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变状态下混凝土累积损伤本构规律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i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抗震设计理论充分利用了结构在保持竖向承载力前提下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及塑性耗能能力,这使得结构在强震下的非弹性动力反应表现为一个使各个构件以不同程度进入构件屈服后状态的多次正反向交替随机变形历程。为了较准确模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这种动力反应,国内外研究界在近20 年内逐步探索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这种反应过程中的滞回特征以及钢材和混凝土在不同应变状态下的多次重复受力本构模型和损伤累积规律。混凝土在偏高应变状态下的损伤累积特征,或称低周疲劳特征,虽与多年来研究的混凝土在一般工作应力状态下的高周疲劳特征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至今仍未见有对混凝土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的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报道。同时高周疲劳问题研究中使用的在设定的力或应力的上下界限之间重复受力的试验方法(定应力幅或变应力幅)已无法用于混凝土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因此,从应变增大到接近对应于峰值应力的应变ε0 时起,看来就已经有必要改用在设定的应变界限之间重复受力的试验方法(定应变幅或变应变幅)。为此,本文改用在设定的应变界限之间重复受力的试验方法,完成了中等强度混凝土在以不同程度超过e0(e0 为与峰值应力对应的应变)的定压应变上限条件下的等应变幅多次循环加载试验和混凝土在逐步增大压应变上限条件下的变压应变幅多次循环加载试验,获得了疲劳试件在不同的等应变幅和变应变幅加载工况下达到不同损伤状态时完备的循环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数据和试件的初始静载轴压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在循环至一定周数后有损试件再加载轴压破坏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同时研究了混凝土材料在循环加载过程中的疲劳应力、单周割线刚度、单周最大应变和单周滞回能以及损伤过程中特征状态点等几方面的性能劣化规律。本文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往假定的混凝土卸载-再加载本构模型作出重要调整,以反映加载历史对混凝土在滞回过程中的强度、刚度退化和滞回耗能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混凝土材料在任意加载模式下的本构模型,同时编制了与该模型对应的混凝土材料应力-应变反应分析程序,对本文所进行的两类循环加载试验进行了对比模拟分析,初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任意加载模式下的本构模型的有效性,并为今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材料本构模型。
其他文献
本文以秦沈高速铁路振动测试结果为依托,分析高速铁路交通所产生的地面振动和结构振动的传播规律,评价高速铁路振动对环境的影响。选取单自由度系统来模拟单层(或多层)建筑
隔震技术是目前在减控震技术中最为成熟的,从实际强震观察和试验研究来看,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不论是建筑,还是桥梁或渡槽采用隔震手段,共同的特点是在强震过程中以隔震装置(支座
在国家住宅产业化政策的指引下,预制剪力墙结构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研究的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半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其中,墙板的预制部分由两层侧墙板
继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性能研究之后,对于网壳结构的动力破坏研究及倒塌机理分析最近几年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单层球面网壳结构作为一典型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形式,其动力破坏
劲性搅拌桩是通过在搅拌桩内加入加强芯材而形成的一种新颖的桩体,其具有施工方便和造价低廉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加劲水泥土地下连续墙和砼芯水泥土桩两种劲性
由于交通运输日益繁忙、运输车辆的吨位和轴重的增加,自然灾害的破坏、原设计标准偏低以及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许多服役桥梁正逐渐成为病桥、危桥,修补、补强桥梁结构已成为土
现行抗震规范给出的侧向力分布源于弹性分析。强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弹性层剪力分布与弹塑性层剪力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弹性层剪力分布无法准确预测结构的变形和内力。本
目前,确定桩的承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桩的竖直静载试验。桩的静载荷试验通常有两种加载方式。当单桩竖直承载力较小时,采用堆载方法。当单桩竖直承载力较大,堆载难以实
大量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分析证实,网壳结构往往会由于对初始缺陷的敏感性,而在小幅初始缺陷作用下导致明显的极限承载力下降。因此,网壳的缺陷敏感性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人员的
本文针对天津市不同的土层,取得了大量土样,对天津市20m深度范围内的典型土层在高水灰比条件下的水泥土的力学行为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天津市SMW工法的设计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