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柔性电子激光剥离工艺机理与界面调控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a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不同尺寸/材质的结构、器件从刚性衬底上无损剥离,是利用传统微电子制造工艺制备柔性电子器件的最关键环节。基于应力加载或化学刻蚀的传统剥离方法难以同时满足大面积、高效率、高可靠的要求,不适用于大面积超薄柔性电子器件的工业化生产。利用激光调控器件与刚性衬底界面状态的激光剥离工艺为大面积超薄柔性电子器件的可靠剥离提供了选择。聚酰亚胺(Polyimide,PI)材料具有优异的柔性、耐热性、稳定性、高强度、低成本和与聚合物、硅、金属等材料较好的兼容性等优点。因此,PI薄膜是柔性电子最广泛使用的柔性基板。本文以超薄PI基板(厚度<5μm)柔性电子器件的无损、可靠、高效激光剥离工艺为对象,从装备研制、实验现象、机理建模、工艺优化等方面对激光剥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包括:1)自主研制了柔性电子激光剥离平台,系统性揭示了激光工艺参数对剥离效果的影响规律。明确了工艺的核心控制参数是激光能量密度和累计照射次数,得到了PI薄膜发生完全剥离的工艺条件需满足照射激光的能量密度需大于特定的剥离阈值,发现了剥离阈值能量密度随PI厚度和累计照射次数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激光辐照后的PI薄膜与透明基板间的粘附强度进行测量,掌握了其界面粘附强度的弱化规律。2)研究了激光与PI基板的物质烧蚀行为,完整揭示了激光剥离PI薄膜基底柔性电子器件的工艺机理。利用显微观测手段,发现了激光辐照后会引起界面区域产生纳米尺度的空隙(界面空化)。利用光热反应的体积烧蚀模型,对激光辐照下界面区域PI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进行模拟,发现了受限环境下气体产物会引起熔融态PI的散裂过程,从而引起PI薄膜与透明基板界面粘附的失效。得到了PI薄膜发生完全剥离的内在要求是界面区域需生成足够量的气体产物以充分消除PI薄膜与透明基板间的连接,由此给出了判断激光剥离工艺效果的评价指标:气体产物的总量与PI薄膜的变形阻力的比值。3)通过控制激光剥离工艺参数使PI-透明基板界面处于“亚剥离”状态,并辅以机械剥离,使剥离后的PI薄膜表面形成蝉翼仿生纳米柱结构。该方法可实现器件剥离的同时,调控PI薄膜表面的微观形貌,以优化器件的表面性能。揭示了纳米柱状结构的制备原理:熔融态PI散裂形成的界面纤维状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断裂形成柱状纳米结构。实验证实了纳米柱状结构形貌受控于机械剥离前界面的空化程度,可实现纳米柱状结构形貌的大幅调控。发现了具有表面纳米结构的PI薄膜具有特殊的陷光(透射率提高~6.6%)和润湿效果(疏水角由65°至125°)。4)提出了基于临界能量密度的薄膜损伤判别方法,建立了激光剥离PI薄膜气体冲击力学模型,解析了超薄PI薄膜剥离时发生塑性变形的原因。利用压电传感器对激光辐照时气体产物的冲击作用大小进行测量,发现了PI膜厚与其所能承受的最大激光能量密度近似为线性增加关系。考察了剥离过程中PI薄膜发生损伤与存在残余粘附的竞争关系,建立了实现界面完全剥离前提下的无损剥离判定准则,并给出了针对不同厚度的PI薄膜所推荐使用的激光能量密度范围(工艺窗口)。5)以实现超薄柔性电子器件的无损剥离为目标,提出了激光剥离工艺在线监测和改进方法,实现了超薄器件的制备和应用。通过实时测量PI薄膜上表面应变传感器的电阻,可基于电阻变化特征准确判断PI薄膜的剥离程度和剥离质量。提出了两种工艺优化策略,分别是在PI薄膜上方施加刚性背板(热释放胶带)约束或采用低能量密度-高频次重复照射的扫描策略,可有效地避免PI薄膜发生塑性变形,实现了厚度仅为1μm的PI薄膜的无损剥离,达到了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
其他文献
由于高能粒子引起的级联碰撞作用,核反应堆中的压力容器与核燃料包壳在材料内部将会产生大量的空位与间隙原子点缺陷对。空位在多物理场(包括温度场、应力场、化学浓度场)环境下将逐渐聚集、演化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空位型辐照缺陷。实验证据表明:辐照硬化、脆化、蠕变等材料辐照效应与空位型缺陷和材料的塑性变形载体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空位型缺陷处于微米、纳米甚至是亚纳米量级,仅依靠单纯的实验方法无法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由“
海水温度盐度是海洋动力环境要素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海水温度盐度的测量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军事国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海洋观测技术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趋势,使海洋传感器技术不断向小型化、低成本化的方向发展。现有传统电导率和温度传感器存在着成本高,无法实现大批量制造时保证高一致性的问题,制约着其在海水养殖、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本课题从测量原理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及有限元仿真分析
