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就业对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aiy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已是大概率事件。但绝对贫困人口的消除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我国扶贫工作将进入新的阶段,防止返贫和预防贫困应该是未来扶贫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扶贫工作更多地是基于对当前贫困状态的评估结果,属于事后帮扶,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不仅要了解现在谁贫困,还要了解哪些人更容易在将来陷入或保持贫困状态,从而更好地预防贫困的发生,也即本文所讨论的贫困脆弱性问题。实现农村居民脱贫的关键是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脱贫攻坚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以往的研究大多揭示了非农就业对于减贫的正面作用,但分析非农就业与贫困脆弱性关系的文献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以农村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非农就业对于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实证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是一项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社会追踪调查项目,调查样本覆盖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具有全国代表性。本文使用CFPS的2012、2014和2016年的三轮调查数据,建立了一个容量为4983户农村家庭的三年平衡面板数据。将贫困脆弱性定义为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首先使用学界常用的期望贫困的脆弱性测度方法,采用不同的贫困标准和脆弱线对我国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接着,基于测度出的贫困脆弱性结果,分析贫困脆弱性和贫困的区别与联系、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非农就业与贫困脆弱性的关系。最后,使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的异质性。
  本文的分析结论主要如下:第一,无论使用何种贫困标准,2012年到2016年,我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下降的幅度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近年来的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2014年初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更是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与此同时,每年仍有较“高”程度贫困脆弱性家庭的存在,说明不同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存在差距。第二,分析贫困与贫困脆弱性的关系。一方面,无论在哪一年,脆弱性家庭数量均大于贫困家庭的数量。但随着时间的增加,二者数量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这说明我国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贫困脆弱性预测了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经测算,本文通过贫困脆弱性预测农村家庭实际贫困的准确度达到70%以上。第三,家庭在未来的贫困脆弱性状态与基期所处的状态有很大关系,非脆弱性家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未来仍能保持非脆弱性的状态。而对于脆弱性家庭来说,暂时性贫困脆弱家庭更易在之后的年份脱离脆弱性;那些自始至终均处于贫困脆弱性状态的慢性脆弱家庭,在未来易陷入脆弱性陷阱。第四,描述性统计发现,我国农村家庭的非农就业比重逐年上升,大部分参与非农就业的家庭会在之后的时间里保持非农就业状态。初步对非农就业和贫困脆弱性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发现,非农就业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更低,每年减少的幅度更大,就业类型的转变会使得家庭脆弱性发生变化。第五,实证分析进一步发现,非农就业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基准模型的结果显示,家庭参与非农就业能够使3.1美元/天·人和相对贫困标准下量化的贫困脆弱性分别显著地降低1.1和1.5个百分点。同时,在29%的脆弱线下,无论使用何种贫困标准,参与非农就业均能显著地降低家庭成为贫困脆弱家庭的概率。上述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非农就业作用的异质性后发现,非农就业对降低暂时性贫困脆弱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效果明显,在3.1美元/天·人的贫困标准、29%的脆弱线下,可分别使短期和中期贫困脆弱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降低1.0和1.6个百分点,而对慢性贫困脆弱家庭的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慢性贫困脆弱家庭只能从事相对低端的且缺乏必要保障的非农工作,较低的收入无法改善家庭的贫困状况,无法在未来脱离贫困。同时,外出务工能够使3.1美元/天·人和相对贫困标准下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显著降低1.0和1.3个百分点,但非农经营的作用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家庭的非农经营属于“生存型创业”的范畴,难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经营的不稳定程度较高。
  基于上述分析发现,本文政策建议主要如下:一是政府在制定2020年以后的扶贫战略时,仍需对已脱贫人口继续采取扶贫措施,注重预防脱贫人口返贫。二是政府在制定2020年以后扶贫战略时,应多从贫困脆弱性的角度,从事前预防贫困发生的角度发力,而不是仅仅在贫困发生之后进行帮扶。三是政府在制定2020年后扶贫政策时,应因人制宜,对慢性贫困脆弱群体“授之以鱼”,为这部分群体建立稳定的“底线保障”,对于暂时性贫困脆弱群体应当注重“授之以渔”,促进其更多地参与到非农就业中去,为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机会平等的制度环境。四是政府在制定2020年后就业扶贫政策时,应因就业类型制宜,对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多种就业渠道、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等,对非农经营人员多提供融资服务,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
其他文献
货币交易市场与内汇市场是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当前金融市场的重要内容。这两种金融市场的形成以近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为基础,货币流通的区域性和货币的竞争性供给是近代中国货币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产生货币交易市场与内汇市场的基本要件。同时,这两方面的特点也使近代中国的货币市场相对分割,而汇兑市场为地区间的资金流动与货币兑换架起一座重要桥梁,使各地货币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货
学位
已有大量文献对期货市场中的复杂动态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上,当临近交割日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会趋于收敛。不过,实证研究表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动态关系较为复杂,具有非线性特征,二者常常出现较大幅度的背离。另外,价格发现功能是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即期货市场会充分反映基本面信息,期货价格会等于基本面价值。实证研究表明,期货价格波动剧烈,很多时候会与基本面价值相背离。此外,期货价格还表现出波动聚集
学位
铁路作为推动近代世界发展的重要技术变革,不仅促使了19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同时也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1912-1937年),中国产生了丰富的铁路建设运营经验。由于外部形势和内部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频繁变化,中国铁路管理机构及铁路政策均随之剧烈动荡,不同的铁路发展思想从而在政策层面实现并得到检验。在外来铁路发展思想与中国自身铁路发展经验的共
学位
一方面,Nash均衡和合作均衡是标准式博弈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解,过去有很多学者对这两种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且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受Nash博士论文的启发,种群博弈的思想已逐渐被建立起来.2010年,美国经济学教授Sandholm在其著作《PopulationGamesandEvolutionaryDynamics》中详细介绍了种群博弈的模型和相关理论.在已有的种群博弈方面的
学位
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用制度也发生了数字化、电子化的改变。我们将这种以数据为基础、利用数字工具搭建数字化场景、作用于数字经济要素的数字化经济关系,称之为数字信用制度。  受数字技术的影响,数字信用制度在活动规模、制度设计以及功能作用等方面均发生改变。一是数字信用制度形式和资本体量激增。截止2019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P2P网贷行业,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心。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江苏省苏北地区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截止2018年底,苏北地区已有8万多农民工返乡创业,给当地提供了98万人次的就业机会,进一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回迁就业、有效提升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缓解了当地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发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国际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产品生产分工开始深入细化到各个工序之间,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经济发展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收入差距开始增大,收入分配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程度出发,研究其对于工资差距的影响。全球价值链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是否也对我国的工资差距问题有影响
学位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机构升级,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亟需做出调整,国家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作为国家的重心,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多数企业自主创新模式还不够完善,企业研发投入资金紧缺致使企业面临较大的研发风险,那么政府科学合理的干预是尤为重要的。对企业研发投入激励路径的促进作用的研究层出不穷,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作为政府干预企
当今,贫困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我国政府也对贫困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制定了各种致力于解决贫困的政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达到了2.5亿人,贫困发生率为30.7%。2019年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降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也减少至0.6%,到2020年底,中共中央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解决现有贫困标准下的贫困问题。目前,我国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
学位
产业结构的高度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程度,更决定了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质量。近年来,尽管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呈现出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国家及政府部门必须以提升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为重点任务,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力抓手之一,有计划的公共支出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