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土氟化物发光性质及X射线影像板增感机理的研究

来源 :天津理工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endoud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外线(UV)同可见光一样是一种电磁波.但是,紫外线的频率范围刚好高于可见光,其波长完全不在人类可视范围之内.紫外线根据其波长可分为三类:UV-A、UV-B和UV-C.UV-A(315nm<λ<400nm)几乎接近可见光,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UV-B(280nm<λ<31 5nm)居中;UV-C的波长集中于254nm,具有杀菌作用.紫外光线的广泛应用,使得紫外光的荧光粉的研究也日益重要.在众多荧光粉中以稀土产生的波长最接近紫外光.该文探索性的研究了几种发紫外光的荧光材料,在材料本身的发光特性上作了研究.并在开发紫外荧光材料的应用上作了大胆性的设想—一根据X射线增感屏可以使X光胶片增感这一理论.通过对制成IP的主要材料BaFBr:Eu2+的光激励发光机理进行研究,采用紫外(UV)和真空紫外(VUV)光模拟荧光材料的发光,看哪个波段的光对IP起增感作用.为今后紫外荧光材料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该论文的的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紫外发光材料LiXAlF6:Ce3+(X=Ca,Sr,Ba)、XBaAlF6:Ce3+(X=Li,Na,K)、LiBaXF6:Ce3+(X=Al,Ga,In)的发光性质和Ce3+的掺杂浓度对发光的影响.Ce3+在LiXAlF6(X=Ca、Sr、Ba)基质中的发光都在紫外区域,而且发光峰值各异.随着X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大,Ce3+的发光峰向短波方向移动.首次研究了一价和三价离子对Ce3+发光的影响,发现基质中的一价和三价元素的变化不影响发射光谱的峰值,它们在晶格中起一个填隙和电荷补偿的作用,有利于Ce3+的发光.2、研究了在不同的激发波长下BaY2F8:Er3+材料的发射光谱和发光性质.①首次研究了Er3+在BaY2F8基质中各个能级跃迁对发光的贡献.②首次利用电偶极和磁偶极跃迁计算了Er3+在BaY2F8中可能占据的格点位置与其跃迁特征.并完成了Er3+的电子能级跃迁在各波长激发下的发射光峰值的指认.3、分析总结了X光胶片增感屏增感的原理和各类增感屏的优、缺点.首次提出IP的增感,分析得出荧光增感法适合IP的增感.4、利用UV光和VUV光分别模拟了紫外光和真空紫外光对IP板的增感,得出了IP板在UV光和VUV光激发下的一些特性.①首次应用光电子和热电子与发光中心复合和被陷阱俘获几率的不同,在理论上对处于Eu2+的激发态电子遂穿模型作了定性的分析.②首次通过对经X射线辐照过的样品的光激励发光的监测,找出了真空紫外光对样品起增感作用的波段.
其他文献
该文对立体视觉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通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分别解决了立体标定、立体校正、立体匹配以及三维重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个具有并行结构的基
利用脉冲激光泵浦拉曼活性介质,当达到其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阈值时,介质将产生受激拉曼散射,视介质种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频移和不同阶次的斯托
光的衍射是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物理现象,而亚波长微结构光栅具有一些常规光栅没有的独特衍射性质.由于亚波长微结构光栅的特征尺寸与波长相近,所以在研究它的性质的时候,必须
该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讨论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的相位控制.目前由弱耦合双组分BEC所构成的玻色约瑟夫森结(BJJ)成为研究热点,在平均场理论基础上预
自从杨振宁[1]和R.J.Baxter[2]分别于1967年与1972年创建了量子杨-巴克斯特方程[3][4][5]以来,量子可积模型[6][7][8][9]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V.G.Drinfeld[10][1
利用LB技术来构造纳米结构有序功能体系,以发展各种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新型高性能纳米结构材料,已成为LB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研究膜结构对其组装功能的影响,科学家近期对
无序材料是自然界存在最广的一种材料,近年来,由于无序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不具有周期结构的无序体系已成为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一个重要的方向,特别是对
本文对用于惯性约束聚变中的莫尔光栅、自支撑金透射光栅和多层介质膜脉宽压缩光栅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用于惯性约束聚变中的其它类型光栅如取样光栅、色分离
功率VDMOSFET是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主流产品之一.它在大功率开关、功率放大器等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VDMOSFET具有高输入阻抗,低导通电阻,大输出电流,开关速度快,工作频率高
本文对简单系统非平衡态的概率分布进行了研究。随着热力学和统计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处于平衡态的系统研究理论已经日渐成熟,在此基础上,系统非平衡态的研究也越来越普遍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