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空间”视角下河南省乡村综合承载力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2784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乡村综合承载力是指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个子系统共同决定的乡村供容及其弹性能力,反映乡村整体的发展潜力和能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河南省乡村耕地减少、土地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愈加突出。因此,科学评估乡村综合承载力,针对性规划乡村发展顶层设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依据促进乡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从生产空间承载力、生活空间承载力、生态空间承载力三方面出发,研究河南省乡村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和趋势预测,以期为河南省乡村整体空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助力河南省实现乡村振兴。本文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在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短板理论、人地系统耦合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和共同体理论的支撑下,以河南省及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5个指标构建乡村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19年河南省乡村综合承载力及其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生空间”承载力耦合协调情况,利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进行乡村综合承载力时空格局分析及空间差异测度,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和灰色GM(1,1)模型分别分析乡村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因子和预测2020—2030年乡村综合承载力发展趋势,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1)2010—2019年间河南省乡村综合承载力水平从较低水平提升至中等水平,内部子系统中生产空间承载力和生活空间承载力水平较高,生态空间承载力水平较低,是目前河南省乡村综合承载力的短板所在。省内各市乡村综合承载力水平及其子系统承载力整体实现不同程度提升,且子系统承载力水平与综合承载力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性。2010—2019年河南省耦合度水平整体较高,整体处于协调耦合阶段,协调度水平较低,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说明各系统间相互依赖度较高,但尚未发挥良好协调效应。(2)研究期间河南省乡村综合承载力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且乡村综合承载力水平具有相对明显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省内分化现象逐步减弱。子系统承载力也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生产空间承载力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活空间承载力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承载力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河南省耦合度在空间上呈“东西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协调度呈现以郑州市为核心,向周边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两者均呈现显著空间分异特征。在空间演化趋势方面,乡村综合承载力的发展重心总体呈西南—东北方向,随着时间推移,重心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子系统承载力空间重演化趋势与综合承载力类似,中高值区域中心均向东南方向移动,但各系统的移动幅度不同,存在显著差异性。(3)河南省乡村综合承载力水平的空间差异从东西方向看主要是区域间差异贡献,从南北方向看主要是区域内部差异贡献。子系统承载力方面,从东西方向看,三个子系统承载力的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从南北方向看,三个子系统承载力的空间非均衡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4)农村人均生产总值、农村人均产值耗能、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农村人均教育财政支出、农村污水净化率是影响乡村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且不同影响因子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2020—2030年河南省乡村综合承载力将维持上行趋势,并分别在2022年、2025年进入较高水平和高水平阶段,乡村综合承载力将步入崭新发展阶段。(5)针对河南省乡村综合承载力相关研究结论,构建了4种综合承载力提升机制和3种优化途径,可为提升河南省乡村综合承载力提供有效参考。
其他文献
耕地资源是生产农产品的主要载体,亦是国家粮食安全、人民生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长江流域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占全国22%的耕地面积,产全国33%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耕地面积锐减、质量变差、生产要素转移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党中央已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部署,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核心要义,着力
学位
介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语义和功能较为空灵,对其研究不能脱离整体句式。介词“给”用法丰富,使用频率较高,与其相关的不同的句式在语义上存在差别,同一句式有时也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这些不同的语义也只有在完整的句式和语境中才能凸显出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围绕介词“给”的语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介词“给”相关句式的习得研究重视不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通过偏误分析,对
学位
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到“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农地流转作为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的有效方法,能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能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使得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改变农户生计水平,从而带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保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飞速发展,在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村问题日益凸出。为了解决乡村衰退问题、促进乡村地区发展,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则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为支撑,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对其从空间分布特征、乡村韧性、旅游资源优势度三个方面进行分
学位
城市绿地不仅是城市的主要绿色基础设施,而且还作为关键组成成分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其具有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态福祉等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居民对城市绿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在服务水平、空间分布、规模配置等方面对城市绿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事实上,城市绿地服务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城市绿地布局方面也亟待进
学位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景区质量参差不齐,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并不契合,景区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成为亟需突破的行业问题。5A级景区创建与发展意味着景区质量的高水平发展与知名品牌的产生,是景区提升知名度,扩大美誉度的重要途径,符合新时代背景旅游优质化需求的发展趋势,实践探索经验丰富,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5A级景区创建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尚不充分。鉴于此,本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个5A级
学位
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好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形势虽较好,但粮食安全的保障基础比较脆弱,粮食安全处于紧缺平衡状态。高效合理的土地流转模式有利于农地组织化、制度化的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选题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学位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始终是农村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所在,百年来的经济腾飞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主张和政策实践中,逐步确立了我国独有的农地产权制度体系,不仅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而且对改善农民福利、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权分置”政策作为新的产权制度逻辑起点,通过赋予农民更明晰与安全的土地产权以激励农地有序流转
学位
近年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作为两者的有效结合——文化旅游资源也受到各国旅游文化产业研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把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潜在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品优势不仅是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发展地域经济的着力点。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不仅能够增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度,更能满足了人们对文化和休闲的双重需求,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缓解了人口日益增加带来的交通拥堵,而且为沿线土地带来了较为明显的价值增值。然而目前轨道交通建设对政府财政依赖度过高,致使城市轨道交通无法良性可持续发展。研究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产生的溢价效应并探讨合理有效的溢价回收模式,有助于将轨道交通外部效益内部化。基于此,本文剖析了不同市场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的溢价规律,并通过分析我国现有土地溢价回收模式的优劣性,探究适应我国国情的土地溢价回收优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