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祛魅”——重新理解伯恩施坦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shha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以来伯恩施坦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教父出现在理论视野和现实语境中。鉴于伯恩施坦在东西方社会主义理论中截然不同的异质评价和当代社会规划中的标杆意义,重新审视伯恩施坦的理论观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对于厘清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歧与诠释标准以及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条件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伯恩施坦较之于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理论的重新理解和阐释以及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与规划的“特色”与“重点”之处在于:一、对马克思理论中黑格尔辩证法因素的“警惕”和“戒惧”;二、所谓“民主”、“白由”、“法治”等现代普世价值、制度规范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的思考和探索;二、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伦理维度”的“重视”和“强调”;四、对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布朗基主义”来源的深刻关注和批判。显然,其理论话语缺乏系统论证和对马克思原典的深度解读,而且其政治方案已经背基本离马克思主义,但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客观上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视野,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析、论述和批判来揭示后革命氛围中伯恩施坦的理论观点、历史局限及其正反两个方面的启示意义,并从总体上对伯恩施坦的主要理论观念和实践措施进行了概要式的历史复原批判和当代性的反思,以便从其理论体系的感性表象中挖掘出合理内核。本文依循伯恩施坦的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的论述体例和内在理路展开。第一章导论从伯恩施坦的历史命运和问题意识入手指出重新理解伯恩施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章着重分析伯恩施坦对马克思哲学的批评性论述以及作者依据解释学所做的理论回应;第三章将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措施置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深入的背景分析和前提澄清来展现这一理论所蕴涵的局部合理因素和实践意义;第四章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立场来阐发伯恩施坦理论对中国的批判性借鉴意义。文章在客观地肯定伯恩施坦的一定的历史与理论贡献的同时,着重批判性地指出其在第二国际占主流色彩的经济决定论背景下理论反驳的时代局限及其自身理论构建的逻辑缺环。
其他文献
中国哲学关注现实生活,关心人生,因此情感作为中国哲学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在中国传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哲学就是情感哲学。在先秦时期各大思想家之中,孔子无疑是最具有魅力的一位,他对情感之解读内化为儒家社会生活的心理基础,因此本文选择了孔子的“情”作为研究对象。  情或情感要素在孔子的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孔子面对“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以仁爱的情感为出发点,提出了各种道德实践的要
学位
张宇初,有“道门硕儒”之称,著有《岘泉集》(十二卷)、《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及众多诗文序论,颇为方内方外之士所敬重,卿希泰在《中国道教思想史》第三卷中就明确指出,在元末明初的道教中,张宇初是一个较有思想创建的著名人物。  张宇初的著作体现出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且思想鲜明的特色。总体来讲,他虽未提出崭新的道教理论和方法,但却旁通儒释,对哲学、修道、美学等各方面均有所阐述,并
学位
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结束了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无政府主义先后成为影响意大利工人运动的主要思潮。直到19世纪8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才开始在意大利国内传播,并逐渐成为指导工人阶级运动的思想武器。在此过程中,意大利本土的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积极参与第二国际的活动,与各国社会民主党保持联系,并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其作品在当时也
自西周晚期始,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和周朝内部各诸侯国之间的连年征战,中国社会进入长达数百年的动荡时期。长期的动荡,造成各诸侯国中百姓死亡丧乱,流离失所,社会人口急剧下降,社会财富极度贫乏。显然,传统中国社会主张“德治”、“礼治”的治国方略已不能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各诸侯国只能采取新的施政策略以图打败外族的入侵,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在此基础上,孔子上承尧舜之道,近接文武周公之德,在总结了
学位
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作为人类自我组织与管理的工具而出现的,本身从价值维度上看应该是中性的,但因为是善者为了善的目的而行使的,因而也使其被赋予了善。但当“特殊的公共权力”随阶级、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后,就有了善恶各异的表现,其善恶之根本还是因执权人之善而善、执权人之恶而恶。权力异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权力异化现象使研究权力异化的原因及寻找权力向善的条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孙·拉斐尔·赫尔施是19世纪德国犹太教新正统派主要创始人和提倡者。在犹太教育中,赫尔施主张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应当兼施并举、融为一体,他曾以“兼及‘天下通道’的《托拉》”对此进行了概括。这种教育思想实质上就是一种面对现代性的犹太宗教教育。研究赫尔施的教育思想对于认识和理解19世纪德国犹太教育思想的变化与现代正统派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首先指出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和论
学位
客观性(objectivity)概念是表达和评判世界的实在性与知识的真理性的关键标准。关于这个概念,一个根本的诱惑是设定一个人类认识和行动之外的“实在”来保证客观性。然而,这种形而上学的客观性概念面临着很多荒谬的结论。作为对其的一种回应,感觉材料理论提出,无法把握那些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而只能从直接显现的感觉(sense)与知觉(perception)中找到经验知识得以奠基的基础。但
20世纪初,古典经验主义借助逻辑和数学的力量获得了新生,现代经验主义哲学家重新开始以经验为基础,借助分析的力量寻求确定性的知识。感觉材料论正是现代经验主义的典型代表,它继承和发展了近代时期的哲学精神,主张知识应该建立在一个确定无疑的基础之上,逻辑是从这个基础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然而,看似合理的认识方式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赖尔、奥斯汀、塞拉斯在内的一批语言哲学家对感觉材料论进行了批判,
学位
本文是从梅洛-庞蒂在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展现的“世界”概念着手,梳理“世界”概念的演变,希求能够借此窥探梅洛-庞蒂思想的内核,并进而阐明“世界”概念正是梅洛-庞蒂思想的“珍宝所”。如何来体现梅洛-庞蒂对“世界”概念的重视呢?本文选了梅洛-庞蒂前后三个时期的代表性论著来说明。它们是《知觉现象学》、《知觉的世界》、《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以此为依据,这篇论文分成了三个核心章节进行阐述。  首章是围绕
学位
亚里斯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求知起源于人对于世界的困惑。从远古时代到今天,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许多困惑都已烟消云散。从神话寓言、经验总结、哲学思辨、再到科学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全面和精确。在人类知识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研究几乎渗透到一切存在领域。在所到之处,它驱除神话和寓言,以精确清晰的语言取代混沌笼统的玄思,用统一的理论解释繁复的现象。然而,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始终顽强抵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