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新财经类日报国际经济报道现状研究——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为例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一场国际金融风暴席卷世界,这或许算不上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但它带给我国的影响却挥之不去。我们的经济活动从未如此深刻地融入到全球市场当中,美国次贷风波的“蝴蝶效应”引起的巨大海啸,冲击着我国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个体。   读者们渴求信息,他们需要大量的、一手的国际经济信息,他们迫切地希望这些信息及时、专业,具有前瞻性。这是时代赋予媒体人的任务,更是金融危机为国际经济报道带来的机遇!   在新世纪崛起的新财经类报纸,见证着中国加入WTO后点滴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他们将自己标榜为与全球化下的中国共同成长的媒体,就必然要担起推进国际经济报道的重任。   而其中的两份新财经类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与《第一财经日报》,这几年来在国际经济报道上的表现,最为抢眼。前者在07年开始布点全球,并成功通过派驻海外的本报记者,全景式地现场展现了金融危机的演进过程;后者则从04年就开始构筑自己的海外报道团队,以内外协作的方式持续地观测海外各个经济体的变动。信息的及时性堪称一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本文第一次对以上两大报纸的国际经济报道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首先,本文以传播学的方法,对两份日报进行了科学的抽样,形成完整的研究样本,再设定出精确的量化指标,将样本的报道特点予以说明;同时,本文还结合大量报道案例,比较和分析两份样本的报道思路的异同。   本文既进行了样本间的横向对比,以求了解两份日报国际经济报道的各自的特点,寻找共性,发现亮点;还进行了纵向的梳理,思索新财经类日报国际经济报道的未来趋势和合理的操作思路。此外,本文还就这一话题,对两份新财经类日报的各级采编人员进行了访谈。他们中既有一线的采写人员,也有经验丰富的国际新闻编辑,甚至是决定报道思路的编委。因此,本文拿到了一系列独家、一手的研究资料,这其中不仅包括了国际经济报道的实务操作,也包括他们编辑方针的考量,甚至涉及了他们未来国际经济报道的发展战略。   通过研究,本文清楚地发现: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财经类日报国际经济报道地位明显上升,这不仅体现在报道数量的增加上,更表现在编辑方针的进一步细化上。而通过海外报道力量的不断壮大,他们报道的专业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报道范围上能够撒得开,洞悉各个市场的情况;在报道深度上,能够钻得下去,挖掘到核心信源。此外,我国的国际经济报道,开始注重立足中国的逻辑,来审视世界,探究“中国道路,全球价值”。   然而,以上三个方面的推进依然任重道远,这取决于国际经济报道核心读者的成长速度,及报纸自身的专业队伍建设,并最终根植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但这一趋势不可逆转,我国的国际经济报道必将开始一轮新的发展。   当然,本文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人文科学研究中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往往无法取得完美的效果,一些数据的运用,必须通过定性研究加以佐证;同时,原先设想的大范围问卷调查,也因经费及时间限制无法操作。只能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本文将所得出的结果作为辅证部分,置于最后一章,为大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正经历着“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环境保护”的三重挑战,各个领域的矛盾多发也使中国进入到一个高风险的发展时期,各种类型重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
期刊
新媒体时代,web2.0时代、创意时代……全新的传播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面对受众时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做好经营的同时建构品牌价值?如何和消费者有效的沟通?如何在文化创意产业
互联网开启了网络化生存的新时代,也开辟了关于家庭伦理话题讨论和变化发展的新空间。本文所指的传统家庭伦理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婚姻制度建立以前的传统儒家家庭伦
本研究认为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下,以广告传插作为传播效果的研究已经不符合互联网的特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仅是广告信息,当消费者搜寻信息时会同时见到广告、新闻、网友意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是能够传播女性意识的电影,黄蜀芹的《人·鬼·情》是中国女性电影史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女性电影,真实的反应了当代女性的生活境况,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思
读了1999年第3期《保温屋面排汽新作法》一文后,有以下两点不同看法。(1)现行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已规定女儿墙取消挑眉砖作法。(2)把 PVC 管放在保温层中间或结构层上,不利于
审视民国以来西藏的历史,可以发现矛盾主要存在于分裂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而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则可归于曾数次发生的骚乱事件。民国至今历经两代政府,将两代政府治理藏区骚乱事
《昕薇》已跃居女性时尚杂志发行量的榜首,其另类、酷感的服饰风格引起当代青年的追随,并从青年向白领等群体蔓延。本文以该现象为切入点,探究共同符号消费特征,总结其背后所代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