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存在论的奠基——海德格尔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致力于追问存在问题,在前期语境中,他试图以时间作为存在领悟的可能性视域,并由此去阐发存在之意义,这就是以时间为存在论奠基。由于《存在与时间》的原有计划遇到困难,以及由于康德对于时间问题的深刻理解,海德格尔转而借助“康德方式”去揭示这一意图,这样就需要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存在论的阐释。当时间成为存在论的根据,就形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或存在论追求超时间对象之方式的颠覆。但海德格尔的前期方式本身还带有形而上学因素,这就促使他发生了前后期的转向。本文的总体论证过程如下:
   第一章,从总体上考察海德格尔的康德阐释的奠基意图。首先,在基本问题方面,通过分析康德的“存在论题”,对《纯粹理性批判》实行阐释的存在论转向,并阐发出以时间(作为纯粹感性形式)为存在论奠基的主题。其次,在基本方式方面,提出前期海德格尔探讨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意向性-超越性-时间性”,并由此出发,显示出“康德方式”在奠基问题上的优越性。最后,从奠基角度来理解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及其所提出的两组总纲性问题,并展现出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入手路径。
   第二章,通过对“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追问进入对奠基的考察,其中心问题是对超越性的追问。对于人类的有限性认识而言,经验直观与经验概念组成了整体的意向性。纯粹直观(时间)与纯粹概念的统一就构成先天综合判断,形成了超越性。而通过对图型论的考察,将表明超越性视域是时间性的,它同时也就是对象性视域(在康德阐释中,对象之对象性就是存在者之存在),这就说明了:时间正是存在得以呈现的可能性条件。
   第三章,在奠基中纯粹想象力具有中心性的地位,那么它与时间到底谁才是奠基之“根据”呢?我们将表明在近代哲学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关于想象力的观点,康德试图统一这两种观点,但为了真正达成统一,只有将纯粹想象力理解为一切人类能力的“共根”。而为了不从共根论“退缩”,又必须引入“源始时间”。最终将表明:纯粹想象力是存在论知识的“根据”,而源始时间是存在论的“源始根据”。
   第四章,要以时间为存在论奠基,还得表明它就是此在的存在意义或源始结构,即“主体性”,将此在阐释为时间性正是基础存在论的基本目标。我们将揭示出在康德的主体性理论中所存在着的矛盾,为了解决矛盾就必须进一步揭示出时间的“源始本质”,即“自身触发”(Selbstaffektion)。由此便能解决康德的矛盾,并表明主体性其实也就是时间性。这一成果同时也就说明了:时间正是存在得以被此在领悟的可能性条件。
   第五章,根据如上阐述,海德格尔的康德阐释成功地达成了以时间性为存在论奠基的目的,但是,他依然没有解决“时间与存在”难题。我们将表明他的前期方式还没有脱离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为了突破形而上学方式,就要继续追问形而上学之“根据”,但这已经不是以“奠基”的名义,而是要对形而上学进行“克服”。我们认为,作为前期方式之最后的与最成功的一次尝试,《康德书》正是这种转向的分水岭。
其他文献
人们对迪昂的整体论已经是耳熟能详,然而对于他的约定论却论述较少。罗伯特·马里奥奇(Roberto Maiocchi)在他对迪昂的《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的评论中认为迪昂是反对约定论的,其理由主要有二:第一是他通过对当时思想背景的考察,认为迪昂著作该书的目的是要反对当时法国甚至欧洲科学界流行的工具主义,约定主义作为工具主义的一种变形也是迪昂所不认同的;第二是出于迪昂自己在书中的论述,迪昂在《物理学
学位
目前,在具体的公共卫生实践领域中,越来越多的道德风险和伦理冲突迫切需要相应的原则和规范加以协调。在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较好地应对相关问题和伦理挑战的同时,有效地对自身的哲学根基和价值基础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公共卫生伦理学本身发展必须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现在,全世界正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期,由于这类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以及高风险性等特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权利与自由,健康与风险,个人
对认知分歧的处理已经成为当前认识论与伦理学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认知分歧问题涉及到我们对证据、证言、信念等认知概念的理解;而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认知分歧本质上涉及的是一个规范性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来自一个认知对等者(epistemic peer)的的认知分歧,以及在认知分歧的基础上,我们应垓如何调整自己本来持有的信念或信念度(credence)。  解决认知分歧的策略大体上说有
学位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逻辑研究从数学、哲学拓展至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自然语言逻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自然语言逻辑作为逻辑学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其目的在于用逻辑系统将自然语言表述为机器可以理解和处理的符号语言,其已经成为现代逻辑学中极具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一类。  论文源于一个熟悉的推理:“蚂蚁是动物”到“大蚂蚁是大动物”。针对
学位
作为数学基础研究的三大派别之一,逻辑主义的发展对数理逻辑的创建以及分析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重走弗雷格的逻辑主义之路,试图以逻辑主义的视角来重新阐述他的思想体系当中最重要的部分,诸如他的逻辑系统、逻辑观、专名理论、概念实在论、意义理论、语言哲学,以及算术哲学等等,并由此阐述作者对一些相关问题的看法。  本文的目的是从弗雷格的逻辑主义的内在要义出发,尽量重新和全面阐释弗雷格的哲学,全
学位
吉藏是佛教中观学说在中国的中兴者,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智顗和净影慧远并称为隋代三大师。吉藏的思想继承鸠摩罗什及僧朗以来的三论学传统,他一生著述颇多,且引用宏广,对三论学主题之外的佛性思想也尤为关注。本文以吉藏的佛性思想及其与智顗、净影慧远等的比较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中观学与佛性如来藏学说可以融通的方式。  论文主要分三部分对吉藏佛性思想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吉藏对佛性本质的界定。
学位
宋苏辙的《老子解》一书,既为北宋老学中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又为宋蜀学中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承前启后,特发扬三教融合的时代精神,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取得了极高的理论成就,影响后世。但对《老子解》一书进行专门的哲学性的文本研究,仍嫌不足,致使此人此书多处附庸地位。本文欲在前人的成果之上,为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文分三人部:一前论,二思想,三比较。  前论部分,略论述了《老子解》的题名、版本流传、卷帙情况,主要
学位
王国维是二十世纪中国中西文化会通的开创者之一,他提出“学无中西古今”论,用中西互释的方法来分析哲学、美学和文学问题,虽然他研究哲学的时间短暂,而且独创性并不强,主要是用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的观点思考哲学问题和解释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但他的哲学研究,却对其文学、美学研究有着奠基的作用,并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王国维的哲学研究在于寻求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具体说来是寻找欲望的解脱之方,但总的说来
学位
本文使用了现代西方美学中保罗·利科的隐喻理论对希伯来语圣经《诗篇》中的隐喻进行了文本分析。通过对隐喻在语词-符号学领域、句子-语义学领域以及文本-诠释学领域中的功能进行分析,本文将《诗篇》中的隐喻,按照隐喻焦点词的意义,整理归纳为关于“神-我”关系、“神-他”关系、“他-我”关系、“它-神”关系的四大类别,并且详细说明了它们是如何在隐喻陈述的过程中,通过相关联的常识系统的作用,将语义更新带入其第一
本文主要探讨《乐记》的人性论思想以及它提出的“乐以和其性”的命题。本文认为正是在此基础上《乐记》较为详尽和合理地回答了其它先秦儒家经典中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即音乐为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教化人心、陶冶性情的功能。  通过分析《乐记》文本本文认为这与《乐记》对人的性和心的认识有关。我认为《乐记》中的性是一种“血气心知”之性,一种能够产生情感的的禀赋和能力。此性中有一种原本的血气平和的状态。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