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因子TFE3介导的自噬流修复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小鼠脊髓撞击伤中探究神经元内自噬流和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变化,并进一步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验证ROS导致神经元自噬流阻滞,加剧SCI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调控TFE3能修复神经元自噬流,从而抑制SCI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证明SCI后TFE3的活性受到AMPK-mTOR和AMPK-SKP2-CARM1信号通路的调控。
  方法:应用脊髓打击器建立小鼠的撞击伤模型,SCI后1、3、7天取脊髓,设立SCI-Day1,SCI-Day3,SCI-Day7组,以假手术处理的小鼠为对照组。假手术小鼠及SCI小鼠分别予以MnTBAP或相应空载处理,以设立对照+MnTBAP组,SCI+MnTBAP组,对照+Vehicle1组及SCI+Vehicle1组。小鼠予AAV-shTFE3,AVV-Scramble注射,及相应空载处理后,进行SCI处理,以设立SCI+TFE3-shRNA组,SCI+Scramble control组及SCI+Vehicle2组。ATG5-/+小鼠和ATG5+/+小鼠,分别进行SCI及假手术处理,以设立ATG5-/+小鼠+对照组,ATG5+/+小鼠+对照组,ATG5-/+小鼠+SCI组,ATG5+/+小鼠+SCI组。TFE3-wt/wt小鼠和TFE3-KI/wt小鼠分别进行SCI,分为TFE3-wt/wt+SCI组及TFE3-KI/wt+SCI组。在SCI后第1、3、7、14、21及28天进行BMS评分及生存率分析。在SCI后28天行步态印迹检查,在术后第14天行HE,Nissl及Masson染色,并行MAP2,及SYN/NeuN的荧光染色。术后第1、3天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蛋白印迹检测,LC3turnover检测,qPCR检测来反映自噬流的状态。术后第1、3天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蛋白印迹检测来评估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术后第1、3、7天行8-OHdG、AOPP和MDA的ELISA检测,免疫荧光染色,蛋白印迹检测,qPCR检测来评估ROS水平及氧化应激状态。术后第1、3、7天行qPCR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提取核蛋白行蛋白印迹检测以反映TFE3的活性。术后第3天,蛋白印迹检测及免疫沉淀以反映AMPK-mTOR和AMPK-SKP2-CARM1信号通路情况。最后用低、中、高浓度TBHP处理PC12细胞,以造成神经细胞氧化损伤;再用NAC预处理的PC12进行高浓度TBHP处理。CCK8检测细胞活力,DCFH-DA染色检测ROS水平,进行蛋白印迹检测,免疫荧光染色及Ad-mCherry-GFP-LC3B染色以评估神经细胞自噬流及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水平。
  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自噬流阻断发生在第1天,而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在第3天最为明显。对比于ATG5+/+小鼠+SCI组,ATG5-/+小鼠SCI组的神经元自噬流减小,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水平上升,且SCI后神经修复延缓。MnTBAP预处理的SCI小鼠,对比于SCI+Vehicle1组小鼠,受损脊髓中ROS减少,溶酶体活性增加,自噬流增强,且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水平下降。NAC预处理能抑制TBHP处理后PC12细胞的活性下降,ROS水平升高,自噬流阻滞及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增强。TFE3的转录和表达在SCI后的第1天表达显著增加,逐渐减少至第7天;与SCI+Vehicle2组小鼠相比,SCI+TFE3shRNA组小鼠中TFE3表达及入核水平下降,氧化应激增强,神经元自噬流减小,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增加且神经修复能力下降。与TFE3-wt/wt+SCI组小鼠相比,TFE3-KI/wt+SCI组小鼠中TFE3表达及入核水平上升,氧化应激减弱,神经元自噬流增强,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减弱且神经修复能力增强。SCI后出现AMPK-mTOR和AMPK-SKP2-CARM1信号通路的激活,应用Compound C抑制AMPK-mTOR和AMPK-SKP2-CARM1信号通路后,TFE3的活性显著下降。
  结论:小鼠脊髓撞击伤后,神经元自噬流阻滞加重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ROS的过度积累导致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溶酶体功能紊乱,引发自噬阻滞和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调控TFE3通过增加自噬流和/或ROS清除,以减轻神经元自噬流阻滞,进而抑制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促进SCI后的功能恢复。此外,脊髓损伤后TFE3的激活受AMPK-mTOR和AMPK-SPK2-CARM1信号通路的调控。
其他文献
报纸
结直肠癌是人类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所有肿瘤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其中复发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尽早检测到患者复发转移并进行临床干预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ctDNA(循环肿瘤DNA)是由凋亡、坏死的肿瘤细胞释放出片段化DNA进入血液所形成,其携带有与肿瘤组织相一致的分子遗传学改变,被认为是新一代肿瘤分子标志物。基于ctDNA检测的肿瘤“液体活检”不仅可进行拷贝数分析、
学位
学位
目的:  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Cone-rod dystrophy,CORD)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CORD主要特征为视锥感光细胞和视杆感光细胞的功能逐渐丧失并死亡。在受损程度上,以视锥细胞的功能丧失最为明显,随之是视杆细胞功能的逐渐缺失,但视杆细胞功能受损程度与视锥细胞相似或较轻。CORD属于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目前,已有超过270个基因与IRD有关,IRD疾病的遗传异质性使得诊断
学位
目的:  内质网膜蛋白复合物3(EMC3),又称跨膜蛋白111(Transmembrane Protein111,TMEM111)、视动反应b(pob),是2009年发现的内质网膜蛋白复合物的一员。EMC3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生物界表达广泛,并且在生物内表达量丰富,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上。EMC3在斑马鱼中影响感红视锥细胞的存活,在果蝇中影响视紫红质的生物合成。关于EMC3在哺乳动物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模式动物的选择  目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是颅面部钝性损伤后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当前,对TON尚无有效治疗,原因之一是缺乏符合TON临床特点的大动物模型,为此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新治疗的研发。临床上,TON主要表现为视神经管内段视神经的损伤;同时,随着经鼻内窥镜手术的日臻成熟,可以利用手术开放视神经管前的蝶窦,对损伤视神经进行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结构扫描及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扫描)对病理性近视的视网膜结构及血流进行成像及建立相关分析方法,并评价分析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  方法:本研究一共纳入30名受试者,其中正常对照组、单纯性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各10人(正常对照组:年龄27±2岁,眼轴23.76±0.47mm;单纯性高度近视组:年龄27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基于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建立自动细胞计数的方法以及探究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视锥细胞结构分布的特点  目的:应用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s,AO)成像系统,建立一种有效的自动测量视锥细胞密度的方法,探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病人中视锥细胞结构的改变以及分布的特点。  方法:本研究实验一纳入正常受试者5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目的:观察分析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的变化情况,并评估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本实验为前瞻性观察性纵向研究,共纳入分析47名8-13周岁的低、中度近视儿童(男21名,女26名;平均年龄11.11±1.32岁,平均等效球镜度为-2.59±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