共下降了3458.29 km~2;面积增加的区域中,0.6-0.8等级面积增加最为显著,由1990年的24.02 km~2增加至1427.29 km~2。人地协调等级自黄河流域向南北方向递减,协调等级乡镇共18个。近30年间,协调等级乡镇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失调等级乡镇数量稳定在2个,较失调等级乡镇个数上升至8个。(4)人地协调度的聚合度指数在1990-2018年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聚集效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莫兰指数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71下降至2018年的0.63,空间依赖性逐步减弱。研究时段内,黄河三角洲冷热点格局由分散变为集中,主要呈边缘冷、中间无显著、西部热的特征,表明西部空间聚集效应增强,东部和北部聚集效应减弱。特殊的是,2004年研究区冷热点格局呈北冷、中热、南不显著的特征。(5)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1990年研究区人地协调度空间分异的指示因子为人均水资源、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植被覆盖率和人均耕地面积;1997年主要指示因子为人均水资源、植被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和年均降水量;2004年主要指示因子为年均降水量、植被覆盖率、人口数量和固定投资总额;2011年主要指示因子为人均水资源、年均降水量、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2018年主要指示因子为人均水资源、植被覆盖率、年均降水量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随时间变化主要指示因子组合产生差异,由自然资源禀赋因子为主转变为自然环境特征因子为主,最后转变为经济发展因子、自然资源禀赋因子和自然环境特征因子综合作用。当前,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东部与北部沿海区域,而且该区域生态承载力等级较低,因此人地关系不协调的区域多集中分布于此。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认知的不断提高,该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得到管控,人地关系协调水平有显著提升趋势。届时黄河三角洲人地协调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人地协调度的演化受自然环境相关因子驱动作用最为显著,根据驱动力分析结果可提高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植被覆盖率,同时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平衡产业结构,以期提高人地协调度水平。同时人类活动在人地协调关系演进中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隐有逐步占据主体地位的趋势。根据人地关系相关理论,此时研究区的人地关系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工业、农业和交通排放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不断升高,若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自身的承载力,就会造成重金属污染。同时,土壤中的重金属会被农作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的方式不断累积,最终可能会进入人体,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在人类活动胁迫强烈的地区,应用和开发更加优越的土壤重金属空间预测方法,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可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修复和工农业可持续发
学位
本文以老挝赛颂本苗语的语音系统为研究对象。我们对老挝赛颂本苗语语音进行了描写,特别是对老挝赛颂本苗语的声母、韵母、声调进行分析描写,又描写了老挝赛颂本苗语连读变调。并对比了老挝赛颂本苗语与中国大南山苗语的语音系统。本文包括六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共有四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与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调查情况以及记音符号。第一章“老挝与老挝赛颂本苗族及语言概况”。主要介
学位
魏晋南北朝是隸書向楷書過渡、楷書逐漸成熟的時期,是我國漢字字體演變新舊交替、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墨迹的遺存主要是碑刻和簡帛,簡帛作爲文字載體便於書寫和傳遞,其承載的文字與社會關係更爲緊密。1996年出土的“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數量龐大,其文字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時期的用字情况。《竹簡[捌]》共有6050枚簡,約7萬字,單字1638個,但因竹簡保存情况欠佳等原因,本
学位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受水文、地形、植被、土壤养分基质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滨海湿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研究其土壤微生物的碳排放机制可以为湿地碳减排及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提供微生物学依据。本文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的滩涂裸地、翅碱蓬群落(Suaeda salsa)样地和芦苇群落(Phragmites australis)样地,分别在春秋两个季节采集了三种样地10-60 c
学位
柄谷行人(1941—)作为日本当代文艺思想的主要代表者和推动者,与小林秀雄、吉本隆明并称日本三大文艺批评家。他先后任教于日本国学大学、法政大学和近畿大学,同时担任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教授,至今出版著述近四十种。可以说,柄谷行人从上世纪7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30余年的文艺思想与批评实践,广泛影响到同期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研究,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日本后现代文艺思想发展的过程。其文艺思想
学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山东省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发展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选取山东省为研究区域,以黄河三角洲城市群为典型案例,对山东省生态安全及其时空演变进行详细研究,以期为实现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黄河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安全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本文首先分别运用PSR模型
学位
<正>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因材施教”“学生为中心”等理念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数学课堂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为主转型,已经成为必然。但从实际教学现场看,当下的数学课堂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学情分析是制约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教师在开展学情分析的过程中,奉行“拿来主义”“经验主义”,缺乏对具体教学情境中学生个体学习状态的细致分析,也缺少必要的层次性与深度
期刊
自19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出现了许多关于“理论之后”的讨论,其中认为理论终结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这种时代语境中,曾以研究结构主义诗学而闻名的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有着独特见解。卡勒将目光重新集中在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上,对何为理论,何为文学,以及理论与文学的发展方向问题进行反思。本文共分为四章,以卡勒对理论和文学的思考为中心,梳理卡勒后期文学理论生成的渊源,探究他前期与后期理论的演变轨迹,力图把握卡勒
学位
阅读教学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文学类文本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国家教育部制订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教学建议,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由此可见体验学习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认可,体验课程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当今的教学中,体验教学法虽然已被国内外广泛运用于体育、心理学、会计等学科,但是当前的体验教学研究却止步于“
学位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文学语篇一直处于重要领域。教材中所选皆为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他们都浸润了优秀传统文化,承担着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等诸多责任。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所有文学作品都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在进行文学语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抓住文本中多样化的语言形式,发掘文本背后的多重意蕴,体会作者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是教学关键所在。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