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主体论研究——兼论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扬弃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erorn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客体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重大问题。在各执一词的争论中,西方认识论深陷主体无法走出自身和客体无法真正进入主体的困境。作为现代哲学开创者之一的马克思在认识论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通过创立科学的实践观,克服和超越了旧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对立。   近十几年,学界对马克思是如何超越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有过诸多探讨。这种探讨主要有两类:一是依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基于马克思的“感性活动”,从实践本体论或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视角进行分析;一是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基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活动”,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加以论证。本文的主旨,是在阅读马克思相关原典的基础上,通过寻找马克思在历史观转变、确立、完善过程中的理论轨迹,论证马克思是如何通过其科学实践观和科学人学论的创立,奠立其独具特色的“历史主体”理论的。   全文共分四章。首先,通过概述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主客体问题论争,揭示主体问题何以成为马克思历史观关注的重心,说明马克思的历史主体观既有别于以精神观念为核心的唯心主义主体观,又有别予以生物性自然性为核心的旧唯物主义主体观。其次,通过寻求马克思原著中关于主体的理论逻辑,界定和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主体、历史主体等概念的含义。再次,通过系统阐述马克思的历史主体理论,说明马克思的历史主体,其存在的先决条件是现实的人,其生存基础是物质生产实践,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特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同一,其活动状态是意志自由与受制规律的统一,以及马克思是如何确立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的。最后,在上述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独特的“历史主体”理论,扬弃了主体存在条件、主体生存论、主体本质、主体属性和主体类特性等问题上的主客二分,摆脱了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框架的桎梏,走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时代。
其他文献
《荀子》一书,旨在化人,化进达于上天而造福于天下之人。人之“心”,“学”以化“性”,依“礼”而“伪”,“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此乃其心性之路;为“人师”,作“大儒”,成“
在农杆菌中Ti质粒上的若干重要区域共同作用下 ,将经改造的含有目的基因的T -DNA片断导入植物基因组中 ,并得以表达。采用农杆菌介导法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已将多个
期刊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这样一个非常激励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最终要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积极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推动本国的技术创新成为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做法。在实践中,我国对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表现出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为了激励技术创新,国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章介绍了本课
笔者首先对复杂矿冶装备机内测试(Built In Test,BIT)虚警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相关理论,构建矿冶装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伦理”成为了21世纪的“显学”,企业环境责任也日益受到社会以及学界的关注。企业生态道德责任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这一过程中,广西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这影响到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发展途径。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作为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名教地位的下降与日益虚伪化、矫饰化的严重,名教对社会秩序、教化的作用已逐渐削弱而陷入崩溃的边缘,与名教相对的自然则逐渐显示出它的本根性、内在性
道德榜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能否被正确运用,关系到道德教育成效的高低。我国在实施道德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着对道德榜样的不当理解,制约和
利科是通过意志哲学的门槛跨入诠释学研究领域的。在意志哲学阶段,利科运用现象学意向性分析的方法描述人的意志和情感经验。随着研究的进展,现象学的方法逐渐显露其局限。在描
通过研究离子选择电极法对铝电解烟气中气态氟及尘氟含量的测定,分析了该过程所产生的不确定度来源,并计算出了相对不确定度分量及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显示:烟气中氟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