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植物形象——从文本内外植物形象体系的互看中呈现其美学与文化意义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bup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其问世以来,就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清代评点到现代论说,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已经蔚为大观。学术界对《聊斋志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植物形象在《聊斋志异》形象整体中的地位,尚未曾涉及。在主要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品形象等方面去研究《聊斋志异》的论著中,虽然会涉及到一些植物形象,但植物形象只是处于附属地位,是服务于其它思想内容、作品形象、艺术特色的,在这些思想内容、作品形象、艺术特色终止的地方,对植物形象的论述也就止步了,尤其是从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等角度对《聊斋志异》中植物形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试图对《聊斋志异》中的植物形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力图呈现其丰富的文化、美学内蕴。
  本论文分五章对《聊斋志异》中的植物形象进行研究:
  第1章,学术史对《聊斋志异》中的植物形象呈现而又忽略的研究:《聊斋志异》问世后,以王士禛、何守奇、但明伦、冯镇峦等为首的评论家们以序跋、随文评批(夹批、旁批)和文后总批等形式展开了对它的评论,通过对王、何、但、冯在《聊斋志异》评点中关于植物评点的梳理、统计,可以看出四家评论中显示出的古代植物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基本观念以及植物在文中作为因素、对象、母题和主题,以及作为隐喻和象征等作用。
  文学史中的通史、断代史、小说史等也对《聊斋志异》中的植物有所涉猎,但植物只是作为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中的一个点附带出现,大都一笔带过,较多笔墨的花精形象也是把其放入整个精怪形象中进行分析,而不是把植物形象作为独特的视角进行关注的。
  第2章,从中国文化传统看《聊斋志异》中的植物形象。通过对中国古代植物学、中国神异系统、中国正统文学、中国美学象征传统和中国宗教法术传统中的植物进行梳理,并与《聊斋志异》中的植物进行比较,从中看出后者的植物形象特点。
  在《聊斋志异》与中国古代植物学(以《尔雅》和《本草纲目》为例)比较中可以看出蒲松龄谙熟古代植物学知识体系,《聊斋志异》的植物形象深受《尔雅》和《本草纲目》分类方法、药用功能等植物学知识的影响,并在写作中基本依据了《尔雅》和《本草纲目》中的植物学知识体系。
  在与中国神异传统(以《山海经》为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秉承了《山海经》中所显示的中国古代植物学、原始观念中的植物体系、植物的神话性质等基本观念,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受《山海经》道教植物体系的影响,其植物具有的道教性质有《山海经》中植物的影踪:如祭祀时用到植物"稷",把桃木作为法器,植物具有避邪功效等。同时,《聊斋志异》在《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基础上,把植物形变这种神话思维模式发挥到极致。
  在《聊斋志异》与中国正统文学(以《诗经》、《楚辞》为例)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诗经》和《楚辞》的植物体系对《聊斋志异》中植物形象体系影响之大:《诗经》和《楚辞》中以植物比喻女子外貌、形态的美丽;以植物比拟人的精神品德;以植物作为传情的媒介;以植物作为祭祀中的祭品以及植物所具有的祈福纳吉功能等在《聊斋志异》植物形象体系中都有出现。
  在与中国文学传奇传统(以唐代传奇为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聊斋志异》和唐传奇的渊源,理解鲁迅先生所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缘由:唐代传奇对于《聊斋志异》来说具有母题的意义,《聊斋志异》中的植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代传奇的传统模式而有所创新。
  在与中国美学象征传统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聊斋志异》中的植物体系也受到了中国美学象征传统的深刻影响,其秉承了中国美学中植物的象征传统,形成了庞大的植物象征体系,一是用植物象征女子的美貌;二是以植物来象征爱情和吉祥如意;三是以植物象征人的品格特征等。此外,与中国美学象征传统相比不同的是,《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植物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如桃、兰、荷花、柳树等都与宗教有关。
  在与以佛教、道教为主的中国宗教法术传统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聊斋志异》植物体系中的法术、法器等继承了中国道教、佛教的法术传统。
  第3章,《聊斋志异》中的植物与植物形象。对《聊斋志异》所有篇章中的植物进行统计,勾勒出植物形象的总体图景:《聊斋志异》中共有植物100种。其中非幻化的自然状态的植物有95种,能幻化的植物有5种,这些数字也从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植物在《聊斋志异》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聊斋志异》中非幻化的自然状态的植物自身的形象体系:一是用植物来比拟人的容貌形态和风神气韵;二是植物作为人的饰物;三是植物具有药用功能;四是植物作为法器;五是植物作为《聊斋志异》中的诗笔;六是植物作为景物描写的因素;七是植物具有象征意义等。
  第4章,《聊斋志异》中植物形象个案:植物精怪。这里对《聊斋志异》中的植物精怪进行了列表统计,并选取了牡丹精怪葛巾、香玉,菊花精怪黄英,柳树精怪柳秀才等4个典型植物精怪为例,分析其精怪形象及形象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第5章,与动物精怪比较中看植物精怪的特色。从数量、正邪和理想三方面对《聊斋志异》中的动物精怪和植物精怪进行了比较。虽然植物精怪在数量和种类上不及动物精怪多,但是植物精怪有其自身特点:可变成精怪的植物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植物,如荷花、菊花、牡丹、柳树等,这些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在这几种植物精怪中所寄予的多重审美理想,使得这几篇写植物精怪的文章取得了重大成就,从而成为《聊斋志异》中的名篇。《聊斋志异》中的动物精怪有正、邪之分,而植物精怪都是善良的、正义的化身,正义、善良的动物精怪与植物精怪一样,集温柔可爱,美艳绝伦,聪颖惠质,善良热诚等美的特质于一身,二者共同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从文化学、美学等角度全面考察《聊斋志异》中的植物形象。
