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s8013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了解麻风患者确诊时、治愈后血常规变化情况;研究麻风分枝杆菌表面蛋白ML-LBP21来源多肽对机体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情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奠定基础。[方 法]1.以2008年~2019年在云南省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麻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确诊时以及治愈后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Shapiro-Wilk法对数据进行正态检验,P<0.05时认为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析麻风流行病学特征,比较患者确诊时、治愈后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2.选取麻风分枝杆菌表面蛋白ML-LBP21氨基酸序列中的90bp,以每段30bp的长度分别合成3段多肽,标记为ML-LBP21-N1、ML-LBP21-N2、ML-LBP21-N3。采集2019年~2022年期间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体检健康志愿者的肘部静脉血,从中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分别使用 ML-LBP21-N1、ML-LBP21-N2、ML-LBP21-N3 与 PBMC 体外共培养12小时、24小时作为多肽刺激组,以PBS缓冲液与PBMC共培养12小时、24小时作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多肽刺激组与对照组中CD3+CD4+T淋巴细胞、CD4+GZMB+T淋巴细胞、CD4+Perforin+T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结 果]1.共纳入100例麻风患者进行研究,其中62.0%为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63:1;平均年龄为(45.7±13.5)岁,52.0%的患者年龄分布于31~50岁;54.0%为少数民族;82.0%的患者已婚;78.0%的患者为小学学历,8.0%为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4.0%为文盲或半文盲;69.0%为多菌型麻风,31.0%为少菌型麻风。2.血常规结果显示,麻风患者确诊时白细胞数为(7.65±2.86)×109/L,淋巴细胞数为(1.79±0.63)×109/L,血小板数为(233.72±71.84)×109/L,红细胞数为(4.90±0.89)× 1012/L,中性粒细胞数为(5.25±2.85)× 109/L,单核细胞数为(0.45±0.13)X 109/L,嗜酸性粒细胞为(0.19±0.27)× 109/L,嗜碱性粒细胞为(0.22±0.11)×109/L;麻风患者治愈后白细胞数为(7.94±2.85)× 109/L,淋巴细胞数为(2.06±0.94)×109/L,血小板数为(250.49±69.16)× 109/L,红细胞数为(4.83±0.71)× 1012/L,中性粒细胞数为(5.07±2.98)× 109/L,单核细胞数为(0.46±0.24)× 109/L,嗜酸性粒细胞为(0.26±0.14)× 109/L,嗜碱性粒细胞为(0.02±0.01)× 109/L。其中治愈后淋巴细胞数值较确诊时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细胞确诊时、治愈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麻风表面蛋白ML-LBP21来源多肽与PBMC共培养结果显示,ML-LBP21-N1刺激12小时后CD3+CD4+T淋巴细胞、CD4+GZMB+T淋巴细胞、CD4+Perforin+T淋巴细胞占比分别为(33.32±2.70)%、(1.54± 1.41)%、(1.97±1.22)%,PBS 与PBMC共培养的对照组分别为(33.60±3.00)%、(0.78±0.94)%、(0.92±0.63)%;ML-LBP21-N2刺激12小时后CD3+CD4+T淋巴细胞、CD4+GZMB+T淋巴细胞、CD4+Perforin+T 淋巴细胞占比分别为(29.95±4.57)%、(9.25±6.96)%、(4.28±3.00)%,对照组分别为(29.86±5.20)%、(8.77±7.36)%、(4.51±3.69)%;ML-LBP21-N3刺激12小时后CD3+CD4+T淋巴细胞、CD4+GZMB+T淋巴细胞、CD4+Perforin+T淋巴细胞占比分别为(21.22±7.55)%、(5.79±7.60)%、(2.95±3.29)%,对照组分别为(20.99±6.61)%、(5.45±6.74)%、(2.77±2.63)%。ML-LBP21-N1 刺激 24 小时后CD3+CD4+T淋巴细胞、CD4+GZMB+T淋巴细胞、CD4+Perforin+T淋巴细胞占比分别为(20.88±7.56)%、(18.85±9.12)%、(15.91±1.51)%,对照组分别为(18.98±6.50)%、(7.00±5.83)%、(6.35±4.74)%;ML-LBP21-N2刺激24 小时后CD3+CD4+T淋巴细胞、CD4+GZMB+T淋巴细胞、CD4+Perforin+T淋巴细胞占比分别为(32.35±4.92)%、(5.73±0.35)%、(1.26±3.38)%,对照组分别为(31.09±2.99)%、(6.69±2.46)%、(4.04±0.59)%;ML-LBP21-N3 刺激 24 小时后 CD3+CD4+T 淋巴细胞、CD4+GZMB+T淋巴细胞、CD4+Perforin+T淋巴细胞占比分别为(33.67±5.27)%、(12.51±9.52)%、(9.89±7.86)%,对照组分别为(32.04±4.52)%、(13.64±8.82)%、(11.72±7.17)%。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L-LBP21-N1刺激24小时后CD4+GZMB+T淋巴细胞、CD4+Perforin+T淋巴细胞均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T淋巴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ML-LBP21-N1刺激12小时、ML-LBP21-N2、ML-LBP21-N3 刺激 12 小时、24 小时后 CD3+CD4+T 淋巴细胞、CD4+GZMB+T淋巴细胞、CD4+Perforin+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 论]1.本组麻风患者多为中青年男性、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农民;临床类型以多菌型为主。2.麻风患者治愈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绝对值较确诊时显著上升。3.麻风表面蛋白ML-LBP21的特定序列可刺激CD4+CTLs增殖。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终末期肝病血清钠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Na,MELD-Na)、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 分、血 小 板-白 蛋 白-胆 红 素(Platelet-albumin-bilirubin,PALBI)评分、C
