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吟人的呐喊与思索——司马文森桂林时期创作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sh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文森1939年5月中旬抵桂,直至湘桂大撤退才离开。旅桂期间,司马文森作为共产党的文化统战工作者,为促进桂林抗战文艺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诸多贡献。同时,司马文森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是创作的丰产期与艺术的成熟期。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文森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显示了人与城深层的“互动”关系,桂林的诸多影响促进了其艺术的成熟,而司马文森也在创作中书写着桂林,由流寓所致的地域性特征在其创作中较为显著。论文基于地理空间与作家及其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思路,从流寓的时空背景、地域空间的书写、生命意识的阐释以及独特的艺术审美等四个维度,深入挖掘司马文森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论文分四部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阐明司马文森与桂林文化城的特殊关系。司马文森与桂林的邂逅可谓“雨季”相逢。司马文森迫于战争的形势流寓至多雨的桂林,此时的桂林文化城正处于繁荣时期,桂林开放活跃的文化环境为司马文森等文学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滋润着青年作家的文学生命。受桂林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司马文森将桂林雨季的特点及其思考渗透在文学创作之中,“雨季”这一具备桂林地域特色的自然现象成为了他表达生命体验的重要媒介。第二部分分析司马文森桂林时期创作中的地域书写。跨地域的流寓经历对司马文森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同城市的生活经验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司马文森桂林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呈现了对两个城市交替的书写,旅桂初期,司马文森刻画着广州的战时图景,在创作中形成“广州情结”;随着桂林生活经验的累积与桂林人事物的感官刺激,司马文森逐渐转向对桂林的书写,在文本中生成独特的“桂林想象”。广州和桂林这两座城市在司马文森的文本中呈现截然不同的形态,彰显了他对每一座城市的独特理解,也传达出他对战争、人生和人性的思考。第三部分解读司马文森旅桂时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司马文森这一时期的抗战文学中最显著的内容是对青年生命的呐喊与女性生命的思索,对这一内容的演绎渗透了他强烈的生命意识。司马文森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对时代青年与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一方面探索青年一代的成长道路,激励青年一代的抗战热情,展现抗战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揭露女性生命的伤痛,反思女性的悲剧命运,鼓励女性挣脱枷锁,激发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第四部分论述司马文森桂林时期文学的创作技巧。司马文森的文学是有力量的文学,从形式层面来看,他文学的力量感主要来自悲喜交织的张力和“史家意识”的厚重。司马文森常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营造悲喜交织共生的审美艺术张力。同时,他旅桂期间“史家意识”逐渐清晰,“史家意识”的创作观念影响了创作技巧的选择,创作技巧加重了文学作品的厚重感。
其他文献
现今中国传统村落物质形态逐渐灭失的大趋势几乎无法逆转,如何有效研究和保护这些多样性的历史创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福建地区种类繁多、形态丰富的传统村落民居历史遗留为解读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建筑艺术、乡族生活、族群矛盾乃至政治意志等,提供了相当充足的样本。以往对福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他们多数以个案或局部地区的村落与民居研究专题的形式呈现,其中也有关注空间背后的文化成因,但仍然缺乏确凿的说
学位
“A也是B”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构式,本文将其鉴定为认知肯定构式,用来表达说话人对已有的、潜在的、想象的认知否定“A不是B”的一种认知肯定。本文基于互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互动的视角,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A也是B”构式进行全方面考察。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A也是B”构式,接着对构式构件和有关构式的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了选题的相关研究现
学位
乡村初中教师的知识共享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其专业水平的发展,也会影响其队伍的建设。因此,乡村初中教师知识共享十分重要。必须重视乡村初中学校建设和乡村初中教师的发展,但目前乡村初中学校的教师在知识共享的认知、意愿、能力、组织环境、途径与方式、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在论述乡村初中教师知识共享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对前人研究进行了评述,进而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主要
学位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新的历史任务,新时代的教学督导肩负着督促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使命。地方师范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基础教育领域输送大量师范人才,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因此,研究地方师范院校教学督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激励理论和反馈控制理论为理论指导,以地方师范院校X大学为案例,运用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开展研究。研究
学位
当前称呼语的研究多集中于一种语言的个例分析和整体研究,其不对称的考察有更大的研究空间。此外,“X哥/弟”的研究也集中于称谓语的个例或共性考察,基于称呼语角度的个性分析更有研究价值。有社会,就有称呼。为了帮助交际者更好地展开会话,进一步补充称呼语和“X哥/弟”的研究,探讨称呼语“X哥/弟”不对称表现和背后的原因很有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涉及选题缘由及意义、称呼语的界定、研究现
学位
理查德·舒斯特曼以新一代实用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用主义艺术理论,对艺术定义、审美经验以及通俗艺术等进行了相关的理论阐述,给当代的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思路。论文以舒斯特曼实用主义艺术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从思想渊源、基本内涵、理论构成、批评实践与理论反思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学理研究。第一章梳理了舒斯特曼实用主义艺术理论的思想渊源。作为美国本土哲学的传统实用主义根基,论文分析了以查
学位
对可靠性产品做定时截尾寿命试验可以缩短试验时间,但如果选择的截尾时间t0不恰当,会使产品失效数太多或太少。若大量产品在截尾时间t0退出试验,会对统计推断的精度产生重大影响,而区间删失数据可以定时检测区间内的失效个数。因此本文考虑如下的混合区间删失试验:如果在截尾时间t0之前的失效次数达到预设数量,其它未失效的产品全都退出试验,那么在t0之前获得具体观测数据,在t0之后获得一个区间删失数据,这时即定
学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人们需要以更加谨慎的态度选择相信什么,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估。我国正从发展中国家向创新型国家进行转化,急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以高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这导致大部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翻转
学位
秦似是一位多栖作家,文学创作涉及散文、杂文、戏剧、小说、诗词和翻译等多个领域,但一直以来,秦似的杂文创作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秦似的杂文创作从1940年到1986年,跨度较大。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秦似的杂文从未缺席,并且秦似的杂文创作内容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可以说,秦似是一位与时代共同成长的文学家。秦似的杂文创作形式多样,有随笔、评论和感想等多种样式,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学位
近年来,在各大新闻及网络媒体上,青少年网络暴力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经由网络词条和新闻关注度进行搜索,不难发现,青少年网络欺凌事件发生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网络骂战、网络“社死”现象、网络骚扰、校园欺辱图片及视频的传播等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时有发生,已俨然成为校园暴力新的一种模式。据中国社科院调查,近三成的中学生都曾遭遇过网络暴力辱骂。中学生网络暴力,在发生的频率上呈高频化、信息化;发生形式具有多样性、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