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足部核心系统探究足部肌肉功能训练对老年人姿势控制的影响

来源 :上海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下降、跌倒发生率增加以及医疗支出提高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因此研究如何促进老年人姿势控制功能、预防跌倒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亟需探讨老年人姿势稳定性下降的相关因素,制定全面、有效的康复手段以增强其姿势控制能力、预防跌倒。与人体姿势控制能力相关的身体各项机能均存在增龄性衰退。足部作为人体动力链的起始部位,在姿势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相关研究忽略了足部作为独立结构在姿势控制中的作用。以往研究表明,足部肌肉力量是影响老年人平衡与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与跌倒风险之间存在重要关联。然而由于足部结构复杂,其内部结构对老年人姿势控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综上,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基于足部核心系统,分析年龄增加对足部肌肉功能的影响,并深入探讨老年人足部肌肉功能对其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比较足部肌肉以及踝关节周围肌肉在姿势控制过程中的激活程度,以分析足部肌肉在姿势稳定神经肌肉控制过程中的作用模式;区分足内部肌肉训练以及足外部肌肉功能训练对老年人足部功能以及姿势控制能力的作用差异,以期指导制定全面、有效的干预模式。研究方法:为探究足部肌肉对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共完成以下三个研究:研究一,年轻人与老年人足部肌肉功能特征的对比研究,并确定老年人足部肌肉功能与其姿势稳定性的关联;研究二,足部肌肉在不同姿势控制任务下的激活特征及其与姿势控制参数的相关性研究,以探究老年人足部肌肉在姿势控制任务中的激活模式;研究三,不同足部肌肉功能训练联合下肢力量训练对老年人姿势稳定性的影响,以上两个研究的发现为基础,进一步验证在常规姿势控制促进干预方案中增加足部肌肉功能训练能否积极促进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的改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研究一,共有56名健康老年受试者以及57名健康年轻受试者参与。采用ergo Fet测力计测试受试者足部肌肉力量(足内部肌肉力量Doming以及足趾屈曲肌肉力量T1,T23,T2345)、踝关节肌肉力量(跖屈以及背屈肌肉力量);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采集受试者肌肉形态学((足母)外展肌、趾短屈肌、足底方肌、(足母)短屈肌、胫骨前肌以及腓骨肌群);使用高度游标卡尺测试受试者舟状骨下降高度;利用Neuro Com平衡系统的稳定极限测试评估老年人的姿势控制能力。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判断两组受试者足部肌肉力量与形态学参数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于判断老年人足、踝肌肉力量与其姿势稳定性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研究二,共有55名老年受试者,利用Neuro Com平衡系统中的感觉统合测试、稳定极限测试、运动控制测试以及单腿站立测试模拟不同的姿势控制任务,使用Myon无线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同步采集足部肌肉((足母)外展肌以及趾短屈肌)与踝关节周围肌肉(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腓骨长肌)的肌电信号。分析在不同姿势控制任务中相关肌肉的均方根振幅,并与单腿站立任务中相关肌肉的肌电活动进行标准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判断不同姿势控制任务中肌电活动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于判断老年人足部肌肉激活程度与其姿势稳定性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研究三,招募125名健康老年受试者,随机分为四组,最终共123名受试者完成干预与测试,分别为短足联合下肢力量训练组(31人,66.2±4.5岁)、卷毛巾联合下肢力量训练组(29人,67.7±4.3岁)、单独下肢力量训练组(32人,67.5±4.6岁)以及空白对照组(31人,66.9±4.9岁)。干预训练持续8周,每周三次,每次约45分钟。三组干预组均接受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使用两种不同强度的弹力带(前四周,20磅绿色;后四周,30磅蓝色)循序渐进增加强度进行干预,主要涉及髋、膝、踝关节的肌肉力量训练。此外,短足组与卷毛巾组额外完成不同的足部肌肉功能训练,与力量训练相同,每次进行3组,每组12次。两种足部训练通过增加足部负荷(坐位、双腿站立、单腿站立)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区别在于短足训练不弯曲跖趾关节,更大程度激活足内部肌肉,而卷毛巾组尽力弯曲脚趾,同时激活足外部肌肉。各组的干预训练均在物理治疗师的监督下完成。在干预前后,利用ergo Fet测力计测试受试者足部肌肉力量(足内部肌肉力量Doming以及足趾屈曲肌肉力量T1、T23、T2345);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采集受试者足部肌肉形态学((足母)外展肌、趾短屈肌、足底方肌以及(足母)短屈肌);使用高度游标卡尺测试受试者舟状骨下降高度;利用Neuro Com平衡系统的感觉统合测试、运动控制测试、自适应测试、稳定极限测试以及单腿站立测试评估老年人的姿势控制能力;使用Berg平衡量表以及站起走测试评估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判断受试者干预前后测试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研究一,(1)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足部肌肉力量(Doming,平均差值MD=-0.29N/kg;T1,MD=-0.43 N/kg;T23,MD=-0.26 N/kg;T2345,MD=-0.37 N/kg,p值均<0.05)以及踝关节肌肉力量(背屈,MD=-1.27 N/kg;跖屈,MD=-0.95 