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指导,参以语言类型学背景下的介词理论,对桂南平话、白话的前置介词、后置介词和“V+X+L”中的趋向成分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桂南平话与白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指导,参以语言类型学背景下的介词理论,对桂南平话、白话的前置介词、后置介词和“V+X+L”中的趋向成分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桂南平话与白话中具有更典型的“SVO”倾向的类型学特征,具体表现为:静态处所介词和与格或受益格介词可后置于动词短语;后置词不发达;发达的“V+O+X+L”形式,使“X”比普通话中的趋向成分具有更强的介词功能;桂南平话、白话的“挨”或“着”还不是真正的施事标记,而是一个遭受性影响的标记;表处置义不是用受事标记提宾的手段来完成的。全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材料来源等。第二部分本文所用介词的界定。语法上的介词就是指用来标记在句法上处于间接格位置题元的虚词。第三部分介绍桂南平话、白话的前置词系统。详细描写了处所格介词和与格或受益格介词等的语序和其语法化路径。第四部分介绍了桂南平话、白话的后置词系统。详细描写并分析了其后置词不发达的特点。第五部分论证桂南平话、白话的趋向成分比普通话具有更典型的介引功能,并介绍了其概貌特征。第六部分分析讨论了桂南平话、白话的被动句和处置句特点。认为桂南平话、白话的“挨”或“着”还不是真正的施事标记,表处置义的受事标记还没形成。并分析了与此相和谐的语法系统体现为较强的“VO”倾向。第七部分总结分析了桂南平话、白话的前置词、后置词、趋向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桂南平话、白话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意义。最后是结论部分。
其他文献
香港政府于2003年提出语文教育政策是培育香港人(特别是学生及就业人士)两文(中、英文)三语(粤语、普通话及英语)的能力。在《提升香港语文水平行动方案-检讨总报告》中的第
目的:探究针灸机器人开发的主要技术难点。方法:检索目前国内外公开的专利及文献,并参照团队自身科研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穴位的自动定位及智能配穴等是智能针灸机器人研
通过某大型油罐工程实例 ,结合在钢储罐环墙式钢筋混凝土基础方面的工程实践 ,介绍钢储罐环墙式钢筋混凝土基础工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设计计算所采用的方法。
加拿大语言学家Swain于1985年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说,该假说阐述了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基于该假说,Swain详细阐述了输出的三种功能,即引起注意功能(the notici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诸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有效的翻译标准离不开读者的参与。尽管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受到许多翻译家的重视,对读者反应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
<正> 张永戈,女,32岁,陕西省汉中八一三厂工人。一九八○年七月上旬,正值产后二十天,不慎感受寒湿。自觉项背发硬、发麻,无汗,皮中有如虫行状,周身关节疼痛,畏寒,两臂不能高
日常生活中“最”字的使用是很频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从数量的特征来看,它表示的是一种极量。对副词“最”的研究
意义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多年来,来自哲学、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修辞学等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领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义理论试图回答意义的本质
一切文化当中的交际互动行为无不建立在价值观、道德和伦理的基石之上。翻译活动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语际、人际以及跨文化的间性特质内在地赋予其伦理的维度并呼唤伦
公式化语言(即短语等)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公式化语言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语料库从普通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描述分析,而从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角度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