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风景油画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徐悲鸿的风景油画作为研究个案,在较为充分的文献研究和图像调查的基础之上,采用艺术风格学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徐悲鸿风景油画的统计、考证、归类、动因、创作观、技法、形式语言、风格、民族化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学术研究。之所以将徐悲鸿的风景油画作为选题,一方面是因为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风景油画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从而成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风景油画发展与探索的个案代表;另一方面在于学界长期以来对徐悲鸿的风景油画的学术关注远远不够,甚而长期忽视。所以,本文既可以增补徐悲鸿研究之空白,也能够为进一步探究20世纪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奠定些许学术基础。
  秉承上述缘由和目的,本文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导言中主要叙述了选题原因、目的、价值、意义、研究现状、创新点、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以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找准研究的切入点和重难点所在,从而使本研究能够直线深入下去。
  第1章主要对徐悲鸿的风景油画进行了统计与归类。在此之前,笔者对徐悲鸿的风景油画的数量和绘制时间展开了一定的考证。当然,这种考证是在现有的资料基础之上进行的。某些考证尚存在着一定的推测与待定性。比如从数量上看,笔者将目前能够确定为徐悲鸿所绘制的风景油画暂且认定为20幅,不包括一些拍卖行和画商手中的存在争议的风景油画作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悲鸿流落于民间和海外的风景油画作品将会陆续浮出,因而这个数量还可以再作调整和扩展。在此基础之上,为了便于研究的开展,笔者将徐悲鸿的风景油画从总体上区分为写生类、创作类和习作类,但是他的好多风景油画作品介于写生与创作、写生与习作之间。
  第2章主要着重论述了徐悲鸿绘制风景油画的动因。其绘制风景油画的主要动因在于变革中国山水画,这不仅可以从他的言行,而且从他的作品中均能找到有力的佐证。徐悲鸿从事风景油画实践的另外动因即在于锤炼色彩语言与搜集素材。
  第3章主要阐释了徐悲鸿的风景油画创作观。主要包括:"造化为师",注重对景写生;"真气远出,妙造自然";求"真";中西绘画的相互借鉴与吸收等等。这些创作观念无不体现了他强烈的革新精神,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针砭时弊性。其中"造化为师",注重对景写生是相对于当时的中国画坛摹古抄袭成风,"八股"山水横行而提出的。"真气远出,妙造自然"则是其风景油画所追求的至高美学境界,这种观念无疑是中国传统美学观的产物,但被徐悲鸿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求"真"是徐悲鸿风景油画实践的核心创作观。中西绘画的相互借鉴与吸收虽然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共性潮流与旨归,而徐悲鸿无疑是这种主张的典型代表。徐悲鸿所有这些艺术观念和主张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具有较强的可继承性。
  第4章主要从用笔、用刀和用色三个大的方面剖析了徐悲鸿风景油画的技法。用笔上,徐悲鸿的风景油画并不是完全按照"摆"的笔法进行,而是"摆"、"点"、"擦"、"勾"、"染"等用笔方法相互参用,并且用笔上具有很强的书写性与抒情性。他的这些用笔方法借鉴和参用了中国画中的某些技法,比如"点虱法"和"渲染法"直接来源于中国画。他在用刀上与其用笔是相通的,可以说"刀笔共通"。他在风景油画的用色上主要受印象派某些画家影响,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注重色彩与造型的结合;用色雅致,反对纯色和生色,部分作品还注重固有色、主观色和感情色等。
  第5章主要分析了徐悲鸿风景油画的形式语言。其风景油画主要遵循了均衡变化与多样统一、对比与呼应、节奏和韵律等形式语言法则。笔者将其风景油画的构图样式归纳为10种:①"井"字形构图样式;②"交叉"式构图样式;③"横展"式构图样式;④"对角线"式构图样式;⑤"边角"式构图样式;⑥"三角"式构图样式;⑦"三截"式构图样式;⑧"三线"式构图样式;⑨"S"形构图样式;⑩"太极"式构图样式。这是前人所没有提出过的,仅为笔者之拙见。此外,徐悲鸿的风景油画在形式语言上还比较注重于点、线、面的运用和黑、白、灰的布局。
  第6章主要探析了徐悲鸿风景油画的风格流变。笔者将徐悲鸿风景油画的流变过程分为早期(留法前后及期间)、中期(留法归来)、晚期(1940以后)三个时期。从徐悲鸿风景油画一步步的风格流变过程中,可以窥见出他的油画民族化线路。也就是说,徐悲鸿风景油画风格的流变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步步的民族化的过程。
  最后,在余论部分笔者对本文简要总结之后,进而简析了徐悲鸿风景油画的民族化探索,包括其油画民族化思想和成就等,以期能够为我国风景油画的民族化延展作出理论上的些许借鉴和参照。
其他文献
亚里斯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求知起源于人对于世界的困惑。从远古时代到今天,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许多困惑都已烟消云散。从神话寓言、经验总结、哲学思辨、再到科学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全面和精确。在人类知识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研究几乎渗透到一切存在领域。在所到之处,它驱除神话和寓言,以精确清晰的语言取代混沌笼统的玄思,用统一的理论解释繁复的现象。然而,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始终顽强抵