N/kg,p值均<0.05)均明显下降;(2)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足部肌肉形态学((足母)外展肌:厚度,MD=-0.74mm/m,面积,MD=-0.18 cm2/m;趾短屈肌:厚度,MD=-0.39mm/m,面积,MD=-0.11 cm2/m;足底方肌:厚度,MD=-0.49mm/m,面积,MD=-0.15cm2/m;(足母)短屈肌:厚度,MD=-1.22 mm/m,面积,MD=-0.34 cm2/m,p值均<0.05)也发生明显减小;(3)老年人拱足肌肉力量,与其稳定极限范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前向偏移:r=0.302,p=0.027;优势向偏移:r=0.424,p=0.001;非优势向偏移:r=0.346,p=0.009;综合偏移:r=0.375,p=0.006);老年人跖屈肌肉力量,与其稳定极限范围也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优势向偏移:r=0.319,p=0.017;综合偏移:r=0.375,p=0.006)。研究二,(1)感觉统合测试:足部肌肉的激活程度在6种任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足母)外展肌,F=35.72,p<0.001;趾短屈肌,F=35.72,p<0.001);事后检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状态(条件一)相比,在发生干扰感觉输入的状态下(条件二、三、四、五、六),足部肌肉的激活程度明显增加。相对于仅干扰一种感觉的条件(条件二、三、四),同时干扰两种感觉输入(条件五、六)状态下足部肌肉的激活程度增加更为显著。与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对比后,在六种条件下,各肌肉激活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条件一、二、三、四中,腓肠肌内外侧的激活程度最高,且与其余肌肉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难度较大的条件五、六中,胫骨前肌、腓肠肌内外侧与趾短屈肌之间的激活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2)运动控制测试:在支撑面向后平移任务中,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以及趾短屈肌激活程度最高,并且相互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对于低、中移动速度,在较高移动速度下,足部肌肉的激活程度明显增加(p<0.001)。在支撑面向前平移任务中,胫骨前肌的激活程度最高,且随着平移速度的增加,其激活程度显著增加(p<0.001);在中、高移动速度的任务中,趾短屈肌与腓肠肌、腓骨长肌的激活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稳定极限任务:在向前与向优势侧的重心转移任务中,(足母)外展肌与趾短屈肌的激活程度与姿势稳定参数之间存在中等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足母)外展肌,r=0.355–0.636,p<0.05;趾短屈肌,r=0.336–0.622,p<0.05)。研究三,(1)足部肌肉力量:与对照组相比,短足组的Doming与T2345的提高存在显著组间差异(Doming,p=0.017;T2345,p=0.042);与对照组以及单独下肢力量组相比,卷毛巾组T1、T23、T2345的提高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所有p<0.05);(2)足部肌肉形态学参数与舟状骨下降高度:仅卷毛巾组的(足母)外展肌横截面积指标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舟状骨下降高度并无显著的时间与交互效应;(3)姿势稳定性:感觉统合测试中,相对于单独下肢力量组或空白对照组,短足组均衡得分、策略得分以及综合得分的部分指标明显提高(p<0.05)。在稳定极限测试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短足组在向优势侧、向非优势侧移动以及综合转移的运动速度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向优势侧,p=0.01;向非优势侧,p=0.026;综合,p=0.009)。而在运动控制测试、自适应测试以及单腿站立测试中,并没有发现显著性改变(p>0.05)。研究结论:(1)老年人足部肌肉存在功能性衰退,主要表现为足部肌肉力量下降与形态学改变;对于老年人而言,其足内部肌肉力量以及踝关节跖屈力量与姿势稳定参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足部肌肉在老年人姿势控制过程中可能发挥潜在作用;(2)在静态姿势控制任务中,感觉输入干扰发生时,足部肌肉发挥补充作用,协助调节姿势稳定;在动态姿势控制任务中,支撑面发生非预期的水平移动,足部肌肉的激活程度根据移动方向以及平移速度发生适应性改变;此外,足部肌肉募集程度与老年人姿势稳定极限表现相关,提示足部肌肉协助增加老年人姿势稳定范围;(3)不同的足部肌肉功能训练对老年人足部力量的改善作用不同,其中短足训练明显提高足内部肌肉力量,而卷毛巾训练则明显提高足趾屈曲力量;姿势控制方面,在常规的姿势控制促进干预方案中增加短足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老年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稳定极限表现,但对动态姿势控制能力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
其他文献
随着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勘探开发已向海洋拓展,且近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70%来自于深水。西非海上油气资源丰富,已成为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以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的地质条件为典型研究对象,分析发现由于其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地层疏松,易发生水化,压力系统复杂,且安全密度窗口非常窄,井下易发生漏失和储层损害严重等难题。亟需一种抑制性强、润滑性和环保性好的钻井液来减少井下复杂,环保型合成基钻井液是其首选
学位
敦煌文献中有大量疾病、医学写卷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书,是研究中古时期尤其是晚唐五代宋初敦煌疾病医疗社会史的重要资料。前人对敦煌医学文献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书进行了分类校勘整理及初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对晚唐五代宋初敦煌的疾病医疗概况、宗教医疗、与疾病医疗相关的文化信仰及风俗、晚唐五代宋初敦煌的瘟疫及对地方政权的影响、吐蕃及归义军政府应对瘟疫的措施和社会活动进行研究。晚唐五
