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心灵的创造——美术创作之潜意识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e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灵”在拉丁语中的原初意义是“精神”和“灵魂”,而被荣格的心理学体系意指为人格的总体。在现代,“心灵”演化为“心理”的意义。故而本文所涉及的美术创作的心灵,就是指涵盖有意识和潜意识心灵的人格心理总体。
  伴随现代社会的理性被过度强化,导致心理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失衡,并且有关于感性的美术和创作相对地被忽视,故而人的本质心灵逐渐迷失。尤其在中国当代的美术创作中,火爆的美术市场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美术市场的繁荣。但是,由于受到不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投机性的市场操作手段的影响,加之现代媒体图像泛滥对艺术家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对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故而使美术创作严重倾向于为市场而风格和为风格而风格的趋势。艺术家有意识的理性思考代替了发自心灵的创造,掩盖了心灵的真实并使其极度迷失。
  美术创作必然密切相关于主体心理,故而美术创作心灵的艰难回归之旅,必须从完整人格的角度出发,尤其从心灵的原初根源出发去寻找,心灵的迷失才能真正复归。完整人格涵盖潜意识和意识,创作心灵的根源就在人的潜意识层。并且,潜意识心理普遍地存在于美术创作中,由潜意识出发才能合理涉及到意识层和整个美术创作过程。弗洛伊德发现的潜意识理论,经由荣格等人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包括艺术在内的各个研究领域,其存在的事实不容回避。基于综上原因,美术创作的潜意识研究也就有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潜意识密切相关于艺术家和美术创作。首先,美术的本质决定了其与人类潜意识心理的内在联系。阿妮玛和阿妮姆斯等原型本质上是美的,作品的自在在本质上也是美的,故而美扎根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并且美本身具有潜意识意义。从美术发生学来看,儿童和原始人的本能普遍具有对美的需要,而且原型是自人类起始传承和变异的美的模式。其次,艺术家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与潜意识息息相关。主体具有马斯洛所说的美的需要,而且美是艺术家总体人格的终极目标。创造性代表自我实现和人性充分,也是艺术家的潜意识需要,决定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艺术家通过创造性能够超越预期和自我。
  潜意识贯穿了整个美术创作历程,并在美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出它的独特作用。首先,潜意识在美术创作的初始阶段,体现为潜动机和内驱力。这种潜动机和内驱力不仅来自艺术家的个人潜意识,也源自于他的集体潜意识。潜动机和内驱力建立在心灵冲突的基础之上,通过矛盾发生作用,有时也促成双重人格。反过来,美术创作的途径又通过一体化的过程,可以给心灵冲突提供对立统一的最好方式。潜动机也搭起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桥梁,产生潜意识层深沉的共鸣。
  其次,美术创作中的灵感和升华来自潜意识。灵感来自艺术家潜意识层的生活积淀和能量蓄积,并且蓄积在达到强值时,由于具备外部的诱因和条件,突然地有方向地爆发。艺术家和诗人具有更强的灵感,有其深层心理原因。而升华来自灵感所具有的再创造性,形成潜意识对自我的超越。
  再者,代表美术创作特征的直觉,也是一个潜意识过程。直觉最先在的特征是视知觉,视知觉也来自于潜意识,具有瞬间性和本能性。
  还有,美术创作的个性和风格根本上来自于潜意识的自然生发。个性在美术创作中具有中心地位和价值,而且具有死亡本能和自我实现的本能根基。创作个性来自于性格、气质、修养等先天遗传或后天积淀的个人潜意识。个性人格也会因童年创伤、成年经历、个人修养而发生变化。美术创作体现出作品和人格的一致性,从而展现“画如其人”的个性魅力。历史风格是指美术风格和历史发展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归因于艺术家的创作必然打上时代、社会和民族的印记。个性风格必然从属于总体风格,而且两者共存于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中。因为个体艺术家和作品基于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共同影响,都必然从属于某一个集体。
  最后,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图像也具有深层潜意识的意义。艺术形式和图像源起于潜意识,从而通过象征和抽象展现心灵和意义。美术家借暗示和象征,可以揭示自己潜意识中难以自知的内容或者潜在的愿望。人类的历史也是不断寻求美好象征的过程。人格类型的外倾或内倾态势与美术创作的移情或抽象相对应,其中,内倾需要的强大内驱力来自主体潜意识的参与,而抽象形式也具有潜意识的根源。因为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对心灵发生作用的结构,艺术形式就具有了独立价值,并且因为艺术形式本身具有目的性,故而也具有了愉悦本质。艺术形式从潜意识层反映出民族心理和时代特点。有意味的线条,代表情感体验的结构的几何形,和体现节奏和韵律的比例,都展现出潜意识的结构或内容。色彩则关联于潜意识层的不同心理结构,展现不同的潜在体验。艺术家往往借自画像,作自我审视和自省,也给予观众打开艺术家潜意识层隐晦秘密的钥匙。
  另外,倍受人们关注的潜力和天赋,也来自于本能潜意识。美术创作对大众具有开发潜力的作用和意义。美术天赋提供了成为艺术家的先天可能,但最终还需后天的努力。实际创作中要合理处理潜意识和理智意识的平衡关系,不能厚此薄彼。而此文之所以非常强调潜意识,是虑及美术创作和社会的现实情况,以及本文研究的侧重点而言的。
其他文献
百年以来伯恩施坦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教父出现在理论视野和现实语境中。鉴于伯恩施坦在东西方社会主义理论中截然不同的异质评价和当代社会规划中的标杆意义,重新审视伯恩施坦的理论观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对于厘清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歧与诠释标准以及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条件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伯恩施坦较之于其他马克思主
