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光联合生物制氢研究及其过程调控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_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替代化石燃料和减少大气污染,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已势在必行。生物氢是最有潜力实现碳中和的能源载体,并且可以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与其他生物制氢体系相比,暗-光联合生物制氢能够实现底物的高效转化,是提高产氢效率、扩大制氢技术规模的一个有利且实际的选择,但目前由于光发酵细菌和暗发酵细菌在生长代谢上的巨大差异,该系统非常难操作。为构建合理的暗-光联合生物制氢体系,本课题从筛选和分离高效暗发酵产氢菌种、探究光合细菌的生长特性、优化暗-光联合发酵制氢工艺和探究p H响应转录因子ThpacC的调控功能等方面开展研究,以达到高转化效率生产氢气的目的。(1)为丰富产氢微生物种质资源,从厌氧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一株高效产氢的暗发酵细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进化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Clostridium butyricum的新菌株W-CB1。在葡萄糖浓度为10 g/L,35℃水浴,磁力搅拌下,菌株W-CB1的氢气得率能达到1.79 mol-H2/mol-葡萄糖,平均氢气含量约50%,代谢类型为丁酸型发酵。(2)为创造适宜暗/光发酵细菌协同工作的外部环境,对光合细菌的生长特性进行探究,乙酸、丙酸、乳酸和丁酸以及葡萄糖可以被光发酵细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用以生长,但不支持R.palustris产氢,而大分子有机物淀粉则无法被R.palustris利用;光发酵细菌R.palustris生长的最优条件为:温度为35℃,发酵初始p H值为7.0,光照强度为5.00m W/cm~2,丁酸钠和乙酸钠比例为1:2。(3)针对暗-光联合生物制氢体系生长代谢不同步的问题,研究了暗/光发酵细菌比例、L-半胱氨酸浓度、Fe2+浓度和Ni2+浓度对联合制氢的影响。暗-光联合发酵对产氢有协同作用,H2得率在C.butyricum与R.palustris的比例为1:3时最高;在L-半胱氨酸的浓度为4 g/L时,暗-光联合制氢体系累积产氢量和氢气浓度最高,氢气得率提高至2.20 mol-H2/mol-葡萄糖;适当的Fe2+浓度会增加联合发酵体系的产氢量,当Fe2+浓度为50 mg/L时,累积产氢量比对照组高29.11%;Ni2+对暗-光联合发酵产氢性能无显著促进作用。(4)为了解微生物p H相关信号通路和主要调控基因,以指导抗逆元件的设计,为产氢菌在酸胁迫下提供更好的适应性,通过在不同初始p H的条件和盐胁迫下培养菌株Trichoderma harzianum 3.9236中p H响应途径中关键调控因子ThpacC的敲除(KO-ThpacC)和过表达突变株(OE-ThpacC),探究ThpacC的调控功能。结合菌株生长形态、环境p H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分析,发现ThpacC可通过影响代谢产物的浓度来调节环境p H,且在酸性环境下还存在其他的p H响应通路。此外,ThpacC在调控T.harzianum应对盐胁迫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ThpacC的缺失可能会影响菌株对高渗透势的平衡,造成对盐胁迫敏感性的增加。综上所述,本文从筛选高效暗发酵产氢细菌入手,基于光发酵细菌生长代谢特性,构建了暗-光联合发酵产氢体系,对其工艺进行了探究优化,并初步探究了p H响应调控因子ThpacC的调控功能。本文可为暗-光联合制氢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为抗逆元件的设计和构建提供参考,对于加快生物制氢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木质纤维素资源可再生、储量丰富,由于其结构复杂,所以需要通过生物炼制方法有效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近年来,生物质来源的重要平台化合物乙酰丙酸(levulinic acid,LA)和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高效的预处理方法将木质纤维素进行组分分离,利用乙酰丙酸合成多元醇酯应用于储能领域,利用木质素制备微纳米胶囊材料,从而实现全资源化利用。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采用低共熔溶剂
学位
生物体内的许多生物过程都是在耗散、失衡的条件下进行的,例如细胞分裂、信号转导以及细胞运动。这些耗散过程暂态的时间(即处于高能态的时间)都被体内分子元件精确控制。因此在体外构建具有精确时间控制的耗散体系对于合成生物学与仿生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体外构建的能量耗散体系都依赖浓度控制反应动力学和耗散状态的时间,不能通过分子结构和元件来控制。DNA纳米结构具高度特异性和可编程性,并且在通过精确编程
学位
