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魏晋名士生命体验形式的饮酒——以阮籍为中心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angshiza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酒一向具有宗教和文化的丰富意义,《说文解字》云:“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自古以来,酒的主要用途在于对天地祖先的宗教祭祀,或者人际的周旋礼仪,而在魏晋,它更多与名士的生命体验相关。
  本文在汉晋思想史的大范畴下研究饮酒,并以阮籍为中心,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饮酒与魏晋时期名士饮酒的比较,以及对阮籍在不同的情境中饮酒时的情感体验的分析,认为饮酒已经从魏晋以前的礼俗意义转化为魏晋名士生命体验形式的一种,也可以说是由“酒以成礼”变为“酒以全真”。就阮籍来说,“酒之甘苦”始终与他的生命情绪融合在一起,虽然阮籍的诗歌中几乎无酒,但是阮籍之饮酒本身就具有诗的意义。酒醴之发人情也正如和声之感人心,酒于饮酒之人就像琴于弹琴之人一样,饮酒和写诗、弹琴、啸歌等等具有一样的性质,都是“志之所之”的行为,是情感的抒发的一种。作为阮籍以及魏晋名士常见现象的饮酒并没有什么更为根本的原因,不是手段,也不仅仅是某种原因(如保全生命)下的结果,而是和种种生存境遇扭结在一起的相互伴生的融合。
  魏晋名士的饮酒是在是现实和理想的往返回旋之间渴望朝向那生命的本真,这提供了一种人类精神向上的可能。正是因此,也使得此后酒与士人,饮酒与中国美学以及中国艺术开始有了特殊的关联,并成为中国哲学美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公共性与私人性话语的兴起,是从理论上对当代社会不断凸显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问题的积极回应。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人、地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依赖加强,全球范围内诸如公共活动、公共需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公共性事务日趋增多;另一方面,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恐怖活动、公共安全等公共性问题也更加突出,并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在资源十分有限、竞争日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正在逐渐进入消费社会,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在消费伦理价值观取向上的转变。怎样使得消费伦理观念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新的历史时期的道德建设所赋予历史任务。  本论文首先对消费和消费伦理进行概念
学位
禅宗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自印度传入佛教和我国国情的具体结合所形成的一门佛家宗派,由菩提达摩作为东土祖师传入,由禅宗六祖惠能发扬光大。禅宗之禅,又称为禅那,为梵语Dhyana的音译,意为冥想,汉译为定、静虑、思惟修。禅宗美学自身有着光芒四射的亮点,它的存在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充实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  第一章阐述了以《坛经》为主要研究对象中自性自度、无相无住无念等名词,从禅宗概念的本义出发,结合
学位
自弗雷格提出意义和指称的区分之后,认为指称是连接语言表达和外部世界的观点被广泛接受,此后的哲学家在讨论指称问题时都着重研究指称用以实现连接语言表达和外部世界的方式,即回答“指称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美国哲学家齐硕姆也对这一问题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以往的指称理论都面临着两个无法回避的困难:第一,词项是如何获得意义和指称的;第二,如何区分两种自我陈述语句之间的异同。齐硕姆认为产生上述困难的原因在于使
学位
如果一幅绘画作品再现了某些事物,那么就存在一个关于这幅绘画的视觉经验,其确定了“这幅画再现某物”这件事情,并使拥有这一经验的观赏者把眼前的事物(绘画)与不在眼前的事物(再现的对象)联系起来。作为广泛的知觉类别中的一种,这种视觉经验是多样的,并且很难被定义,因为其对于观赏者来说是开放的,人们可以依靠不同的信息、知识、信念来运用这一经验感知绘画:你可以看到作品中的形象与自然对象或场景之间的相似性,甚至
学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快速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此不少学者选取了一些工业技术创新案例对科技创新所涉及到的诸多要素进行了探讨,但对农业技术创新案例的重视不够。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如果不能切实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那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必将会受到影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创新,为中国乃至世
学位
逻辑全能问题伴随着认知逻辑的发展而产生,它的存在使得认知主体具有极端理想化的性质。本质上,逻辑全能的性质就是认知主体认知其已有知识的所有逻辑后承。然而对于一个实际的认知主体,无论是个人主体、集体主体还是人工智能主体,这显然都是过强的性质,因此它也成为认知逻辑的一个重要缺陷。本论文主要分四个部分来探析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知识与信念,这两个概念在认知逻辑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我们解决
学位
邓·司各脱构造了古代和中世纪最为系统、详尽的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在西方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的自然神学传统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这一方面源于司各脱对前人理论的综合,主要是伊本·西那关于必然存在和形而上学作用因的理论、安瑟尔谟的存在论证明和根特的亨利所总结的证明的途径和结构;一方面也由于司各脱自身思想的原创性,他以一个全新的关于存在的单义性的形而上学支撑了整个论证过程。并且这一证明也是顺应时代要求、从关于
本文着眼于霍布斯的自由观所面临的一个核心质疑——偷用内部因素对原本只受外部障碍约束的自由加以限制,重新考察了他关于“自由”和“自由人”的定义。由此指出,后者在前者只关注运动终结的外部消极自由观的基础上已经增加了一种新的自由观——关注运动源起的内部积极自由观,也就是说,人的自由不仅需要运动没有外部障碍,还要求个体理性和意志的充分发挥。进而得出结论,霍布斯的不一致只存在于最初的“自由”和“自由人”两个
学位
在哲学史上,对于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解释向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这些解释上的冲突从根本上来自于斯宾诺莎在其哲学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张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集大成之作《伦理学》之中。在《伦理学》中存在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关于人的被动自然的学说,这里强调自我保存为根本原则,并夷平真理标准和善恶之分;另一部分则是关于神以及人的最高幸福和自由的学说,这里强调理性为根本原则,提供充分观念和绝对真理。本文进一步
学位