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偷窃行为矫正实务研究——以昆明市K机构某个案为例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e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0年,14405名未成年人因盗窃被法院起诉。从年龄上看,年轻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有所上升,而流动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就超过了一半。由此可见,我国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流动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相较于普通儿童而言,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偏差行为。笔者在昆明市L社区K机构进行实践时,所遇到的儿童往往存在不愿履行一般行为规范的现象。例如:打架、偷窃等偏差行为,儿童偷窃便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儿童偏差行为。偷窃行为虽然是少部分人的行为,但其对于社会的伤害却非常大。如果不及时有效地纠正孩子的偷窃行为,就会导致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甚至是产生更多的偏差行为,严重的可能会衍变为犯罪行为,这对个人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不利的。在此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治疗理念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解决儿童偷窃行为矫正的问题,首先通过问卷、观察法及半结构访谈法来收集、了解案主存在的偷窃行为表现。其次在充分掌握案主信息并与其深入接触中,对案主过去和现在生活经历和场域进行分析,明确其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发现其偷窃行为的产生原因既有来自自身认知错误的影响,也与其家庭关爱缺失等发展环境密切相关。最后,在实务中,本文以失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以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作为治疗手段,展开了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偷窃行为矫正的探索。研究发现,以案主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几个层面入手的个案工作方式,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去介入到儿童偷窃行为的矫正中,不仅能使社工更好地掌握案主的状况,更能全面地剖析问题的成因,且在实务矫正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改善及矫正偷窃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全球抑郁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加之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流行,心理健康问题面临重大挑战,青少年群体中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越来越突出。2019年,我国卫健委等12政府部门共同颁布《健康中国发展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方案(2019-2022年)》和2021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改版《未成年保护法》都强调要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学校、家庭等层面增进未成年人保护。在此政策背景下,笔者对如何
学位
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其中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学生健康体检范围,高中及高等院校应当为每位学生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那些在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高度关注。近些年来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整体趋势呈现一种上升状态,并且主要以抑郁、
学位
如今,人口老龄化已经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了。截止2021年底,中国65岁以上人数已占到总人口的将近14%,社会已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特征。在未来的时间内,如何积极、科学、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关乎人口老龄化问题,还关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老年人与新建社区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老年人与陌生人之间相互适应,老年人与飞速发展的新媒体之间的相互适应,都成了人口老龄化社
学位
我国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受教育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受此影响,他们会遇到因升入中学而带来的环境转变的困难,升学前可能因此产生过度的焦虑情绪。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焦虑情绪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业表现、学校适应、社会融合等方面,因此需要对升学期流动儿童的焦虑情绪进行介入。本文以缓解升学期流动儿童焦虑情绪为目标。按照实践研究的步骤,立足于笔者在昆明市C社区K机构中参与关爱外来务工子女项目
学位
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强化预防干预,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层次明确的预警防控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宿舍是“四级”体系中最前沿、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心理危机的常发地,具有冲突性和隐匿性。本研究从社会工作视角,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聚焦宿舍人际关系,分析大学新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与影响因素,以宿舍为场域开展小组工作,
学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的司法统计资料,二零二零年中国青少年犯罪分子将达到了245074人,占中国总体刑事犯罪人口的百分之十六点零五,其中不足十八周岁的犯罪分子达到了33768人,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的犯罪状况具有逐渐低龄化、危害性强、犯罪类型扩大的特点,犯罪行为还具有反规范、反社会的特征,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还极大地破坏了人际关系,最终对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
学位
城市中的老旧小区,一直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小区物业管理松散、居民认同感低和公共活动参与性不高等问题。现阶段,在由政府主导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往往只注重基础设施的更新,而难以顾及居民多元化的需求满足。为此,如何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增进老旧小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升老旧小区的居住品质,亦成为学界关注老旧小区治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背景,笔者选取了昆明市M社区的T小区作为研究点。根据在T小区的实地
学位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人群中的退休老人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愈来愈关键的位置。然而,退休带来的社会角色改变以及社会关系重组,常常让城市老年人感到难以适应。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使得老人社会支持逐渐减弱,产生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了城市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并且,现目前关于“城市退休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不足,更是缺少社会工作视角的介入策略及实务经验,
学位
独生子女家庭中因子女意外、患病等原因去世后,转变为了失独家庭,其规模不断扩大,失独老人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失独老人除面临年老带来的疾病、养老、生活照料等现实问题外,心理认知层面对自己的消极认知,如无望感、无助感、自我谴责、自我贬低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失独老人的自尊水平,导致他们出现消极生活态度、社交回避、边界感强等问题,进而影响了失独老人的生存质量。为此,本文试图从失独老人的认知出发,通过分析
学位
被称作“老龄化时代”的21世纪,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及其规模都在逐渐扩大。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空巢老人也在不断增加。人是社会的人,应该通过与他人的沟通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幸福。但是,城市空巢老人常常面临人际交往不足的问题,表现为人际交往少、交往对象单一等,影响心理健康,并且不利于该社会群体获得帮助和支持。调查显示,人际交往动机不足、人际交往平台缺乏、人际交往知识与技能有限是重要原因。本研究将定量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