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in_w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论述对象是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对革命历史的讲述曾一度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主流——“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由于参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建构而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革命历史观、叙事模式和美学特征。“文革”以后,革命历史的写作趋于边缘化。一方面由于新的题材进入作家视野,使得文学重心转移;另一方面,以往的艺术手法已经僵硬化,从而窒息了文学的发展空间。这就必然需要作家调整叙述方式,从“经典”革命历史小说固有的革命历史观、叙事模式和美学特征“突围”,“重新”讲述革命历史。这些“重新”讲述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对“经典”的反拨与解构,并试图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构”革命历史。在这股“重新”讲述革命历史的潮流中,李锐作为一位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家,显示了独树一帜的特异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厚土》到九十年代以后的《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人间——重述白蛇传》等作品,李锐试图重新叙述革命历史。在这些叙述中,他从自己刻骨铭心的“文革”经历出发,不断质疑与反思“经典”革命历史叙述那种单一、主流而又乐观向上的进化论式的革命历史观,突破“经典”革命历史规限化的叙述模式。经过对历史,尤其是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以及荒谬性的独特思考,质疑并反思“启蒙”、“革命”等宏大政治命题的意义,形成了批判无理性历史的革命历史观,并建立了独特的革命历史叙述景观。本论文主要运用文学史与文学研究的方法,探讨李锐小说如何解构“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并重构了一种新的革命历史叙述模式。具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序、李锐: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家;第一章,以小说的方式反思“革命历史”第二章,以汉语主体性的形式重构“革命历史”。序的部分主要是对李锐的一个定位。李锐作为思想者、知识分子型的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参与并反思新时期以来思想文化的演变。尤其是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探索汉语写作的出路。这是本论文立论的起点和基点。第一章主要是从“为何叙述”的角度,考察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观。此章分为两部分:一是李锐的革命历史观,二是革命历史与个人的生命体验。前一个部分梳理了李锐革命历史观的形成过程。第二个部分则是研究李锐是如何通过农民、知识分子、女性等具体的个人的生命体验,剥开曾被“经典”革命历史遮蔽、压抑的人的声音,凸显他们的主体性,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处境,从而在叙述内容层面解构“经典”革命历史叙述的规限,建构起一种具备新质感的意义表达。第二章主要从“如何叙述”的角度,发掘李锐小说是如何拆解“经典”革命历史的叙事模式,同时也建构起一种行之有效的叙述方式。本章主要从李锐小说的吕梁底色(也即方言底色)、“口语之海”(即“口语化”叙述)和古典之乡(古典美学意味)三个层面,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从叙述形式层面研究李锐是以怎样的方式冲决“经典”革命历史的话语堤坝,同时建构起以“汉语主体性”为中心的生命表达。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由来己久,译作纷呈,流派众多。该如何译古诗?要不要保持原诗的韵律?诗体,散体译者们各执己见,百家争鸣。诗体派认为,中国古诗的英译应充分考虑原作的形式美,以诗
<正>卢冲,耿宝江,庄天慧,杨浩.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四川藏区23县(市)1320户的调查[J].旅游学刊,2017,32(1):64-76。邹光勇,何建民.在线旅游
语言的借用是语言发展中较为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它是一门语言获得新词和丰富自身词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语言接触的机会
面积广阔的干旱荒漠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碳库,其碳循环也是影响大气CO2浓度和全球变化的关键生态学过程。了解目前干旱荒漠区土壤碳循环研究现状对于准确评估全球碳收支具有重
文字识别是集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与文字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目前,西方文字和汉字的印刷体识别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
<正> 一、考证唐代碎叶方位的意义碎叶是我国唐代的西睡重镇。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公元五世纪已有此城,十一世纪时,它的地位为新崛起的黑汗王朝都城之一八剌沙衮所取代,其后
意向性理论是20世纪的语言哲学从80年代至今致力探讨的重要论题之一。本文就试图从心灵、语言与世界三个方面关系入手,从中揭示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实质及其在解决人与语言、人
<正>所谓"民俗",是指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所谓"独特展示",就是说与《国风》中其他各组作品相比,《郑风》在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诸种民风民俗,表现
会议
模糊语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性是语言固有的特性之一。模糊语言谈论的实际上是模糊语义的问题。“模糊”是一个术语,是指某个语义所反映的对象边界不明。自然界和人类社
传统译论强调原文和原作者,而忽略了对译者和译文的研究,译者主体性的问题长期被掩盖、遮蔽甚至有意的忽略。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转向",人们才开始注意到了译者。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