重力梯度仪在惯性导航、重力场恢复、资源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重力梯度仪从测量原理上来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差分加速度计测量模式,另一类是基于扭矩测量模式。前者响应较快但整个系统的复杂程度高,需要读取加速度计对中的每一个加速度计的输出然后进行差分,这对加速度计的动态范围以及配对的共模抑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后者直接得到力矩的差分结果,因而不存在先读取两个输出再进行差分的问题,但系统响应
人类基因组里面大约有2%的序列被转录成mRNA,其中很大部分以前认为是“垃圾”的序列也会被转录成非编码RNA(ncRNA)。从成千上万序列中寻觅基因,生物信息学领域发展了很多成熟的算法,它们在基因预测方面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一些ncRNA实际上是能编码的mRNA,它们包含一些较短开放阅读框(short ORFs,sORFs)。之前大多数寻找mRNA的生物信
导航定位是AUV关键技术之一,只有在自航行体可靠、精确的定位前提下,所获得的测量数据才是有意义的。本文针对本海洋观测型AUV的导航定位技术做了初步研究。本文研究了几种国内外观测型AUV现状,归纳出了其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类型AUV的导航定位技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该AUV选用船位推算/GPS组合导航,以ADCP、罗盘以及GPS作为导航传感器,采用水下自主推算定位。ADCP、罗经在海洋环境中
飞秒、阿秒激光脉冲的出现,推动了超快探测技术的发展,为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提供了具有超高时空分辨率的强大研究工具,使得探测原子分子结构,追踪阿秒时间尺度的物理过程、化学反应过程以及生命过程成为可能。物理学和化学研究中分别发展出了阿秒物理和阿秒化学等研究领域,不断推进探测尺度的极限。目前,强场物理领域研究者们掌握了包括高次谐波谱、瞬态吸收光谱和强场电离光电子谱在内的多种阿秒探测方法
“国海试1”是服务于海洋仪器设备与测试工作的海洋平台,作为海洋仪器设备的公共试验平台,其锚泊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受到海洋环境因素如风、浪和流的影响。为了保证海洋平台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长期安全可靠地工作,并满足平台上搭载的潮流能水轮机正常运行,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型的方法,对“国海试1”平台、锚泊系统和潮流能水轮机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中,采用频域分析和时域分析的理论分析方法,对平台
量子力学的建立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二次量子革命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等量子信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有望为多学科交叉领域提供有力支撑。金刚石中的氮-空位中心是固态自旋量子体系中性质优越的量子物理体系之一。氮-空位中心因其室温下具有较长量子相干时间、易于光学初始化和读取以及具有较高的探测灵敏度等优
高次谐波是飞秒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高阶非线性光学现象。高次谐波辐射是目前产生阿秒脉冲的主要途径。阿秒脉冲因其超精细的时空分辨率成为了探测和调控超快电子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工具。基于高次谐波产生阿秒脉冲的研究一直是强场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高次谐波辐射携带着丰富的靶介质结构以及电子动力学信息,也为强场超快探测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针对超连续高次谐波的产生及其在超短阿秒脉冲产
非厄米光学系统是具有开放边界或者含有增益、损耗介质的光学系统,其哈密顿量可用一个非厄米算符来表示。对于厄米系统,哈密顿量的简并点称为狄拉克点(Dirac points):本征值简并而本征矢量不简并。而在非厄米系统中,哈密顿量本征值简并时会产生奇异点(Exceptional points,EPs),此时本征矢量也发生简并。由于在光学器件中使用的很多材料都具有损耗,如金属、含有杂质的介质等,或者系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