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y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创新是影响一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文化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关键就是要实现文化创新发展。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创新思维,深入挖掘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对于推动当前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通过梳理邓小平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时代要求与实践动力,分析了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的形成条件。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文化创新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思维方法、基本途径和价值判断,构成了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章总结了邓小平文化创新思想的重要特征与启示。总之,邓小平的文化创新思想是我国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原因,公民意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迟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就其发展过程来说,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的30年,逐步构建起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是公民意识教育比较薄弱,可以称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沉寂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改革开放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也随之兴起;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我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使得高校贫困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贫困生现象日渐突出,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贫困生问题。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了以“奖、助、学、贷、勤、补、减”和绿色通道等为内容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为其提供了确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
学位
当今世界以民族国家为主要构成单位,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就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主题,而民族平等既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民族平等的讨论和研究被学界和政界所关注。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内容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思想内涵是本研究的主
学位
当今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是矛盾纠纷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从性质上看,因各种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矛盾纠纷,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历史经验证明,社会矛盾突出,纠纷增多,仅靠司法手段不足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中国如此,法治发达的西方国家亦如此。因此,创新调解机制,完善调解制度,是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出发,综合运用历史的、实证的、比较的以及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中国
学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大学校园里盛行,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高校的教育主体,正处在价值观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敦促其取得优秀成绩不仅对他们自身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幸福问题,在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下幸福指数、幸福模型等概念逐步成为人们考量生活状况的因素之一。  然而,在教育方面,对关注学生的幸福诉求的关注还很缺乏。首先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落实到学校的学生工作中去,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涉及了幸福教育,但如何系统全面的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还需要探讨。
学位
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场所。近几年市民居住环境的开发主要是以宜居、生态、和谐为标准,一个个宜居小区的拔地而起,构筑了新时代的社区生活环境。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都能在社区里充分的展现出来,社区居民所呈现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城市文明、和谐的有力依据。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掌握基本的社区建设理论,通过案例分析与社会调查的方法深入到沙市区各街
学位
自建国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民族化的发展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必须与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深入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进一步提高教育客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吸纳并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概念首次出现,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马克思提出马克思主义以来便开始有所发展。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①由此可见,马克思己经预见这一理论能够大众化,而后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能够掌握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大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
慈善是基于道德调节的第三次分配方式,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中国慈善实践快速发展和中西方慈善伦理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深入,迫切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伦理进行深入研究。  纵观古今中外的伦理思想,慈善事业的伦理根据可谓纷繁复杂。差异与同一是慈善事业存在的现实前提与本质根据,慈善作为协调差异与同一的一种方式,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