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论欲及欲之解脱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30604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是二十世纪中国中西文化会通的开创者之一,他提出“学无中西古今”论,用中西互释的方法来分析哲学、美学和文学问题,虽然他研究哲学的时间短暂,而且独创性并不强,主要是用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的观点思考哲学问题和解释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但他的哲学研究,却对其文学、美学研究有着奠基的作用,并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王国维的哲学研究在于寻求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具体说来是寻找欲望的解脱之方,但总的说来,他是因疑惑始、以怀疑终,没有最后寻求到人生宇宙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而满足于文学美术给予人的暂时的安宁。王国维哲学深受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影响,把“欲”作为他哲学研究的中心,他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称为“生活之欲”,认为“生活之欲”是人生世界的根本,同时也是造成人生痛苦和罪恶的根源,超脱于“生活之欲”是人生唯一的出路,王国维所谓解脱就是指超脱于”生活之欲”而言;但经过对叔本华哲学的研究和反思,王国维得到的结论是彻底的解脱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叔本华的意志否定说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叔本华所说的解脱并非真正的解脱,意志是世界的本体,人与万物共此一“意志”,因而个体的人对意志的否定并不能否定作为本体的意志;第二,所谓解脱,是要否定意志或欲望,但求解脱的欲望也是一种欲望,这种欲望不能否定自身。同时王国维也深受尼采的影响,提出“知力意志”和“势力之欲”,作为审美的主体。他把审美作为人们解脱痛苦的良方,虽然他和叔本华一样,认为美只能让人暂时从”生活之欲”中解脱出来,而不能让人获得永恒的解脱,但因王国维怀疑彻底解脱的可能性,他更多地强调审美在解脱中的作用,所以他在1908年之后转入对文学和美学的研究。王国维在他美学的代表作《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无我之境”可以说是提出的人生解脱的美学方案,“无我之境”的美学境界是王国维提出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其他文献
对突现理论的研究是科学与哲学及其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讨论十分热烈。继英国突现主义学派开创突现理论的研究先河并引发了关于突现的第一次论战之后,突现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心灵哲学中形成一个重要的派别,在解释心-身关系这个心灵哲学的基本问题方面发展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研究进路。二是在本体论哲学中,力图建立一个层次本体论的世界图景,揭示出各学科从不同层次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
学位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十九世纪一个令人钦佩的人物,他的道德哲学造就了一种丰富、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当代许多伦理学家和政治学家常常返回到他的思想中去寻找启发。可是密尔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常常被指责相互冲突,并且引发了关于功利原则与自由原则之整合问题的持久争论。本文就是针对这一争论的主题展开论述的,想以绵薄之力为密尔的整合工作做出辩护。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一反过去把目光仅集中于
学位
本文讨论爱尔兰近代早期哲学家巴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的重要著作《海拉斯与菲洛诺斯的三个对话》中的颜色理论的一致性问题。文章首先论述了巴克莱的颜色理论,并指出颜色理论的一致性问题;继而细致地分析和评论近期两位研究者对此问题的相反回答;最终得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和一点后续的推断。文章的结论是:巴克莱的这种颜色理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不见得能被多数人接受。
学位
人们对迪昂的整体论已经是耳熟能详,然而对于他的约定论却论述较少。罗伯特·马里奥奇(Roberto Maiocchi)在他对迪昂的《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的评论中认为迪昂是反对约定论的,其理由主要有二:第一是他通过对当时思想背景的考察,认为迪昂著作该书的目的是要反对当时法国甚至欧洲科学界流行的工具主义,约定主义作为工具主义的一种变形也是迪昂所不认同的;第二是出于迪昂自己在书中的论述,迪昂在《物理学
学位
目前,在具体的公共卫生实践领域中,越来越多的道德风险和伦理冲突迫切需要相应的原则和规范加以协调。在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较好地应对相关问题和伦理挑战的同时,有效地对自身的哲学根基和价值基础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公共卫生伦理学本身发展必须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现在,全世界正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期,由于这类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以及高风险性等特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权利与自由,健康与风险,个人
对认知分歧的处理已经成为当前认识论与伦理学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认知分歧问题涉及到我们对证据、证言、信念等认知概念的理解;而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认知分歧本质上涉及的是一个规范性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来自一个认知对等者(epistemic peer)的的认知分歧,以及在认知分歧的基础上,我们应垓如何调整自己本来持有的信念或信念度(credence)。  解决认知分歧的策略大体上说有
学位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逻辑研究从数学、哲学拓展至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自然语言逻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自然语言逻辑作为逻辑学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其目的在于用逻辑系统将自然语言表述为机器可以理解和处理的符号语言,其已经成为现代逻辑学中极具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一类。  论文源于一个熟悉的推理:“蚂蚁是动物”到“大蚂蚁是大动物”。针对
学位
作为数学基础研究的三大派别之一,逻辑主义的发展对数理逻辑的创建以及分析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重走弗雷格的逻辑主义之路,试图以逻辑主义的视角来重新阐述他的思想体系当中最重要的部分,诸如他的逻辑系统、逻辑观、专名理论、概念实在论、意义理论、语言哲学,以及算术哲学等等,并由此阐述作者对一些相关问题的看法。  本文的目的是从弗雷格的逻辑主义的内在要义出发,尽量重新和全面阐释弗雷格的哲学,全
学位
吉藏是佛教中观学说在中国的中兴者,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智顗和净影慧远并称为隋代三大师。吉藏的思想继承鸠摩罗什及僧朗以来的三论学传统,他一生著述颇多,且引用宏广,对三论学主题之外的佛性思想也尤为关注。本文以吉藏的佛性思想及其与智顗、净影慧远等的比较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中观学与佛性如来藏学说可以融通的方式。  论文主要分三部分对吉藏佛性思想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吉藏对佛性本质的界定。
学位
宋苏辙的《老子解》一书,既为北宋老学中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又为宋蜀学中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承前启后,特发扬三教融合的时代精神,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取得了极高的理论成就,影响后世。但对《老子解》一书进行专门的哲学性的文本研究,仍嫌不足,致使此人此书多处附庸地位。本文欲在前人的成果之上,为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文分三人部:一前论,二思想,三比较。  前论部分,略论述了《老子解》的题名、版本流传、卷帙情况,主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