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树脂/热塑性聚合物共混体系反应诱导相分离形成形貌结构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q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体系的基础科学研究要求为背景,本论文通过显微观察和倒易空间统计分析等手段相结合,研究了在反应相分离中分相的动力学过程和形貌结构的发展。共研究了三种热塑性树脂与环氧树脂共混的体系,其中以含氟聚酰亚胺(6FDA-MDA)与环氧树脂(DGEBA)共混体系的研究为主,固化剂为芳香胺类DDS。在较宽的聚酰亚胺浓度范围(w=0.05~0.50)内,发现了三种类型的形貌结构。在聚酰亚胺浓度较低(w≤0.13)时,形成有所聚集的聚酰亚胺富集相以颗粒形态存在于环氧树脂基体中,这些颗粒的尺寸分布较窄。浓度较高(w≥0.22)时,聚酰亚胺形成连续相,环氧树脂以不规则的球状颗粒存在,颗粒尺寸分布较窄并有相互连接;随着聚酰亚胺浓度增加,环氧树脂富集的颗粒尺寸减小。在中间浓度范围(质量分数0.14~0.20)时,整个样品呈现为特殊的三层结构,在100微米厚度的样品中,各层厚度均在二三十微米以上;外层基本上全由环氧树脂组成,即环氧树脂富集层,只有很少量聚酰亚胺颗粒存在;绝大多数聚酰亚胺集中于中间层,并与环氧树脂形成特征尺寸为几微米的双连续结构。聚酰亚胺浓度w=0.21时,样品形成了两层结构,环氧树脂富集层在样品的顶部或底部分布,该层的厚度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均有;在聚酰亚胺与环氧树脂共存的分相区,靠近环氧树脂富集层的部分为双连续结构,远离环氧树脂富集层的部分则呈现为与w≥0.22样品相似的结构,即0.21样品结构中兼有中间浓度和高浓度时样品形貌结构的信息。   经过对各种因素的考察,否定了制样过程、表面能、重力因素等诱导产生层状结构的可能性。层状结构是由于体系中组分的动力学不对称,在分相开始后热塑性树脂组分的体积分数快速减小导致的。由于聚酰亚胺分子链呈刚性、并具有很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而环氧树脂的分子量在固化过程中是逐渐增加的。在固化反应诱导相分离过程中,聚酰亚胺富集相在分相发生后体积分数逐渐减小。由于聚酰亚胺富集相在实验温度下的刚性而不可拉长及其与环氧分子动力学不对称的对比,连续态的聚酰亚胺富集相将逐渐向内收缩以减小其体积分数。随着分相的发展及聚酰亚胺富集相的收缩,液态的环氧树脂被逐渐排出来;环氧树脂富集相由于其主要成分的低粘度可流动性,被排出的环氧树脂富集相汇集并流出聚酰亚胺富集相的网络结构,流体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体现在层状结构的快速发展变化上;未被排出的环氧树脂组分则与聚酰亚胺网络继续相分离的发展,并在样品的中间部分最终形成双连续结构。这就是层状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热力学因素导致;流体力学因素是层状结构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DGEBA/DDS/6FDA-MDA固化反应相分离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透明”过程,经过研究确认这个过程是由于环氧树脂折光指数在固化过程中逐渐增加而形成的与聚酰亚胺折射率匹配的过程。   商业化聚醚酰亚胺和聚砜分别与DGEBA/DDS共混的体系中,在一定热塑性树脂浓度区域内也得到了三层结构,只是中间层的结构和尺寸与前述体系有所差别。这说明层状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普适性,但体系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对材料的细部结构影响很大,研究和对比这些物理化学特性,对了解和掌握形貌结构的调控因素有帮助。层状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显示动力学不对称因素在环氧树脂增韧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因素的发展变化影响到体系的分相过程和形貌结构的发展。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三官能单体在非受限环境下聚合通常得到不溶不熔的交联聚合物。为了从三官能单体制备结构可控的聚合物,本课题组提出了基于超分子弱键协同作用的“超分子构筑调控逐步
学位
本论文从黏土表面改性剂的合成、黏土的有机化改性、Z-N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丙烯聚合行为研究到聚丙烯/黏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学位
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由天然的刚性胆固醇分子构建液晶元并引入两亲嵌段功能大分子体系,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具有侧链刚性液晶结构的“Rod-Coil”型两
本论文包含三方面的工作:   (1)苯并呫吨酮的光化学串连合成:呫吨酮是从植物中分离出的一类杂环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这里,我们以易得
学位
本论文以对苯二胺和取代水杨醛为原料发生缩合反应,成功合成了5个不同双苯氧亚胺对称结构的配体L1-L5,配体用三乙胺、三甲基氯硅烷或氢化钠处理化后与TiCl4·2THF或CpZrCl3·DM
受生物启发所制得的界面材料在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多尺度的智能材料尤其引起了大家的密切关注。本论文正是在这一研究背景下,致力于开发研
学位
当前,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几大严峻挑战之一。本文围绕着光催化活化H2O2和O2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水体中有毒
学位
功能性π-共轭分子在有机光电材料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π-共轭分子的分子结构及其在器件中的聚集状态对材料的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对π-共轭分子光学性能及
学位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子式互感器等基于IEC 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设备开始广泛应用,作为电子式互感器重要部件的合并单元的性能需要试验验证。笔者介绍了基于IEC
有机共轭小分子和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已经引起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有机功能基团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体系在纳米显示器、光伏器件、化学以及生物传感器上已经得到应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