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构建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2.探究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在住院老年人优逝期望中的应用效果,为生前预嘱教育方案的有效性及科学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历史对照的设计方法,根据住院时间将苏州某护理院的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将2021年1月—2021年6月住院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愿意参加本研究的对象纳入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主要包括生前预嘱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我的五个愿望》、“选择与尊严”网站等内容;将2021年7月—2021年12月住院符合纳排标准、愿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纳入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的基础上添加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主要包括自我介绍、沟通规则、问题引导、播放音频、介绍生前预嘱的概念、目的及意义、心肺复苏的定义和目的、鼻胃管的定义和目的、呼吸机的定义和目的、讲解生前预嘱文本-《我的五个愿望》、成果巩固、肯定对方等内容。2.研究对象在入院第一周进行量表评估: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优逝期望量表;在入院第五周和入院第八周重复测量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并在入院第八周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表中部分条目、优逝期望量表和满意度问卷的评估。通过上述指标来探究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在住院老年人优逝期望中的应用效果。3.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釆用频数、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釆用卡方检验或行列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评价指标的动态变化,服从球形假设时,采纳一元分析结果,不服从球形假设时,采用Greenhouse-Geisser系数ε对一元分析结果进行校正。以0.05作为统计学阈值,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纳入52例。研究过程中,两组研究对象共失访9例,其中干预组4例,对照组5例,失访率为8.65%,最终研究对象共计95例,其中干预组48例,对照组47例。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X~2=0.630,P=0.427)、年龄(Z=1.212,P=0.225)、宗教信仰(X~2=1.891,P=0.169)、文化程度(Z=-1.946,P=0.052)、医保类型(X~2=1.110,P=0.292)、收入情况(Z=-0.732,P=0.464)以及其他基线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在听说过生前预嘱(X~2=25.872,P=0.000)、愿意签署生前预嘱(X~2=11.723,P=0.003)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决策者(X~2=6.619,P=0.085)这一条目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干预组与对照组死亡态度的比较: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两组患者在死亡恐惧与焦虑、逃离导向死亡接受、自然接受、趋近导向死亡接受和死亡逃避这五个维度的动态变化。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死亡恐惧与焦虑维度评分存在时间效应(F=29.262,P<0.05)和分组效应(F=44.790,P<0.05),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28.804,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逃离导向死亡接受维度评分存在时间效应(F=7.263,P<0.05)和分组效应(F=18.620,P<0.05),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1.649,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自然接受维度评分存在时间效应(F=43.611,P<0.05)和分组效应(F=26.829,P<0.05),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47.184,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趋近导向死亡接受维度评分存在时间效应(F=12.665,P<0.05)和分组效应(F=11.936,P<0.05),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5.320,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死亡逃避维度评分存在时间效应(F=40.487,P<0.05)和分组效应(F=49.466,P<0.05),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42.448,P<0.05)。3.采用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后,干预组在身心舒适(t=2.970,P=0.005)、良好的家庭关系(t=2.081,P=0.043)、获得个人尊重(t=2.896,P=0.006)、人生使命的完成(t=3.529,P=0.001)、自然死亡(t=4.389,P=0.000)、临终前的准备(t=3.995,P=0.000)、对将来的把握(t=2.714,P=0.009)和优逝期望(t=2.233,P=0.028)得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接受足够的治疗(t=-2.457,P=0.016)、自觉意识(t=-2.747,P=0.008)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喜欢的地方逝去(t=1.684,P=0.099)、维持希望和快乐(t=1.398,P=0.165)、良好的医患关系(t=0.715,P=0.477)、不成为负担(t=0.806,P=0.422)、独立自理(t=-0.162,P=0.872)、环境舒适(t=0.877,P=0.383)、自尊和美丽(t=1.136,P=0.259)、有人生价值(t=0.544,P=0.589)、宗教信仰和精神慰藉(t=0.207,P=0.837)得分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采用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后,干预组对生前预嘱教育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U=-4.08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能够促进住院老年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提高住院老年人对生前预嘱的知晓率和接受度,所以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在提高住院老年人生前预嘱的认知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与常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相比,前者能够显著降低住院老年人的死亡恐惧与焦虑水平、逃离导向死亡接受水平和死亡逃避水平,提高住院老年人的自然接受水平和趋近导向死亡接受水平,帮助住院老年人更积极正向的看待生活,改善住院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帮助住院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从而使住院老年人更容易正视生前预嘱和接受生前预嘱。3.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与常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相比,前者能够提高住院老年人对临终时身心舒适、良好的家庭关系、获得个人尊重、人生使命的完成这四个方面的期望,同时更重视临终前的准备和对将来的把握,也更易于接受自然死亡和拒绝过度医疗。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是唤醒人们对尊严、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等问题的思考,帮助个体在思索如何度过自己的临终阶段给出启示。4.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能够提高住院老年人对生前预嘱教育的满意度。5.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生前预嘱教育方案对住院老年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对住院老年人进行生前预嘱教育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