二元羧酸单酯相比于常见的二元羧酸二酯,拥有两侧不同的官能团,因此拥有更广泛的性能,其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运用,能运用于功能性材料、医疗抗炎药物、有机合成中间体等方面。目前二元羧酸单酯的合成方法具有产率低、污染严重、反应流程复杂、纯化困难等问题。本课题探究了影响二元羧酸酶促酯化区域选择性的条件,从酶分子微观构象角度解析了酶促催化二元羧酸单酯区域选择性的影响机制,并且以衣康酸单酯为例,开发了完整的酶催化
学位
燃烧是一种化学现象,本质是自由基链式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我们有时要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有时也要规避燃烧带来的危险。燃烧失去控制就会演变为火灾,不但会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也会造成社会财产的严重损失。市面上常见的灭火剂存在成分单一、灭火效能低、降低火焰区域温度功能性差、腐蚀性较大、抗复燃性差等不足,亟需开发一种新的兼具各种组分的复合灭火介质以解决上述问题。烟火药的缓慢燃烧可以应用于一些特殊场合,例如航天
学位
倍半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的植物源天然产物,其碳链骨架由3个异戊二烯单元组成,多为具有15个碳原子的不饱和链状/环状烯烃。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活性,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等行业。多环倍半萜是指分子中含有1个以上环状结构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由于其结构特殊性,常被用于药物、营养化学品、香料等高值化合物合成前体,如与青蒿素结构接近的紫穗槐-4,11-二烯,被用于青蒿素合成过程且受
学位
液液相分离形成的生物分子凝聚物被认为是细胞进行各种生化过程的关键结构。除了用于解释生物功能外,相分离在开发生物工具和用于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论文设计了一种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该系统由靶向组分与药物组分构成。本文利用西妥昔单抗的单链可变区与带负电的多聚谷氨酸融合表达后作为靶向组分。西妥昔单抗可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起到靶向作用。同时本文使用带正电的多聚赖氨酸和甘氨酸与不同的连接
学位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多重耐药(MDR)细菌不断出现对当下的抗生素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抗生素替代抗菌药物。近年来,纳米酶因其低成本、高稳定性、不易引起耐药性等优点,已逐步发展成新一代的抗菌剂。这里,我们制备了一种锰掺杂的多巴胺衍生的中空碳球(MnOx/HNCS),作为纳米酶催化剂及光热剂,用于MDR细菌感染的伤口治疗。MnOx/HNCS表现出类氧化酶(OXD)与类过氧化物酶(P
学位
食管癌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其中以食管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食管癌的风险因素复杂,起病隐匿,转移和侵袭性强,预后严峻,因此亟需探索出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靶点。泛素化是在细胞内普遍发生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类型,在蛋白质的分类定位、调节代谢、功能变化等方面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泛素化几乎存在于生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尤其在癌症方面泛素化是如今的研究热点。去泛素化酶是泛素化过程中一类重要的
学位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在受到氧化应激或携带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相关的突变时,有很强的形成错误折叠和异常聚集的倾向。然而,从功能性可溶的SOD1到聚集的SOD1之间如何转变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表明在形成稳定的聚集物种之前,许多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易聚集蛋
学位
1,3-丙二醇(1,3-PDO)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已经广泛应用于纺织品、树脂和药物等领域中,更重要的是,1,3-PDO可作为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的单体。现有报道的以葡萄糖为底物生物法合成1,3-PDO的代谢途径多为甘油模块整合途径,需要添加昂贵的辅酶B12,增加了发酵成本,不利于1,3-PDO的规模化生产。本论文提出两条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生物合成新途径,并分别进行了模块化构建与优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