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创建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采用本实验室创建的方法制备大鼠高活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ighly Active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UCMSC),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进行HA-UCMSC治疗,明确HA-UCMSC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阐明其细胞与分子机制,为临床HA-UCMSC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1.大鼠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以8月龄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诱导法,按照0.25mg/100g/次的剂量,每周2次,间隔3天,连续6周,于大腿外侧肌肉注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同步设置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于末次注射后2周时,对诱导组和正常大鼠使用微型CT(Micro-CT)断层扫描并分析左侧胫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模型评价,以出现骨密度降低9%的大鼠为进一步研究的模型。2.制备HA-UCMSC的方法:采用本实验室新创建的HA-UCMSC制备方法和传统组织贴壁法分别制备HA-UCMSC和UCMSC。无菌采集19d SD胎鼠脐带,去除被膜及血液等,剪成1mm3大小,将组织块接种到75cm2培养瓶中,分别加入3ml不同培养基,轻轻摇晃混匀后,置于培养箱中进行贴壁培养,待组织块贴壁后加入2ml培养基,待间充质干细胞呈放射状大量长出后,收集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对P4代细胞进行鉴定,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免疫表型,采用定向诱导培养法分析鉴定其分化潜能。3.移植方法及疗效评价:将前期制备获得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n=7)、UCMSC治疗组(n=8)和HA-UCMSC治疗组(n=8),同时设健康对照组(n=10)。对UCMSC治疗组和HA-UCMSC治疗组分别进行两种UCMSC治疗。方法为:于UCMSC治疗组和HA-UCMSC治疗组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两种UCMSC 2.29X 106个/kg/次,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同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治疗后4周时对大鼠进行BMD检测后处死大鼠,取右胫骨进行骨组织切片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组织结构,取右股骨的骨髓分离培养BMMSC并进行成骨分化能力分析,于治疗后1周采集外周血并分离血清,测定血清骨骨形成与骨吸收标志物CTX、RANKL、PINP和OPG的含量。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判定UCMSC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4.HA-UCMSC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分析:(1)采集健康大鼠股骨骨髓,分离培养获得P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10-6mol/L的地塞米松共培养72h,获得体外地塞米松诱导的BMMSC,采用qPCR法检测诱导的BMMSC和未诱导BMMSC中的成骨相关因子ALP、RUNX2的表达水平,分析地塞米松对BMMSC成骨活性的抑制作用。将BMMSC以3×103个/cm2的接种密度接种1.5ml细胞悬液到transwell下室中,地塞米松诱导72h,transwe ll上室中分别接种6×103个/cm2两种UCMSC,进行共培养48h,对其进行成脂、成骨分化能力分析。(2)通过western blot分析骨组织WNT、β-catenin和RUNX2的表达水平,揭示UCMSC与HA-UCMSC治疗对成骨分化信号通路WNT/β-catenin的干预作用及差异。(3)采集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Treg细胞的比例分析,提取骨组织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IFN-γ和IL-17的表达水平,分析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 果]1.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评价:采用地塞米松诱导6周,继续饲养2周,检测BMD发现:正常对照组BMD为605.28±31.17mg/cm3,诱导组BMD为496.73±33.91 mg/cm3,两组比较P<0.0001,结果表明成功建成骨质疏松症模型。按此方法制备获得23只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为后续治疗实验提供了研究对象。2.两种UCMSC的鉴定:对P4代两种UCMSC进行形态、结构、细胞周期、表型特征及分化潜能分析,结果如下:UCMSC、HA-UCMSC均呈漩涡状生长,细胞形态呈梭形;HA-UCMSC比UCMSC体积小、核占比大;G0/G1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65.30%和74.75%;均高表达CD73、CD90和CD105,不表达或低表达CD34和CD45,但HA-UCMSC表达sox2、oct4的水平比UCMSC相对较高;均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但HA-UCMSC的分化程度更高(P<0.05)。结果表明,HA-UCMSC是一种比UCMSC活性更高的新型UCMSC。3.HA-UCMSC和UCMSC移植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差异:(1)健康对照组的BMD为 610.33±24.99mg/cm3,模型对照组的 BMD 为 472.61±24.12 mg/cm3,UCMSC治疗组的 BMD 为 554.85±15.95 mg/cm3,HA-UCMSC 治疗组的 BMD 为 577.56±17.93 mg/cm3,UCMSC治疗组、HA-UCMSC治疗组分别与模型对照组相比BMD均显著升高(P<0.0001),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HA-UCMSC治疗组的BMD高于UCMSC 治疗组(P<0.05)。(2)骨组织结构变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两个治疗组的骨组织结构均显示骨小梁面积显著升高(P<0.05),HA-UCMSC治疗组比UCMSC治疗组的骨小梁面积和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升高,但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升高差异显著(P<0.05),骨小梁面积无统计学意义;两个治疗组骨小梁数目和骨小梁周长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HA-UCMSC治疗组高于UCMSC治疗组(P<0.05),成骨细胞形态为柱形或立方状,扁平上皮样的骨被覆细胞减少。HA-UCMSC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组UCMSC治疗后均使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骨结构明显改善,使骨小梁增粗、数目增多,HA-UCMSC治疗组的结构优于UCMSC治疗组。(3)对治疗后4周的各组股骨的骨髓的P4代BMMSC进行成骨分化诱导发现,骨质疏松症大鼠的BMMSC成骨分化能力显著降低,经UCMSC治疗后成骨能力比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钙质结节增多,HA-UCMSC治疗组显著多于UCMSC治疗组(P<0.05),但HA-UCMSC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HA-UCMSC比UCMSC治疗对逆转骨质疏松症大鼠的BMMSC成骨分化作用更强。(4)治疗后1周,外周血清中与骨吸收相关的RANKL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骨形成相关的PINP含量显著升高(P<0.05),CTX含量与OPG含量有一定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HA-UCMSC治疗组的OPG/RANKL高于UCMSC治疗组(P<0.05)。该结果说明两种UCMSC治疗均具有抑制骨吸收因子表达和提高骨形成因子表达的作用,HA-UCMSC的作用优于UCMSC。4.HA-UCMSC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机制:(1)对健康大鼠的P4代BMMSC与地塞米松共培养后,成骨相关因子ALP、RUNX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分别与两种UCMSC共培养48h后,其成骨和成脂分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表现为能形成更多的钙结节和脂滴,HA-UCMSC治疗组优于UCMSC治疗组。