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Ty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3683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多注重纯文本之间的转换,忽视了翻译与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殖民翻译理论,以批判多种文化政治理论为方向,并结合当今文化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变”。   后殖民主义主要采用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女权主义的研究视角,揭露强国文化如何通过翻译手段对弱国文化的文化侵略,最终消除文化“中心”和文化霸权,提倡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后殖民翻译理论则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把翻译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揭露翻译活动幕后的权力斗争,即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并指出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产生的翻译上的文化转变凸出了译者在翻译中起到的主体作用,进而促使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传统观点认为,译者就是翻译的工具,但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也被人们所重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因而主体的各种因素不可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会有所体现。但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随心所欲,应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适度把握和操控原作,使源语和目的语这两种语言文化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进而促进这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   本文把后殖民翻译理论作为理论视角的出发点,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在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下,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其发挥的限制。作者指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和客体制约性(如译者所处时代,原作和原作者等)只有在翻译中合理共同体现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以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本文认为,在翻译方法上,纯粹的归化或者异化都会造成文化自恋或者文化排外的现象,而最值得推崇的翻译策略就是“杂合”。本文弥补了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角度研究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体现其翻译主体性的缺陷,并希望后殖民翻译理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体系能更加完善,能为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1630-1731)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英美文学界的许多学者认为它是英国的第一部小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来评价,这部小说都是笛福的代表作。小说
美国摄影家杰达·杰克本森1997年摄,199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取材于1997年6月28日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拳击赛的第三局。泰森在拳击场上将对手埃文德·霍利菲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描绘了一个拥有璀璨历史文化传统却又饱受战争和政治冲突摧残的阿富汗。在这个大的背景下,由于个人、社会和文化等原因,小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在二战之后的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她被公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她不幸染上红斑狼疮,在患病之后她强忍着疼痛仍然坚持写作,
在我们这个被马歇尔·麦克卢汉称为“地球村”的世界,虽然以美国文化占据了现今世界中相对强势的地位,但是各国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均具有无法替代的特色。当今人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早期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同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Group)的成员。他们的作品都以描写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儿童读物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儿童所接触到的儿童文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外一些儿童文学名著
介词的数量虽然很少,但是,使用范围广,频率高,是连接英语各级语言单位的枢纽,介词在英语语言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不能灵活使用介词,就无法真正顺利地进行语言输出。另一方面,介词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赢得了此项殊荣。而莫言作品的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  本研究以莫言四本中文小说和葛浩文的英译本为语料建立汉英两个语料库
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部分。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忠实”、“等值”等观念的束缚,将关注点集聚于译作的目的。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