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目木本分支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g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耳草目(Saxifragales)早期分化经历了快速辐射,系统发育关系长期难以解决。其中,最具争议的是木本分支(woody clade)的系统发育关系,即蕈树科(Altingiaceae)、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虎皮楠科(Daphniphyllaceae)和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了进一步解析木本分支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1)分析了木本分支56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涵盖金缕梅科15属41种、蕈树科单属8种、虎皮楠科单属5种、连香树科单属2种;(2)以芍药科8个物种为外类群,基于木本分支和芍药科78个共有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3)基于最大似然树的拓扑结构估算了木本分支的分化时间;(4)结合形态学和核转录组系统发育研究讨论了木本分支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基因组分析本研究中虎耳草目木本分支的叶绿体基因组均为一个大单拷贝区(LSC)、一个小单拷贝区(SSC)和两个反向重复区(IR)组成的闭合环状四分体,结构高度保守。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8,149 bp–160,861 bp,GC含量为37.7%–38.2%。每个叶绿体基因组包含单拷贝基因115个,其中,蛋白编码基因81个,t RNA30个,r RNA 4个,无基因缺失和明显的结构重排。在所有物种的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中,仅发现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des)的ycf15基因为假基因。四个科叶绿体基因组的交界区相似,反向重复区没有出现明显的扩张或收缩。非编码区的序列差异是木本分支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2.系统发育分析基于木本分支56个物种、芍药科8个物种(外类群)的78个共有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木本分支4个科互为单系,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蕈树科,(金缕梅科,(连香树科,虎皮楠科))),获得了较高的支持(PP≥1.00,BS≥80%),但该关系与核转录组的系统发育关系不一致。本研究认为古杂交可能导致了木本分支的核质冲突,但该推论需要验证。金缕梅科的4个亚科互为单系,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马蹄荷亚科Exbucklandioideae,(壳菜果亚科Mytilarioideae,(双花木亚科Disanthoideae,金缕梅亚科Hamamelidoideae)))。金缕梅亚科中,本研究采样的5个族互为单系,(檵木族Loropetaleae,蜡瓣花族Corylopsideae)和(秀柱花族Eustigmateae,(金缕梅族Hamamelideae,银刷树族Fothergilleae))是姐妹群。然而,基于核转录组的系统发育研究显示银刷树族为并系群。本研究对银刷树族取样不全,无法推论两个族真实的系统发育关系,后续研究应对金缕梅亚科全面取样,以探讨该亚科的族间关系。银刷树族中,蚊母树属(Distylium)、假蚊母属(Distyliopsis)、银缕梅属(Shaniodendron)和水丝梨属(Sycopsis)并不互为单系,结合形态和细胞学证据,本研究认为四个属的分类界定不合理,不完全谱系分选和杂交是否对其产生影响则需进一步的分析。3.分化时间估算基于最大似然树的拓扑结构,以连香树科(55.8 Ma,干群)、蕈树科(89.3Ma,干群)和金缕梅亚科(83.5 Ma,冠群)的化石年龄分别标定时间节点,估算分化时间。结果显示,木本分支的冠群在晚白垩世(Upper Cretaceous)早期(92.76–89.13 Ma)分化;金缕梅科、蕈树科、虎皮楠科和连香树科的冠群分别在晚白垩世中期(88.46–84.07 Ma)、始新世(Eocene)–中新世(Miocene)(50.81–9.53 Ma)、渐新世(Oligocene)–中新世中期(30.65–8.08 Ma)和中新世末期–更新世(Pleistocene)(6.82–0.09 Ma)分化。木本分支各属的冠群均在中新世(23.03–5.3 Ma)强烈分化。化石和分子证据表明木本分支四个科的谱系古老而现存物种年轻,本研究认为该现象与木本分支频繁的物种灭绝有关。蜡瓣花属的进化历史表明木本分支的物种分化和灭绝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其他文献
在被子植物中,交配系统由异交向自交的转变频繁发生,但专性自交的物种仅占10~15%。自交物种多次起源,却很少能长期存留,有学者提出自交物种的“进化盲端假说”,认为自交是生物进化的死胡同。交配系统转变为自交,在基因组水平会留下特定的遗传效应,长期维持自交的物种,其表型也会因为繁殖资源投入降低发生一系列转变。在报春花属中,通常认为异型花柱以异交为主,在异型花柱中的特殊表型同型花住类群通常以自交为主。本
学位
