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视野下我国物业服务合同完善研究

来源 :姜斯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ue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业服务作为现代城市居民居住生活较为重要的一环,其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物业服务合同与传统民事合同有着显著区别,意味着在司法实践中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民事合同法律规则裁判案件,甚至一度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随着2007年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条例》以7章67条从物业服务合同基本概念到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的职能划分再到违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打破审判中无法可依的尴尬处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通过积累的经验,一定程度上允许业主享有抗辩权利,打破了业主维权难的壁垒。而2021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则在合同编中以1章14款条文的形式对物业服务合同进行专项调整。此举意味着我国物业服务合同实现了从无名合同向有名合同的转变,更意味着在协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与物业服务机构的矛盾时有了法理依据。然而,《物业管理条例》与《物业服务纠纷解释》距今已超10年,修订后的内容也难以应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条款的笼统性更是成为业主维护权利的一种阻碍;尽管《民法典》将物业服务合同纳入到合同编,但是对业主权利维护方面的条文仍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对物业服务合同法律制度进行研究,从业主维权角度入手,分析业主在行使抗辩权与诉权方面产生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力争实现既促进物业服务行业发展,又保护业主正当权益的需要。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进行物业服务合同法理概述,首先梳理我国物业服务合同《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到《民法典》的立法进程,引出我国物业服务合同有名化的发展历程,并在二者的基础上诠释物业服务合同的概念,即物业服务机构为方便小区管理而与业主协商签订的以小区公共设备维护为目的的协议,并依据缔约主体的差异性将合同划分为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与普通物业服务合同。根据与传统民事合同差异总结物业服务合同的特点。本章通过详细介绍我国物业服务合同立法与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为后续章节的叙述奠定基础。第二章节介绍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主要表现形式。从2010年辽宁省各级人民法院审理15件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到2021年审理117204件,案件数量上升了近8000倍,反映了当前我国物业服务合同纠纷问题的严重。本章通过汇总包含辽宁省等部分省份的典型裁判文书,从抗辩权与诉权的行使纠纷为着手点,通过案件与法理结合的方式论述纠纷表现形式。在抗辩权纠纷主要源自物业服务合同质量难认定导致司法机关难以裁判以及诉讼时效起算时间不明造成权益保护重心偏向物业服务机构。诉权纠纷主要表现是业主委员会因为职责不清使得其形式化主义严重,业主任意解除权的难以行使导致该权利形同虚设。第三章节对上一章节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分析,通过总结不同学者的观点,为下文物业服务法律制度的完善做好铺垫。物业服务质量认定纠纷的原因在于缺少统一量化标准使得物业服务质量难以被有效认定。而诉讼时效起算点纠纷原因则源于多数司法审判机关审理案件时多以维护物业服务行业稳定发展为落脚点,合并去算诉讼时限,少数司法机关依照业主权利本位原则分期计算诉讼时效,时效起算点的不统一导致同案不同判情况时有发生。诉权纠纷产生的原因多为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缺失造成职能弱化及业主任意解除权设立目的的偏离使得不少学者认为该权利的设立聊胜于无。第四章节论述了国外物业服务合同法律制度的优势,通过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代表国家的物业服务模式,通过比较优势,认为我国可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在健全物业服务合同法律体系之后重点加强对物业服务行业的培训力度,提升物业服务机构的专业化程度,打造优质物业服务队伍。同时,参考德国业主团体模式,赋予业主委员会代行抗辩的权利,给予业主实质性帮助,维护业主权益。第五章节对我国物业服务合同的完善进行了论证,首先从完善物业服务合同法律规范出发,在保持现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国家物业服务主管机关可出台物业服务合同统一模板,实现合同标准化、规范化。在包括《民法典》在内的调整物业服务合同法律规范日后修订之时应进一步加强对业主法律地位的认可,细化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让司法审判有法可依。其次,进一步细化业主抗辩权与任意解除权的行使规则,通过参考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增设物业服务量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第三方评估机制,确定违约程度,公正评判,维护业主正当权益。同时,通过构建二元主体抗辩模式分别赋予业主与业主委员会诉权。在诉讼时效起算点的完善上,本文以业主权利本位为重心,根据物业服务费定期给付的特性,变物业服务费请求权为定期给付请求权。对业主任意解除权行使规则的完善,本文认为应分两种情况讨论,在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履行过程中应赋予业主任意解除权,而考虑到业主参与普通物业服务合同制定,在此情形下应剥夺业主任意解除权,依据普通民事合同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最后,在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化解上,可以将司法审判的刚性化解方式与民间调解的柔性化解模式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物业服务纠纷化解方法,使其成为法学界的“枫桥经验”。
其他文献
话语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具备良好的话语表达能力,一方面利于把理论讲活、把道理讲透、把事实讲清,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良好的话语表达方式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能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习总书记在系列演讲、致辞、著作中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话语
学位
自2012年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平衡发展要求迫切,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道路上,我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基于这个背景,本文重点探究在经济新常态的新背景下,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针对性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新常态、城镇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并从经济
学位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中“高龄化”现象逐渐凸显。中国严峻的老龄化对经济新常态形成了诸如经济发展现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代际分配利益矛盾等多方面的负面冲击。首先,人口老龄化加快意味着退休人口占比的逐步扩大,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增大。不仅如此,由于退休人口比例增加所带来的需求不足问题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当前中国老龄化趋势加快的情况下,研究人口在退休后家庭消费行为的变化,是
学位
当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获得突破,城市创新能力日渐提高。但过去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忽视对细节的把握,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所导致的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让社会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发展规律相适应,创新必须在技术与生态两条线上持续并进,当务之急是要找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集约化发展模式。区域一体化是在降低交易成本、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的基础上,将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从区
学位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与肯定在全国上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要求,科学地阐明了新时代下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原因、具体内容以及方法措施,形成了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论述。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学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与文化》模块的内容有相融相通的点,两者融合教学能促进高中理想信念教育向更
学位
过去,我国制造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靠劳动力与原材料等丰富资源,加入全球垂直化分工,在全球价值链(GVC)中位于低端地位。而随着要素成本和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依旧依赖原有模式将难以取得新进展。现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并结合“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应对国际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制造业在世界增加值中的占比虽逐渐增加,但其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弱
学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我国来说,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农业蓬勃发展,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求农业生产方式不能停留在单纯以增加投入要素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生产方式,而应向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有关问题,厘清其内在的关系,探求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方式,加快向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的
学位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前途广阔,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出台的多项政策中,都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要想使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满足岗位需求,实现人岗匹配,就需要校企共同育人,共享资源,将实用性、先进性的知识融入专业
学位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脚步不断前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追求吃的饱穿的暖,而是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幸福感。幸福感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所以,要重视中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形成影响的最主要原因,探究不同区域影响因素的差异,并根据地区差异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因地
学位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金融体系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愈发凸显。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发展下行压力,我国亟需改变以往的经济粗放式增长方式,转换经济驱动动力,向质量效率性集约增长和创新驱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时候金融体系的强大推动力不容忽视。2011年我国宏观调控引入一个新的观测指标:社会融资规模。这是一个能够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