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虚假性问题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ey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许多传统的价值理念发生了值得思考的变化,从而逐渐引起了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广泛关注。立足当今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我们在宣扬意识形态在社会整合等很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的时候,还应清醒的看到,意识形态本身具有不可回避的虚假性。因此,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进行探讨,理解和把握其虚假的实质,对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合法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自马克思把“意识形态”作为否定性概念引入哲学领域以来,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否定性概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即由否定性概念转变为了中性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形态终结论者”、以及“后现代主义者”都对意识形态虚假性问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诠释。这些都为我们正确的理解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理论增加了困难,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给予合理的解决。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变化基本上是围绕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虚假性理论发展、变化的,可以说在意识形态虚假性理论的演变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理论处于中心的地位。基于以上原因,“回到马克思”就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必要途径了。
   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正确的认清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真切要义,从而才能真切的领会唯物史观的要义。“回到马克思”也就是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因为没有文本解读的思想史,是空洞无物的,因而从马克思的文本中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原初含义和特征就显得尤为的必要和重要。
   “回到马克思”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探求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实质,并寻求克服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途径,才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归宿。在探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意识形态与阶级性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从而也就限制了其所宣扬的普遍性。对意识形态的克服不能寄希望于政治系统自上而下的作为,只有在市民社会中形成公共领域,寻求最大化的公共利益,才能克服阶级利益的狭隘性。这也是在走向历史科学的道路上跨出的有意义的一步。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议题,赋能包含“激励”与“成就(促成)”的双重意涵,构成一种对工程实践伦理性质的激励性(aspirational)描述。这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工程伦理转向的一部分:一方面,随着以伦理困境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渐趋成熟,许多工程伦理学者开始意识到为整个工程伦理框架增加一种积极维度的重要性,主张将关注点从禁止性、预防性伦理转向激励性伦理;另一方面,一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工程伦理研究遵循经验性研
学位
二十世纪,佛学研究突破了传统僧伽佛学的拘囿,出现了立场多元化、方法多元化、研究群体多元化等新趋势。在僧俗研究者中,印顺是僧人研究者中较为重要的一人。印顺在他的著作《中国禅宗史》中研究了禅宗自达摩至会昌法难之间的历史,是学界研究早期禅宗史的重要成果。除了完成论证牛头禅在禅宗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神秀的思想等工作之外,他还回应了当时学界对《坛经》作者的争论。在他看来,《坛经》记录了慧能的事迹无疑
学位
从历史上看,民族是人为构造的产物。民族、民族主义以及与民族国家不仅事关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西方著名学者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着重探讨民族与民族主义的转型并揭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此外,霍布斯鲍姆还把全球化问题和民族问题作为整体来分析,并最终形成了其“民族与民族主义”思想。  本文以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民族观
大卫·哈维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面对当代资本主义一系列的新变化,哈维将地理学引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维度,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空间政治批判理论。哈维以“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的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对近代以来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的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空间生产和地理景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由此展开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本文主要探讨了哈维
经济理性是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种理性假定,即人是受自私自利和尽可能地取得较多的好处的欲望所驱使的。经济理性假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在自利原则的指导下,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理性的运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合理性和独特作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学帝国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一再强调经济分析的解释力,经济理性开始泛化。经济理性被泛化运用至社会生活所有领域,全部人类行为被
学位
经济理性作为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具有的理性,其实质是在自利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精密的计算,始终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理性的提出体现了理性主义对经济学的影响以及科学和理性对封建迷信的胜利,经济理性的运用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理性的解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理性也存在着高度抽象化、脱离实际以及忽视目的价值等缺陷,但是这并没有阻碍经济理性的发展。作为主流经济学
学位
文化生产力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它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事物,也是唯物史观中新的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与生产力的契合点出发,采用辩证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文化生产力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论述。  文章将首先对文化生产力的定义、构成要素、特征进行论述,并将之与文化力、软实力作出比较。文章也将对文化生产力提出的社会背景进行探讨,并将其概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结构的调整及文化地位的提升,科技生产力
学位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金融化、信息化程度日益深入,虚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并且超越实体经济形成自身独立的运行模式,使大量未经过人类物质生产劳动而产生的虚拟价值呈现出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虚拟经济在我国也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国内房价飞涨、股价波动等现象的出现使虚拟价值现象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上虚拟价值形态的财富膨胀,一方
学位
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社会生活的必需要素,社会秩序与每个社会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构建合理的社会秩序,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转型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社会秩序出现一些失序现象。那么当代中国社会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秩序?构建新的社会秩序的依据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途径
学位
在都市广场群体休闲中镶嵌着现代仪式的典型特征,也渗透着独特的审美内涵。本文在对郑州市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广场休闲群体的生存现状及休闲状况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休闲理论与美学、人类学观点,从“阈限”的角度解读了都市广场群体休闲的现代仪式特征与休闲群体独特的审美形式与审美状态。从现代仪式的“阈限”角度分析,广场群体休闲作为一种集体过渡仪式,强烈地表达了现代社会人民对从日常状态转换为理想状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