  (2)全面呈现《聊斋志异》中的植物世界,揭示出《聊斋志异》中的植物世界具有怎样的结构。
  (3)从与中国古代植物学,中国神异系统,中国正统文学,中国文学传奇传统,中国美学象征传统,中国宗教法术传统以及与《聊斋志异》中动物精怪等的对比中揭示植物形象在《聊斋志异》整个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4)在写作方法上一是用图表等方式对《聊斋志异》中的植物形象,作一统计学上的数量统计;二是用一定的标准对《聊斋志异》中的植物形象作类型学上的分类;三是对《聊斋志异》中的植物形象作美学上的功能分析。
其他文献
葛兰西的整体论的科学观在受到了克罗齐的精神哲学的启发后通过对科学实践的深入认识逐渐建构起来。他吸收了克罗齐的历史学和实践哲学的合理内核,并批判同时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解释路径,倡导用历史辩证法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达到历史与实践、自然与社会、实在与理论的有机统一,这也是他的“实践哲学”的实质。他把这种思想内化到整体论的科学观之中,并运用整体论的科学观对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胡居仁儒学思想”。儒家思想是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胡居仁的儒学思想进行研究,就是关于胡居仁对于儒学概念的理解、儒学知识的诠释和历史功用的评价。本论文选取了明初理学大师胡居仁在理气心性、主敬思想、易学哲学、佛道批判、圣贤境界、教育思想和伦理政治等有代表性的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胡居仁关于儒学的理解、诠释和评价方面的文献进行搜集、分辨、整
学位
姚广孝以在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靖难之役”中“论功第一”而闻名于世,同时在宗教、文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也有突出表现,为元末明初的杰出僧人。本文通过发掘与利用姚广孝的诗文、著述,以及碑刻、实录、文集等原始史料,对姚广孝的生平与交往进行了全面研究,对各种以讹传讹的史事进行了考辨,澄清了许多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主要包括:  1.利用新发现的姚广孝所撰《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记》,补充与完善了《相城小志
学位
20世纪总体上却是一个拒斥形而上学而强调分析实证的时代,然而就在人们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形而上学对20世纪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新的世纪哲学界的状况已不同于上个世纪,自上世纪以来,先是逻辑实证主义方法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蒯因和斯特劳森都从分析哲学内部开始向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回诉,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最终失去了新颖性。这些都预示了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复兴的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当人们成醉于了学科
“政者,正也”,正天下之不正,合天下之不一,天下一统于居正之王者,而后德位合,名分定,僭越息。好的政治秩序是人人各得其所,各守其分。春秋礼崩乐坏之世,政治生活显露出残酷一面,普遍之僭越乃其表现形式。匡正此无道与僭越,使政复归于正是孔子孜孜以求的。孔门师弟与季氏政权有过多次交往,与僭越者——季氏之交往是正政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交往过程涵摄了僭越与名分、德与位、政与正的问题。僭名越位即是德位之不相称,孔
学位
窥基(632-682),又名“大乘基”,世称“慈恩大师”,是玄奘法师最重要的弟子、唐初法相唯识宗的高僧,法相唯识宗尊其为汉地的第二代祖师。窥基法师参加了玄奘法师的译场,参与翻译了许多佛教经论,是玄奘法师的得力助手和得意门生。在玄奘法师圆寂之后,窥基法师成为了法相唯识宗的代表人物,他对很多佛教经论进行了注释,使得法相唯识宗的教理系统正式确立起来。  由于玄奘法师是一位“述而不作”的佛教大翻译家,他穷
学位
理解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必须把作为"社会存在"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与作为"社会意识"的"拜物教观念"明确区分开来。前者是指在商品世界里,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的形式。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产物,它是指人们把物所获得的社会形式规定性看作物作为物"天然地"具有的属性,从而使物在人们的头脑中神秘化了。也就是说,"拜物教观念"实际上是一种"错认"。有必要把
学位
本文以徐悲鸿的风景油画作为研究个案,在较为充分的文献研究和图像调查的基础之上,采用艺术风格学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徐悲鸿风景油画的统计、考证、归类、动因、创作观、技法、形式语言、风格、民族化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学术研究。之所以将徐悲鸿的风景油画作为选题,一方面是因为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风景油画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从而成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风景油画发展与探索的个案代表;另一
学位
“心灵”在拉丁语中的原初意义是“精神”和“灵魂”,而被荣格的心理学体系意指为人格的总体。在现代,“心灵”演化为“心理”的意义。故而本文所涉及的美术创作的心灵,就是指涵盖有意识和潜意识心灵的人格心理总体。  伴随现代社会的理性被过度强化,导致心理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失衡,并且有关于感性的美术和创作相对地被忽视,故而人的本质心灵逐渐迷失。尤其在中国当代的美术创作中,火爆的美术市场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美术市场的
学位
在东晋、宋、齐、梁、陈的宗教舞台上,中国比丘尼担当了重要角色,她们是佛教发展的受益者,又以自身的才华及品行影响上层社会,促进佛教发展。她们来往宫廷与民间、讲学布道、以行动诠释佛教对于生命的意义。  比丘尼丰富了东晋南朝的社会文化形态,但也只有植根于当时包容并纳的文化语境中,其重要性才得以显现。东晋、宋、齐、梁、陈的比丘尼,在南方士族文化语境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宗教特征:擅义理、重思辨、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