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居仁儒学思想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胡居仁儒学思想”。儒家思想是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胡居仁的儒学思想进行研究,就是关于胡居仁对于儒学概念的理解、儒学知识的诠释和历史功用的评价。本论文选取了明初理学大师胡居仁在理气心性、主敬思想、易学哲学、佛道批判、圣贤境界、教育思想和伦理政治等有代表性的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胡居仁关于儒学的理解、诠释和评价方面的文献进行搜集、分辨、整理和研读,并对胡居仁儒学思想的性质、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使胡居仁对儒学的理解、诠释和评价的内容能够全面而系统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胡居仁“理气心性”思想进行分析,指出他在肯定“理”的形上性同时,认为刚大清明之正气应配“义与道”且须养。胡居仁继承其师吴与弼重视“心”之理路,提出“心具众理”,“本心虚灵”的思想,尤其重视“未发”状态下的“主敬存养”工夫,“静时涵养,动时省察”,都离不开“主敬”,这也成为他学术实践和道德修为的主旨,从而具有鲜明的特色。易学思想也是胡居仁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研究易学达20多年,有着丰富的易学思想。主张《易》乃摩状天地万物的精微之书,旗帜鲜明地反对把其视为卜筮之书的观点。在解《易》的方式上,认为义理与象数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但前者更为切合世用。在探讨易学基本命题的同时,在性命学说、根本性质与原则等方面与周敦颐、张载、二程和朱熹易学进行深入比较,以表明其易学上的义理派立场。胡居仁以自己的切实贡献,丰富和推进了明初易学乃至整个明代易学的研究与发展。
  胡居仁对包括老、庄在内的佛、道思想也展开了认知与评价,其基调是否定的、批判的。透过其佛、道观,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佛、道自身的不足,揭示了佛、道二教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它们今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参考。他多次猛烈地抨击佛、道,对陈献章学说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斥其学说近禅。不仅如此,胡居仁还从基本概念及为学工夫方面对老、庄学说展开了论证和分析,指斥其危害尤甚。在为学目标上,胡居仁认为为人处世,只有动循“天理”,并从此“正理”上不断穷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宗圣贤,这也让看到胡居仁复兴儒学的种种努力及创建明初新儒学的坚定决心。
  胡居仁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仅两次担任千年学府江西白鹿洞书院的山长,继朱熹之后又一次续订了白鹿洞学规,而且继承了明初诸儒的践履精神,亲自创办书院,以程朱思想教学其中,为明代江右之学的持续兴盛和中国书院的发展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的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也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教育理论宝库。在社会伦理政治方面,胡居仁认为君臣之间应以道义为本,主张在经济领域恢复“井田制”,推广“屯田制”,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大力褒举贤才,力图恢复古代乡饮酒礼习俗,重建人伦秩序,以期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研究胡居仁的儒学思想,不仅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宋明理学尤其是明初理学发展的嬗变轨迹,也让我们看到明初主流儒家学者——胡居仁复兴儒学的艰辛探索。胡居仁阐扬儒家微言大义的造道活动,给明初儒学思想界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不仅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历代儒者,而且也将给同样处于文化转型期的当今学人以借鉴和启发。
其他文献
自西周晚期始,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和周朝内部各诸侯国之间的连年征战,中国社会进入长达数百年的动荡时期。长期的动荡,造成各诸侯国中百姓死亡丧乱,流离失所,社会人口急剧下降,社会财富极度贫乏。显然,传统中国社会主张“德治”、“礼治”的治国方略已不能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各诸侯国只能采取新的施政策略以图打败外族的入侵,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在此基础上,孔子上承尧舜之道,近接文武周公之德,在总结了
学位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作为人类自我组织与管理的工具而出现的,本身从价值维度上看应该是中性的,但因为是善者为了善的目的而行使的,因而也使其被赋予了善。但当“特殊的公共权力”随阶级、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后,就有了善恶各异的表现,其善恶之根本还是因执权人之善而善、执权人之恶而恶。权力异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权力异化现象使研究权力异化的原因及寻找权力向善的条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孙·拉斐尔·赫尔施是19世纪德国犹太教新正统派主要创始人和提倡者。在犹太教育中,赫尔施主张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应当兼施并举、融为一体,他曾以“兼及‘天下通道’的《托拉》”对此进行了概括。这种教育思想实质上就是一种面对现代性的犹太宗教教育。研究赫尔施的教育思想对于认识和理解19世纪德国犹太教育思想的变化与现代正统派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首先指出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和论
学位
客观性(objectivity)概念是表达和评判世界的实在性与知识的真理性的关键标准。关于这个概念,一个根本的诱惑是设定一个人类认识和行动之外的“实在”来保证客观性。然而,这种形而上学的客观性概念面临着很多荒谬的结论。作为对其的一种回应,感觉材料理论提出,无法把握那些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而只能从直接显现的感觉(sense)与知觉(perception)中找到经验知识得以奠基的基础。但
20世纪初,古典经验主义借助逻辑和数学的力量获得了新生,现代经验主义哲学家重新开始以经验为基础,借助分析的力量寻求确定性的知识。感觉材料论正是现代经验主义的典型代表,它继承和发展了近代时期的哲学精神,主张知识应该建立在一个确定无疑的基础之上,逻辑是从这个基础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然而,看似合理的认识方式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赖尔、奥斯汀、塞拉斯在内的一批语言哲学家对感觉材料论进行了批判,
学位
本文是从梅洛-庞蒂在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展现的“世界”概念着手,梳理“世界”概念的演变,希求能够借此窥探梅洛-庞蒂思想的内核,并进而阐明“世界”概念正是梅洛-庞蒂思想的“珍宝所”。如何来体现梅洛-庞蒂对“世界”概念的重视呢?本文选了梅洛-庞蒂前后三个时期的代表性论著来说明。它们是《知觉现象学》、《知觉的世界》、《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以此为依据,这篇论文分成了三个核心章节进行阐述。  首章是围绕
学位
亚里斯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求知起源于人对于世界的困惑。从远古时代到今天,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许多困惑都已烟消云散。从神话寓言、经验总结、哲学思辨、再到科学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全面和精确。在人类知识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研究几乎渗透到一切存在领域。在所到之处,它驱除神话和寓言,以精确清晰的语言取代混沌笼统的玄思,用统一的理论解释繁复的现象。然而,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始终顽强抵
学位
百年以来伯恩施坦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教父出现在理论视野和现实语境中。鉴于伯恩施坦在东西方社会主义理论中截然不同的异质评价和当代社会规划中的标杆意义,重新审视伯恩施坦的理论观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对于厘清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歧与诠释标准以及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条件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伯恩施坦较之于其他马克思主
西方“列宁学”是“二战”以后逐步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社会学术思潮。在这一思潮中,西方“列宁学”家打着“科学”研究列宁和列宁主义的旗号,广泛讨论了列宁各个时期的著作。在他们的讨论中,《哲学笔记》作为列宁一生中最重要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备受他们关注。围绕着列宁的《哲学笔记》,西方“列宁学”家在上个世纪后半期掀起了一股颇为壮观的列宁哲学思想研究热潮。他们在收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列宁的《哲学
学位
葛兰西的整体论的科学观在受到了克罗齐的精神哲学的启发后通过对科学实践的深入认识逐渐建构起来。他吸收了克罗齐的历史学和实践哲学的合理内核,并批判同时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解释路径,倡导用历史辩证法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达到历史与实践、自然与社会、实在与理论的有机统一,这也是他的“实践哲学”的实质。他把这种思想内化到整体论的科学观之中,并运用整体论的科学观对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