种子内生微生物定居在种皮、胚、胚乳等生态位,不仅能直接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建立,还能通过产生次生代谢物来防治植物病害,有少数微生物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也会有不良影响。目前,对种子内生微生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水稻、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上,而关于石漠化区域内植物种子内生菌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云南省石漠化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土壤接种剂是治理石漠化,促进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方法之一。土壤接种剂中含有多种植物的种子,
学位
翼齿六棱菊(Laggera crispata),菊科六棱菊属植物,常见于中国西南地区。因植物全株具有浓郁的臭味且具有药效,在云南民间俗称臭灵丹。臭灵丹在中国民间有近千年的药用历史,多使用混合物入药,主治包括伤风、退热、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同时也用作香薰、精油等。臭灵丹中主要活性成分臭灵丹酸及其衍生物属于倍半萜烯类酸,目前这类化合物仍依赖传统植物有机溶剂提取方法来获取,但其具有耗时、效
学位
生物体胚胎的形成,首先形成生殖质,经由原始生殖细胞特化、迁移、归巢形成性腺,期间发生生殖细胞增殖和减数分裂、配子成熟等过程。其中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作为个体遗传物质的携带者,是生殖细胞发育及配子发生的关键因素,原始生殖细胞PGCs产生、扩增、迁移过程调控异常会造成个体不育、相关出生缺陷、或癌症。斑马鱼PGCs的发生由母源携带及自身细胞转录翻译的RNA及蛋白共同作用来调控,其过程受到多种RNA结合
学位
目的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百日咳临床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获得百日咳临床分离株的主要毒力蛋白基因型,探究云南西双版纳百日咳临床分离株与国际流行的百日咳博德特氏菌、中国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株(CS株)之间的同源关系。进一步比对百日咳临床分离株和现用疫苗株感染小鼠的感染特征差异,研究现用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对百日咳临床分离株产生的免疫保护效果,为筛选新的疫苗候选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采用Nanopore测
学位
Spiroaxillarone A是从鞘苞花(Cyanotis axillaris)中分离得到的一类具有独特对称螺二萘结构单元的天然产物,其具有显著的抗疟活性(IC50=2.32μM,against Plasmodium falciparum)。我们课题组开发了一条spiroaxillarone A的仿生合成路线,关键步骤包括:分子间乙硫醇对α,β-不饱和酮的加成、邻苯醌的双1,4-Michael
学位
近年来关于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化酶(CCDs)降解类胡萝卜素的机制及其产物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产物是形成香气的重要物质,另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抑菌活性。虾青素(Astaxanthin)作为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最终产物,抗氧化能力最强,目前人们对CCDs参与的虾青素降解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筛选到能够裂解虾青素的CCDs,同时探索CCDs对虾青素的作用机制和反应的产物,
学位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全球每年约有20万婴幼儿感染RV后因重症死亡。RV感染导致的疾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且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疾病经济负担。至今没有特效药物治疗RV感叹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现使用的疫苗证明可以预防RV感染,降低重症病死率。RV有多个血清型及亚组,依据其组抗原目前至少发现A-G七个亚组,其中A组是引起人类感染致病的主要组,同时根据
学位
湖泊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在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湖泊细菌多样性能够更好地认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湖泊生态系统,为开发利用湖泊微生物资源提供指导。本研究以中国西南部的高原淡水湖泊滇池及洱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的纯培养法和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多样性及其分布;对纯培养分离得到的具有抗生素合成潜力的小单孢菌属(Mic
学位
蜜蜂(Apis mellifera)是常见的社会性昆虫之一。在蜂群中,工蜂和蜂王均由二倍体受精卵发育而来,二者基因组高度相似。然而,这两种雌性级型在形态、生理、行为、寿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蜂王主要负责繁殖以及通过分泌信息素来维持蜂群的稳定。工蜂则承担了除生育以外的绝大多数工作,并且它们的职责通常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例如刚出房的工蜂在巢内从事哺育幼虫的工作,而年老的工蜂在巢外采集食物。雌性蜜蜂的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