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消费资产定价模型具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能够完整地描述股票、债券等资产收益的性质,但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却遇到困难,现实中存在着“股权溢价之谜”“市值”“价值”溢价等等异象。本文重点探讨了所谓的“股权溢价之谜”在中国的存在性,采用了几个著名的消费资产定价模型对中国资本市场展开实证研究,并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资产收益与宏观经济总量进行了随机模拟与脉冲响应分析。本文采用了对数正态定价方法,利用一个近似的消费资产定价方程,探讨了所谓的“股权溢价之谜”在中国的存在性。经测算,在不考虑消费增长与资产收益的相关性时,我国风险厌恶系数取值范围为5.3-5.8,西方国家为10-25;在考虑了相关性之后,我国风险厌恶系数值范围为22-24,西方国家为100-450。对比我国与西方国家数据,我国的风险厌恶系数值并不高,这意味着我国可能不存在股权溢价之谜的现象。本文利用了广义矩估计法对基于消费的资产定价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数据不拒绝消费资产定价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各参数基本在5%甚至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参数估计值符合经济学预期,能够通过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检验,且与前人文献中的结果相一致,这表明消费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金融市场是适用的。此外,本文进一步认为,消费资产定价模型本质上将消费增长作为经济周期的代理变量,从而消费数据具备对股票等资产定价的能力。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特点是模型中具有一个二次型的调整成本。本文利用产出、消费、投资与就业等数据,计算了我国实际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并利用Dynare随机模拟了2000期在随机技术冲击下的经济波动,模拟得出的数据特征与现实数据基本相似,但未能产生一个符合现实的股权溢价,这一点有待对更完备模型的研究。本文利用了脉冲响应函数,模拟并分析了经济受到一单位正向技术冲击时的情形。结果显示调整成本的存在使得托宾Q不再恒等于1,而是随着投资而改变;存在调整成本后,产出、投资、投资收益等经济变量都会相应下降,但消费短期由于投资的下降会上升。结果也显示风险厌恶系数对产出、劳动、尤其是消费等经济变量均具有抑制作用;风险厌恶系数越高,消费者的消费就越平滑,正向技术冲击产生的额外资源会大量进入投资之中,也同时招致了一个高的调整成本,因而风险厌恶系数越高,最后产生的调整成本也越高,抑制作用也就越强;然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风险厌恶系数的取值反而对投资的数量影响不大,这反映了投资的“过犹不及”的道理,进一步的,在投资不改变的情况下,托宾Q和资本存量也几乎不会受到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区别,国外的模型应难以对我国完全适用。考虑到这一点,本文采用了一系列基础的定价模型对我国市场展开实证研究。研究显示这些模型在我国是初步适用的。不过要解释一些与西方相矛盾的结论,还是应该基于我国金融事实的假说,发展符合我国金融实践的金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