西方“列宁学”是“二战”以后逐步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社会学术思潮。在这一思潮中,西方“列宁学”家打着“科学”研究列宁和列宁主义的旗号,广泛讨论了列宁各个时期的著作。在他们的讨论中,《哲学笔记》作为列宁一生中最重要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备受他们关注。围绕着列宁的《哲学笔记》,西方“列宁学”家在上个世纪后半期掀起了一股颇为壮观的列宁哲学思想研究热潮。他们在收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列宁的《哲学
学位
葛兰西的整体论的科学观在受到了克罗齐的精神哲学的启发后通过对科学实践的深入认识逐渐建构起来。他吸收了克罗齐的历史学和实践哲学的合理内核,并批判同时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解释路径,倡导用历史辩证法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达到历史与实践、自然与社会、实在与理论的有机统一,这也是他的“实践哲学”的实质。他把这种思想内化到整体论的科学观之中,并运用整体论的科学观对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胡居仁儒学思想”。儒家思想是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胡居仁的儒学思想进行研究,就是关于胡居仁对于儒学概念的理解、儒学知识的诠释和历史功用的评价。本论文选取了明初理学大师胡居仁在理气心性、主敬思想、易学哲学、佛道批判、圣贤境界、教育思想和伦理政治等有代表性的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胡居仁关于儒学的理解、诠释和评价方面的文献进行搜集、分辨、整
学位
姚广孝以在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靖难之役”中“论功第一”而闻名于世,同时在宗教、文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也有突出表现,为元末明初的杰出僧人。本文通过发掘与利用姚广孝的诗文、著述,以及碑刻、实录、文集等原始史料,对姚广孝的生平与交往进行了全面研究,对各种以讹传讹的史事进行了考辨,澄清了许多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主要包括:  1.利用新发现的姚广孝所撰《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记》,补充与完善了《相城小志
学位
20世纪总体上却是一个拒斥形而上学而强调分析实证的时代,然而就在人们拒斥形而上学的同时,形而上学对20世纪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新的世纪哲学界的状况已不同于上个世纪,自上世纪以来,先是逻辑实证主义方法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蒯因和斯特劳森都从分析哲学内部开始向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回诉,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最终失去了新颖性。这些都预示了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复兴的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当人们成醉于了学科
“政者,正也”,正天下之不正,合天下之不一,天下一统于居正之王者,而后德位合,名分定,僭越息。好的政治秩序是人人各得其所,各守其分。春秋礼崩乐坏之世,政治生活显露出残酷一面,普遍之僭越乃其表现形式。匡正此无道与僭越,使政复归于正是孔子孜孜以求的。孔门师弟与季氏政权有过多次交往,与僭越者——季氏之交往是正政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交往过程涵摄了僭越与名分、德与位、政与正的问题。僭名越位即是德位之不相称,孔
学位
窥基(632-682),又名“大乘基”,世称“慈恩大师”,是玄奘法师最重要的弟子、唐初法相唯识宗的高僧,法相唯识宗尊其为汉地的第二代祖师。窥基法师参加了玄奘法师的译场,参与翻译了许多佛教经论,是玄奘法师的得力助手和得意门生。在玄奘法师圆寂之后,窥基法师成为了法相唯识宗的代表人物,他对很多佛教经论进行了注释,使得法相唯识宗的教理系统正式确立起来。  由于玄奘法师是一位“述而不作”的佛教大翻译家,他穷
学位
理解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必须把作为"社会存在"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与作为"社会意识"的"拜物教观念"明确区分开来。前者是指在商品世界里,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的形式。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产物,它是指人们把物所获得的社会形式规定性看作物作为物"天然地"具有的属性,从而使物在人们的头脑中神秘化了。也就是说,"拜物教观念"实际上是一种"错认"。有必要把
学位
本文以徐悲鸿的风景油画作为研究个案,在较为充分的文献研究和图像调查的基础之上,采用艺术风格学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徐悲鸿风景油画的统计、考证、归类、动因、创作观、技法、形式语言、风格、民族化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学术研究。之所以将徐悲鸿的风景油画作为选题,一方面是因为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其风景油画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从而成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风景油画发展与探索的个案代表;另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