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的认知语用分析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kon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认知功能语法中的位移图式来解释“把”字句的原型语义以及隐喻途径。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把”字句的篇章衔接功能和语用功能。本文按照“把”字句的句式结构,将其概括为14种基本句型,分别纳入三种位移图式:空间位移(包括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时间位移和状态位移,使句型和语义相结合,便于运用抽象的图式来解释纷繁的句型。接着,本文考察了“把”的宾语与上下文的照应关系,继而概括了“把”字句三个篇章衔接功能:1)可以保持上下文话题一致;2)使同指的两个成分在物理距离(实际也是心理距离)上靠得近一些,便于读者信息回索,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密。从而便于转换描写对象,引入新话题时仍保持上下文的连贯;3)突显了前文和后文之间的因果关系,增强了篇章的逻辑关联性。然后在前文的基础上,本文分单命题和双命题两类论证了“把”字句的信息焦点,继而概括了“把”字句的四点语用功能,并运用位移图式解释了这几种语用功能产生的原因。其语用功能包括1)突出动作的结果和状态;2)“把”有很强的信息回索指示性;3)“把”字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功能;4)“把”字句对变化过程进行动态的描写。“把”字句始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把”字句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为“把”字句的研究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对隐喻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研究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出现的诸多理论(如对比理论、替代理论、互动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空间融合理论等)都产生过
世界上几乎每种语言都有“否定”这个概念,但是不同的语言表达否定意义的方法却纷繁复杂。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否定”也不一样。英语表达否定概念的方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和北京申奥的成功,在21世纪,社会对精通双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作为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全新
出于不同的历史、社会、经济等目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实施了双语教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句法描写和语义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一……就……”句式进行了句法和语义方面的系统考察和分析。 本文首先从历
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发展与融合显现各自的特色。本文试从历史与社会变迁等方面对传统文化在台湾与其它文化的融合及发展加以分析。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关于两者的意义和关系问题尚无定论。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许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由于对衔接和连贯的不同定义和对比
“中动”一词最早来自于对语态的划分,介于主动和被动语态之间,被称作“中动语态”,即指印欧语系诸如希腊语中一类具有屈折变化的动词范畴,这是语义上的概念,用来指对谓语动
当今中国的外语教学逐渐转变为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教学,然而就怎样提高交际能力这一问题,人们仍未找到理想的答案。七十年代末期,许多研究者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导致二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