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高位钢桁架转换层结构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跨度高位钢桁架转换层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受力特性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和试验研究。本文结合浙江省电力调度大楼工程,首次对大跨度钢桁架转换层结构进行施工全过程的现场实测,把现场测试结果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的1∶7.5的缩尺模型实验进行比较,并对施工阶段地基不均匀沉降、日照温差等因素对钢桁架转换结构的受力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最后还进行了带大跨度钢桁架转换结构的复杂建筑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和竖向静力弹塑性分析。 从现场实测及其与模型试验的对比分析可知:钢桁架在温度和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产生了一定的水平位移,基本实现了第一阶段钢桁架端部为滑动铰支的设想,但由于钢桁架端部与支承面存在较大摩擦力,限制了钢桁架的滑移,其水平位移比预想的小的多。温度变化所引起的钢桁架端部水平位移较小。钢桁架整体应力水平均较低,但其端部弦杆最大应力达到跨中弦杆的50%左右,不是理想的简支状态。 采用两种计算模型来计算地基不均匀沉降对钢桁架转换层结构的受力影响,结果表明不均匀沉降对钢桁架转换层结构的受力影响不明显。根据现场实测的钢桁架转换层结构的温度场,对整体结构的日照温差效应进行分析,并与实测应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日照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最大为-8.6MPa,理论计算值为-9.4MPa。由于日照作用以天为周期频繁作用于结构物上,类似于周期反复荷载,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引起注意。 对带大跨度钢桁架转换结构的复杂建筑的竖向地震分析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包括振型组合方法的选择,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振型数目的确定,并对竖向地震作用下钢桁架转换层结构的内力分布形式进行了分析。 通过竖向静力弹塑性推覆(Push-over)分析,揭示了转换层结构产生塑性铰的顺序和机制,采用能力谱方法评估了带转换层结构的复杂建筑的竖向抗震能力。结果表明浙电大楼的竖向抗震能力比水平抗震能力高一度,结构抗震设计合理,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
其他文献
明洞作为采用明挖法修筑的隧道结构的一种,在由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构成主体的黄土高原被广泛使用。交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削山
混凝动力学方程(Smoluchowski方程)描述了颗粒的碰撞混凝过程,对混凝动力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掌握絮凝体的尺寸分布规律,对于提高混凝效率、控制混凝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该方程
随着异形柱结构的发展和普及,对这种结构体系的研究越来越有必要性,前人的研究表明:控制异形柱框架结构较薄弱的底层变形,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提出了把底层的柱变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引进北美轻型木结构住宅。这些地区的风荷载大多超过了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5-2005规定的按构造设计的风荷值,但中国规范暂时
快速发展的预应力技术使得连续梁桥向大跨度发展成为可能。伴随着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度、风荷载等因素对大跨度桥梁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化,对桥梁施工控制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静压扩底管桩是由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其下部的混凝土扩大头两部分组成,该桩型利用管桩空心的特点,加压一部分混凝土至桩底形成扩大头,它在力学上兼具预制桩和夯扩桩的优点,不存在
随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各种结构体系正不断地得到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地得到扩大。正是由于板柱结构体系具有施工工艺简单,结构净空大,可以降低层高和建筑物的总高度,从而降低建筑
结构优化设计理论由来已久,在过去的30年里,结构优化在理论、算法和应用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且被应用于各种建筑结构形式中。本文研究的结构优化设计,就是探讨怎样在满足结构安全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已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半主动控制以其经济、可靠、高效的特点成为其中的热门领域。作为半主动控制装置的一种,磁流变(MR)阻尼器具有能耗低、阻尼力大
本文以岩土工程全长粘结式锚杆的传力模型应用为课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以及总结其他学者的大量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1、通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