学位
[目 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玫瑰痤疮患者及其治疗后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焦虑状况,从而为本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 法]本研究共纳入123例玫瑰痤疮患者及123例健康对照组,通过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焦虑状况进行调查,并对治疗结束后的玫瑰痤疮患者进行再次评估,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
学位
[目 的]对比观察DEB-TACE联合仑伐替尼(lenvatinib)与联合阿帕替尼(apatinib)在中晚期肝癌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TACE联合两种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给予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的3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访至2020年12月。纳入20
学位
[目 的]探讨分离手术联合椎体成形和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行分离手术联合椎体成形和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的76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术后按原发灶方案继续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2个月、6个月VAS和KPS评分及术前、术后4周ASIA评分的变
学位
[目的]早期发现射血分数保留的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心肌功能及结构异常有利于临床优化患者治疗方案,防治并发症和提高远期预后。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的T1mapping和组织特征追踪(Feature Tracking,FT)技术定量评价射血分数保留的T2DM患者是否存在弥漫性心肌纤
学位
[目的]了解云南地区一所医院的皮肤脂膜炎发病情况,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皮肤脂膜炎的临床与组织病理特征,为皮肤脂膜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线索。[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皮肤脂膜炎的35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整理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不同类型皮肤脂膜炎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以15岁为一组,将不同年龄患者划分为6组。应用统计学软
学位
[目的]分析归纳研究慢性光化性皮炎(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CAD)患者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研究经表皮水分流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与疾病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究干扰素诱导蛋白16(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 16,IFI16)在 CAD 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探讨 IFI16 在紫外线UVB(u
学位
[目的]探讨肥厚性扁平苔藓(Hypertrophic lichen planus,HLP)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及HLP中p53、ki-67、p16的表达情况,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HLP的患者25例,其中男23例,女2例,年龄10-85岁,平均年龄(55.56±17.02)岁。回顾性分析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昆明地区近期儿童头癣病例的临床特点、病原菌构成与药敏、皮肤镜特征,明确本地区儿童头癣感染特征,为儿童头癣临床诊疗与预防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0-14岁头癣病例,用自制调查表收集病例临床信息,进行常规真菌镜检及培养;2.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16例真菌培养阳性病例的致病菌和3株同期收集的来源于成人体股
学位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炎症相关疱病[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综合征(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syndrome,TEN)]患者血清、新发皮损渗出液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2、IL-4、IL-5、IL-8、IL-10、IL-6、IL-12P70、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