学位
百年以来伯恩施坦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教父出现在理论视野和现实语境中。鉴于伯恩施坦在东西方社会主义理论中截然不同的异质评价和当代社会规划中的标杆意义,重新审视伯恩施坦的理论观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对于厘清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歧与诠释标准以及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条件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伯恩施坦较之于其他马克思主
西方“列宁学”是“二战”以后逐步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社会学术思潮。在这一思潮中,西方“列宁学”家打着“科学”研究列宁和列宁主义的旗号,广泛讨论了列宁各个时期的著作。在他们的讨论中,《哲学笔记》作为列宁一生中最重要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备受他们关注。围绕着列宁的《哲学笔记》,西方“列宁学”家在上个世纪后半期掀起了一股颇为壮观的列宁哲学思想研究热潮。他们在收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列宁的《哲学
学位
葛兰西的整体论的科学观在受到了克罗齐的精神哲学的启发后通过对科学实践的深入认识逐渐建构起来。他吸收了克罗齐的历史学和实践哲学的合理内核,并批判同时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解释路径,倡导用历史辩证法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达到历史与实践、自然与社会、实在与理论的有机统一,这也是他的“实践哲学”的实质。他把这种思想内化到整体论的科学观之中,并运用整体论的科学观对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胡居仁儒学思想”。儒家思想是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胡居仁的儒学思想进行研究,就是关于胡居仁对于儒学概念的理解、儒学知识的诠释和历史功用的评价。本论文选取了明初理学大师胡居仁在理气心性、主敬思想、易学哲学、佛道批判、圣贤境界、教育思想和伦理政治等有代表性的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胡居仁关于儒学的理解、诠释和评价方面的文献进行搜集、分辨、整
学位
姚广孝以在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靖难之役”中“论功第一”而闻名于世,同时在宗教、文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也有突出表现,为元末明初的杰出僧人。本文通过发掘与利用姚广孝的诗文、著述,以及碑刻、实录、文集等原始史料,对姚广孝的生平与交往进行了全面研究,对各种以讹传讹的史事进行了考辨,澄清了许多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主要包括:  1.利用新发现的姚广孝所撰《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记》,补充与完善了《相城小志
学位
20世纪总体上却是一个拒斥形而上学而强调分析实证的时代,然而就在人们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形而上学对20世纪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新的世纪哲学界的状况已不同于上个世纪,自上世纪以来,先是逻辑实证主义方法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蒯因和斯特劳森都从分析哲学内部开始向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回诉,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最终失去了新颖性。这些都预示了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复兴的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当人们成醉于了学科
“政者,正也”,正天下之不正,合天下之不一,天下一统于居正之王者,而后德位合,名分定,僭越息。好的政治秩序是人人各得其所,各守其分。春秋礼崩乐坏之世,政治生活显露出残酷一面,普遍之僭越乃其表现形式。匡正此无道与僭越,使政复归于正是孔子孜孜以求的。孔门师弟与季氏政权有过多次交往,与僭越者——季氏之交往是正政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交往过程涵摄了僭越与名分、德与位、政与正的问题。僭名越位即是德位之不相称,孔
学位
窥基(632-682),又名“大乘基”,世称“慈恩大师”,是玄奘法师最重要的弟子、唐初法相唯识宗的高僧,法相唯识宗尊其为汉地的第二代祖师。窥基法师参加了玄奘法师的译场,参与翻译了许多佛教经论,是玄奘法师的得力助手和得意门生。在玄奘法师圆寂之后,窥基法师成为了法相唯识宗的代表人物,他对很多佛教经论进行了注释,使得法相唯识宗的教理系统正式确立起来。  由于玄奘法师是一位“述而不作”的佛教大翻译家,他穷
学位
理解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必须把作为"社会存在"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与作为"社会意识"的"拜物教观念"明确区分开来。前者是指在商品世界里,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的形式。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产物,它是指人们把物所获得的社会形式规定性看作物作为物"天然地"具有的属性,从而使物在人们的头脑中神秘化了。也就是说,"拜物教观念"实际上是一种"错认"。有必要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