学位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在骨组织中发现的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是成骨标志分子,已有研究证实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成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最近又发现,OPN也高表达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参与介导肿瘤的生长、转移及耐药等多种生物学行为,但OPN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和机制仍然存在争议。与OP
学位
中空微纳结构因其独特的结构特点而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青睐。与实心固体材料相比,中空微纳材料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而且高度开放的中空结构能够赋予其丰富的活性边缘和大量的表面活性位点。此外,中空结构还可以有效地缓解重复离子插入/提取过程造成的结构应变,并适应在电催化反应中可能发生的体积变化,从而提升催化剂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中空微纳材料独特的结构特性使其在电催化析氧反应(OER)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
学位
铝基复合材料作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轻量化代表,凭借其比强度和比刚度高,高温性能好,更耐疲劳和更耐磨,阻尼性能好,热膨胀系数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最常用的、最重要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之一。碳纳米管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为实现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将碳纳米管均匀分散于铝基体中并与铝基体形成较好的界面结合,是获得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的关键,也是限制其推广应用的问题所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表面结构
学位
目的:糖尿病创面愈合延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高糖环境对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皮肤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慢性糖尿病创面愈合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口腔粘膜愈合能力优于皮肤组织,唾液粘蛋白的存在可能是造成二者愈合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中富组蛋白-1被初步证明对口腔粘膜和非口腔粘膜组织创面愈合过程具有刺激作用,且可能与ERK的调控相关。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简称MAPK/ERK通路)介导
学位
植物繁殖库是草地植物种群自我更新的基础,主要包括植物地下芽库和土壤种子库。植物地下芽库和土壤种子库共同维持和补充草地植物群落组分和生物量,其特征是预判潜在草地植物群落的重要指标。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啮齿草食动物,也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关键种。高原鼠兔活动往往会改变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组分和生物量,引起植物群落正向或逆向演变。因此,研究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
学位
研究目的年龄、生活方式、遗传易感是痴呆发病的危险因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以现有发病机制为靶点的AD治疗效果欠佳,这表明针对AD发病机制的研究需要另辟蹊径。目前,随着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等代谢性疾病与AD的关联性研究日益深入,发现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能量代谢异常与AD发病密切相关。AD病理进
学位
背景: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脏损害是重要的血压相关的靶器官损害之一。心肌纤维化是高血压心脏重构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由于心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及心脏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导致胶原蛋白比例失调和胶原排列紊乱而引起心脏结构的变化和功能损害。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是一种调节因子,可负向调节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被称之为PTEN/PI3K/AKT信号通
学位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典型反刍家畜代表,在青藏高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食品供给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瘤胃是牦牛的关键消化代谢器官,其中栖息的复杂多样微生物与机体的健康及生产性能紧密相关。前期研究已证明牦牛瘤胃微生物总体的菌群结构组成和优势的细菌菌群。然而,根据瘤胃生理和营养素代谢特点,瘤胃微生物可分为不同的生态位微生物:固体颗粒饲料粘附、液相及瘤胃腹囊和背囊上皮粘附微生物。但目前有关牦牛不同生态位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