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罗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晚期肾癌的初步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安罗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与安罗替尼单药治疗晚期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安罗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对晚期RCC患者的临床获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接受安罗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和安罗替尼单药治疗的42例晚期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转移性肾癌预后风险分级均为中危或高危。单药治疗组:只接受安罗替尼治疗,安罗替尼12mg 口服,每日1次。连续服药2周,停药1周。联合治疗组:接受安罗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安罗替尼用法同单药治疗组,同时静脉滴注替雷利珠单抗200mg,每3周1次。两组患者持续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死亡或不能耐受药物毒性。至少治疗2个周期(6周)后开始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之后每2~3个月定期评估。疗效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统计出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不良反应参考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结果1.联合治疗组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0例,疾病稳定(SD)6例,疾病进展(PD)3例。客观缓解率(ORR)为55.0%,疾病控制率(DCR)为85.0%。单药治疗组22例患者中,PR5例,SD 11例,PD 6例。ORR为22.7%,DCR为72.7%,两组OR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位随访时间为11.5(2.0~24.1)个月,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中位PFS分别为15.4个月和11.3个月,两组中位OS均未达到,1年生存率分别为90.0%和86.4%,两组中位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移部位数目是影响联合治疗组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6.562,95%CI:1.368~31.469,P=0.019),患者每增加一个转移病灶,疾病进展的风险增加6.562倍。4.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分别为(146.31±44.60)ng/L、(119.39±37.05)ng/L,单药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 VEGF 水平分别为(145.04±49.77)ng/L、(127.87±36.89)ng/L,两组治疗后VEG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VEGF水平低于单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联合治疗组常见不良反应有高血压(45.0%)、腹泻(35.0%)、乏力(30.0%)、蛋白尿(25.0%)、手足皮肤反应(25.0%)、甲状腺功能减退(20.0%)等,其中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单药治疗组常见不良反应有乏力(36.4%)、高血压(31.8%)、腹泻(27.3%)、手足皮肤反应(27.3%)、蛋白尿(18.2%)等。联合治疗组乏力、手足皮肤反应发生率低于单药治疗组,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治疗组均高于单药治疗组,但两组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安罗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一线治疗中高危晚期肾癌有良好的疗效,与安罗替尼单药治疗相比,提高了晚期肾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2.转移部位数目是影响接受安罗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3.安罗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晚期肾癌发生的不良反应大多为1~2级,对症治疗后均得到缓解,较少出现3~4级不良反应。与安罗替尼单药治疗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阴道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下生殖道疾病,但近年来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在阴道HSIL中约2%~10%被发现为隐匿性阴道浸润癌,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治疗,但目前对阴道HSIL的治疗仍处于困境之中,国内外尚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临床中对于阴道病变范围广泛(>阴道
学位
背景和目的卵巢癌相关性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是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卵巢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探究卵巢癌EMT、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机制,改进卵巢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卵巢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富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是CCN家族(CCN1/CTGF/NOV)中具有代表性的
学位
背景和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以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体内除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为特征,可发生在卵巢、阴道直肠陷凹、输卵管等处,引起慢性盆腔痛、痛经、不孕等临床表现。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RNA甲基化修饰在内的表观遗传学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起重要作用,其中N6-腺嘌呤甲基化(N6-methyladenosine,m6A)是哺
学位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为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在我国居第二位,并逐渐呈年轻化趋势。早期患者约占所有内膜癌患者的70%,预后良好,而晚期子宫内膜癌具有显著的局部及全身复发风险,预后差,复发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术后辅助治疗对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综合管理意义重大,现
学位
背景与目的年轻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的比例逐年升高[1],标准早期EC患者的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的治疗方案无法满足大多数患者的生育需求,如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又能保护其生殖安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2]。近年来,有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显示以高效孕激素为基础联合宫腔镜和/(或)其他药物的治疗方案取得较好的临床结果及妊娠结局[3]。但相关研究及研究样本量较少。本研究主
学位
背景子宫颈机能不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概念,其通常的表现是孕37周前,在没有早产征兆的情况下,出现子宫颈的缩短和扩张,最突出的临床特征是孕中期或晚期进行性、无痛性的子宫颈扩张,进而造成羊膜囊凸出、胎膜早破、早产或者孕中期流产[1]。据估计,子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病率约达1%[1],常常造成孕中晚期反复的流产或者早产,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子宫颈环扎术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唯一有效的手术方
学位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笔者从学生的视角入手,分析学生问题解决困难背后的不同原因,并以这些原因为抓手,提出数学课堂中如何通过解构复杂图形的一般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期刊
背景及目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EAH)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的癌前病变,存在潜在恶变及较高的进展成为EC的风险。由于受取材因素及病理诊断等多方面的影响,术前诊断为EAH的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有病理升级为EC的概率,两者在治疗原则和手术方式上不尽相同,漏诊EC可能导致治疗不充分,甚至有需要追加二次手术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肾神经内分泌肿瘤(PR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为PRNEN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1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确诊的PRNEN患者4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治疗方案及病理学结果等临床资料,随访患者转归情况,总结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特点,并根据WHO(2016)泌尿系统与男性生殖器官肾肿瘤分类,将
学位
背景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NE)俗称为尿床,临床多见。国内外对NE的定义并不统一,国内遗尿最新专家共识推荐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NE的定义为5~6岁儿童每月至少出现2次夜间睡眠过程中不自主漏尿现象,而对于≥7岁的儿童每月出现尿床1次且连续3个月以上即可诊断为NE。自幼就有遗尿表现并且没有过连续6个月或以上干燥期的称为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