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体公园边坡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涪陵查家岩公园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b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地城市中,平缓的、适合开发建设的土地是稀缺的资源,常用来规划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除绿地以外的其他各类建设用地。而山体、深谷等坡度较大的土地则常被规划为公园绿地,因而以自然山体为基址修建山体公园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山体公园自然环境独特,具有地形起伏变化大、空间与视线层次丰富、动植物资源优越等特点,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文化娱乐、休闲游憩、健身运动等多元化的服务。山体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结构性绿地,也是各类斑块的联系通道,对城市生态起着维护和保障作用。山体公园是构成山地城市轮廓形象的基本素材,彰显了山地城市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形象。而边坡则是山体公园中的基础地形,影响着公园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但现有部分山体公园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对边坡重视不够、价值认知不够充分,没有对边坡展开多角度的分析,没有合理的利用边坡展开规划设计,导致公园中出现了高陡裸岩、高陡挡墙等大量的硬质斑块,不仅破坏了边坡原始的生态环境,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边坡对山体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具有正反两面性,一方面会加大施工建设的难度、降低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利于塑造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景观。因此,本文将山体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与边坡结合起来研究,致力于探索兼具安全防护、生态保护与游憩需要的山体公园边坡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架构,全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对山体公园、边坡、山体公园边坡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对现有关于山体公园、边坡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在边坡与山体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融合方面存在空白。第二章首先对重庆主城中心区山体公园进行梳理,了解山体公园数量及分布情况。随后筛选出17个公园,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山体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对边坡的利用情况、边坡的防护治理现状及山体公园边坡建设的现状问题。第三章基于边坡的基本认知,分析边坡对山体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并从国内外优秀案例中吸取经验。第四章提出山体公园边坡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开展山体公园边坡的现状评估、契合边坡环境的规划布局、创新设计三维立体的景观、加强边坡防护治理的景观引导。第五章以重庆涪陵查家岩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更好的指导山体公园边坡的景观规划设计。第六章首先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总结,得出“将边坡与山体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结合起来研究很有必要;应基于边坡的基本认知明确其对山体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两面性;应基于边坡的利用强度与形式分类推进山体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要契合边坡环境进行规划布局,避免大开大挖;要创新设计三维立体的景观,突出山体公园特色;要加强边坡防护治理的景观引导,提升景观面貌”等结论。接着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表达了对山体公园边坡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展望。
其他文献
山地中小城镇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和中转站,山地中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支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山地中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山地中小城镇发展必须依托其产业发展,通过其产业结构及产业空间不断转型升级和优化,实现城镇高质量发展。然而,山地中小城镇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产业发展具有滞后性。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
学位
近年来,国内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随之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当今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生活环境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为众多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修养身心、沟通交流的空间,对城市公园适老性的研究对于解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浣花溪公园是成都老城区内最大的开放性森林公园,周边居民区分布密集,是周边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波动趋势是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向下飞速发展。但随着2008年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转向,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减缓。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增速减缓。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及“收缩型城市”概念,城市收缩将成为我国城市化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针对收缩城市的度量识别
学位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由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变为精细化发展,在城市的存量开发建设中城市更新作为主要手段,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起着良好的作用。但这个更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对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要素的更新,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关注度相对不足。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人们融入城市参与生活、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载体,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开放空间的优化对营造城市良好的人居环
学位
近郊山地乡村是处于城市与远郊或自然生态保护区之间的重要生态过渡带,在当下以生态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近郊山地乡村由于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具有高度的生态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提升近郊山地乡村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适宜性,促进其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以近郊山地乡村为研究对象,整理其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层面的组成要素与特征,根据宏观到微观的现状总结其发展问题,针对
学位
近年来,新冠肺炎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城市中的聚集与爆发,激起当今社会对建成环境与公共健康关系的深刻反思。聚焦公共健康是城市规划对美好人居环境的探索途径之一。近年来健康城市理论在我国不断深化实践,城市规划设计者从总体规划、街区规划和小型环境设计等不同尺度进行空间优化的探索,意在借助空间干预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健康环境评价,体现出探究建成环境的污染情况对公共健
学位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经济衰败等乡村收缩现象不断显现,同时也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形成严峻挑战。重庆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因其复杂多样的山地环境及多元融合的地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体系的重要构成,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然而,重庆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村收缩使得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正面临存亡危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宁厂镇、郁山镇和玉峰村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乡村收缩与历史文化村镇价值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公交导向开发模式(TOD)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由理论可知,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离不开步行交通的补充,并且TOD模式实质上是以步行可达为空间尺度的参照,强调的是传统城市形态和城市步行价值的回归。因此,TOD模式的相关研究除了关注城市交通网络的构建,或是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外,还应围绕轨道站域步行空间的设计与优化展开。本文认为相较于行人主体使用后的环境品质评价,把握客体视角下
学位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脉传承的物质载体,是城市文化的宝贵遗产。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大拆大建、消极保护等发展思路的影响下,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空间环境品质不高、功能模式趋于单一的问题,其活力不断下降。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进入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与更新规划的方法逐渐转变为针灸式的、微创式的可持续性保护更新模式。“城市触媒理论”恰具有渐进性和
学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大城市主动或被动进入到快速更新浪潮中,以旧城改造的形式逐步开启了城市更新工作,至本世纪初期,旧城改造多以自上而下“大拆大建”方式进行,更新手段相对粗放且趋同,造成了千城一面、城市特色缺失、城市历史文脉被破坏等问题,而其中以旧城中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历史文化街区首当其中。对于蕴含了诸多城市文脉要素的历史文化街区,迫切需要加以关注、保护和谨慎设计,以传承和延续城市文脉,凸显地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