该结果提示,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导致BMMSC的成骨分化能力降低,HA-UCMSC治疗可使其成骨分化能力恢复至正常水平。(2)细胞移植治疗4周,治疗组WNT、β-catenin和runx2比模型对照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HA-UCMSC治疗组高于UCMSC治疗组(P<0.05)。该结果提示,HA-UCMSC治疗通过促进WNT、β-catenin和runx2的表达,激活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促进BMMSC向成骨细胞分化。(3)外周血Treg细胞和骨组织免疫调节因子分析结果显示:UCMSC治疗后4周,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UCMSC治疗组和HA-UCMSC治疗组外周血的中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2.37%、0.96%、1.27%和2.09%;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骨组织IFN-γ表达水平降低,IL-17表达水平降低显著(P<0.05)。该结果表明,HA-UCMSC可通过抑制骨质疏松症大鼠的免疫功能,降低骨组织中的炎症与免疫反应水平,进而有利于骨细胞生长和BMMSC向骨细胞分化。[结 论]1.采用地塞米松诱导法成功建立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Micro-CT扫描分析显示BMD显著降低。2.采用本实验室创建的HA-UCMSC制备方法培养获得大鼠新型HA-UCMSC。3.证实HA-UCMSC 比传统UCMSC对地塞米松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更高疗效,可更明显地改善骨组织结构,促进BMMSC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4.发现HA-UCMSC通过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WNT、β-catenin和runx2的表达,抑制炎症与免疫功能,提高BMMSC的成骨活性,进而发挥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ITP的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一致认为ITP的发病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主要的发病机制。CD83被认为是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c cells,DCs)最具特征性的细胞表面标记之一。CD83是重要的共刺激分子一员,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
学位
[目 的]1.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编制《接尘农民工人戒烟知信行问卷》。2.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云南部分地区男性接尘农民工人的吸烟情况及戒烟知信行水平。3.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的戒烟干预在吸烟接尘农民工人中的可行性及戒烟效果。[方法]1.第一部分:《接尘农民工人戒烟知信行问卷》的编制 以知信行理论为框架设计初始问卷;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第一轮选取呼吸内科、健康教育、公共卫生、职业病防治领域的1
学位
[目 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行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及移植后aGVHD预防的效果。[方 法]本研究纳入20例于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O医院行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氟达拉滨 40mg/m2×5d(-6d~-2d)+马法兰 120mg/m2× 1d(-3d)+环磷酰胺 300mg/m2×3d(-6d~-4d)作为预处理方案,根据
学位
[目的]国内外目前还没有关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1,MEN1)合并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的文献报道。通过对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合并马凡综合征病例资料的整理归纳,回顾性分析近年国内外关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与马凡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报道,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
学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矛盾与日俱增。为了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自然保护地,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由此产生了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多种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的现象,因各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规划范围、保护目标和保护分区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存在诸
学位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组胺H2受体(HRH2)在包括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全身组织中大量表达并广泛参与各相关系统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近期,包括本课题组在内的研究进一步发现,HRH2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并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了心肌纤维化和心脏重构过程。此外,内皮细胞中HRH2还被发现可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人颅动脉松弛、葡萄糖运输和神经胶质瘤的生长等病理生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
学位
[目 的]探究区域联合救治模式下STEMI患者溶栓或非溶栓转运PCI对预后的影响。[方 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通过区域协同救治模式网络医院直接转运或溶栓后转运至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O医院行PCI的STEMI患者556例,分为溶栓后转运PCI组(n=238),直接转运PCI组(n=318),其中溶栓后转运PCI组按溶栓再通与否分为溶栓再通组(n=1
学位
[目 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出血风险的相关性,以及CysC联合CRUSADE评分评估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 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心血管内科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
学位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和轻钢结构的技术革新,在国内又掀起了一股轻钢结构建筑的热潮,冷弯薄壁轻钢结构作为一种具有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结构形式,不仅广泛的应用在城市的公共建筑中,更融入到了美丽乡村的经济建设中。本论文首先引入某单层冷弯薄壁轻钢结构建筑实例,以建筑平面图中的轴网布置和使用功能布置为设计基础,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了钢筋混凝土
学位
[目 的]钙库操纵型钙通道SOCC目前被认为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Orai家族(目前已知人类存在的Orai因子包括Orai1、Orai2、Orai3)作为SOCC的门控通道,Orai1已明确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但Orai2、Orai3与VSMC增殖关系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选择Orai2、Orai3对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CASMC)增殖影响的研究。[方 法]第一部分:检测冠状动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